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非常活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接着深入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影响;对策
一、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现状
以网络、数字电视、手机媒体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和个性化、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与信息沟通的互动性、传播路径的隐蔽性和传播内容的自由性、传播过程主体的平等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新媒体环境的信息内容丰富、信息形式多样、信息检索快捷、信息来源隐蔽、信息高度共享、信息价值多重。大学生作为新媒体应用中最积极活跃的群体,他们更喜欢类似“快餐”式的信息或文化,其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新媒体已广泛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新媒体己成为大学生交流、学习和娱乐的重要渠道。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使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多元,能及时了解相关资讯,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自主与灵活,还能通过特定的音乐、游戏形式来释放大学生较为紧张的压力、消除烦恼,并且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购物。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有所改变,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也逐渐发生改变,有些学生沉溺与“网上交友”“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甚至迷失自我,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产出不利的影响。
1.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丰富多样,一些有害的信息充斥网络,多种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在互联网上能获取海量的信息,接触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其价值取向易受影响。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观念缺乏现性的思考和判断,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干扰,导致他们身上出现政治意识的淡化、理想信念的转移、价值观的混乱等问题,引诱青年学生追求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极大冲击。
2.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信息多元开放不受时空制约的传播,是现代新媒体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新媒体具有虚拟性,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摆脱现实伦理道德的束缚,长期沉溺于网络容易导致大学生对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混淆。一些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中,对国家、社会以及外界非常冷漠,不做任何关心,产生了孤僻、紧张、逃避现实、迷失自我等心理问题
3.削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走向市场,一些传媒也存在迎合低级趣味,传播虚假新闻的现象,使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亟待改进。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的培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具有新媒体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媒体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辅导班等形式,提高教育工作者新媒体素养,建立一支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完善考核机制,并把实施情况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标准。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设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通过上课让学生们更好地使用,掌握新媒体,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新媒体传播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抵制网络等新媒体中的垃圾信息、有害信息,最终形成自主的防御能力,远离不良信息的困扰。
2.依托新媒体技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防、控、导体系
在高校新媒体环境下,要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防、控、导体系,减少传播信息时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加强网络舆情的收集整理,学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工作部应组织专门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控,对于需要上网对外公布的信息应经过严格审查,确保校园信息健康。其次,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和宣传教育,大力提倡网络道德建设,教育动员大学生主动的承担维护网络纯净的责任,积极塑造健康的校园新媒体环境。最后,搭建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重点开展校园网络的硬件建设和网络安全建设,出台与新媒体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规范教育工作者开展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序和方法。
3.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拓宽教育的路径。首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继续注重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不断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改造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鼓励师生之问的互动、反馈和交流,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及互动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最后,做好校园网络舆情工作,加大对网络舆论的源头管理,努力构建清新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增强正面的控制力和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孙国强,刘涛.试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1(04).
[2]蔡晓平.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异化影响及对策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作者简介:王晓燕,女,汉族,山东淄博市人,法学硕士,西安医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