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超
摘 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使学生具有学习的主体意识,就要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他们把对语文点滴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与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下,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活动中,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意识;学习环境;教学方法;赏识教育;学习习惯
主体意识,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内在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把对语文点滴知识的积累转化为自己主动的学习过程,这样学生才能逐步把自己的语文学习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才能逐步养成坚强、创新的性格。
一、营造美好的学习环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里,老师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意识,这样就导致大部分学生的畏惧心理,为此,教师就必须放下架子,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为此,我们就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坦诚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样不但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尊敬和亲近,还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迎合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他们潜在的主体作用。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主要阵地。因此,创造平等的学习氛围,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习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比较放松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他们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走到学生中间,进行角色互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不再畏惧老师,而是对老师充满自信,这样就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评判教学的优劣,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针对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地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动机。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太多,总是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例如,古文阅读,老师逐字逐句的翻译,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仅仅是机械地模仿过程,毫无创新意识。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教学过程绝对化,往往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学生的主动意识就被遏止,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意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提倡赏识教育,培养参与意识
一个不善于赏识学生的教师,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高中的学生,在心理上还处于一个不太成熟的阶段,他们渴望被人赏识,渴望成功。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自信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留心他们的一举一动,只要发现进步,就要及时赏识,大力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树立信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讲究教授艺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首先,创设平等的参与氛围,在探讨问题时,无尊卑之别,给学生创设一种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环境。其次,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
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在现代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根本任务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是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规律、教方法。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会学习的人”,这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情感,重视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在需求,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机会,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