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淑霞
摘 要:孙犁先生在《荷花淀》中,成功地把“水生嫂”们由原先勤劳朴实、温顺善良的农村妇女转变为勇敢坚强、坚贞不屈的巾帼女英雄,给大家树立了一个身系家庭、疼爱丈夫、热爱祖国的中华好妇女形象。
关键词:水生嫂;身系家庭;疼爱丈夫;热爱祖国
孙犁先生的《荷花淀》主要叙述了发生在抗战期间,河北省白洋淀地区人民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积极投身抗日的感人故事,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心地善良、温柔贤惠、勤劳朴实、洒脱,乐观、识大体、顾大局的农村妇女形象,很好地展示了白洋淀妇女们在外敌入侵的恶劣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性格和高尚情操,大力讴歌了心系家庭、疼爱丈夫、热爱祖国的中华好妇女
形象。
一、身系家庭,做好家中的顶梁柱
《荷花淀》的开篇中就这样描述:“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段生活情景的描写,写出了“水生嫂”们即使在夜晚也辛勤劳作的场景,讴歌了“水生嫂”们勤劳朴实、温顺善良的形象,妻子坚强地挺起不屈的脊梁,勇挑家庭重担。
《荷花淀》中夫妻话别有这样一段对话:“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这段对话写出来水生嫂在面对丈夫即将出征杀敌,强忍泪水,很坚决地答应丈夫一定会好好撑起这个家,一定做好家中的顶梁柱。这一夫妻话别的描写,给我们树立了这样一个“水生嫂”的形象:丈夫在外抗倭杀敌,妻子坚强的挺起不屈的脊梁,勇挑家庭
重担。
二、疼爱丈夫,做好丈夫的“贤内助”
《荷花淀》中描写水生夫妻见面时的对话提到:“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嫂简洁而干脆的问话和细致而迅速的给丈夫盛饭,给我们树立了白洋淀妇女心疼丈夫,关心丈夫,对丈夫在外抗日的丝丝“幽怨”形象。水生嫂在得知丈夫要去抗日的时候,只是一句简单的抱怨“你总是很积极的”,描绘画出“水生嫂”们虽然对丈夫参军抗日而离开家庭有点不满和念念不舍。然而仍然去为丈夫收拾衣服行李——“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刻画出“水生嫂”们识大局,永远都做丈夫生活上的“贤内助”、事业上的好助手的形象。
当丈夫刚刚没有走几天,水生嫂们就开始为去看望丈夫寻找各种不是理由的理由:“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些理由的叙述,表现了他们夫妻之间感情真挚,想念丈夫的情怀,更刻画出“水生嫂”们既疼爱丈夫又守好自己“贤内助”的形象,既深明大义又通情达理的有血有肉的妇女形象。
三、热爱祖国,做巾帼女英雄
在《荷花淀》中夫妻话别时,水生嫂那句“你走,我不拦你”,一句简答的回话,描绘出“水生嫂”们鼎力支持丈夫出去抗日救国,把几千年来女子不关心国家政事的形象彻底扭转,树立了“水生嫂”们热爱祖国的形象。而在丈夫临走说出告别之语——“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时,水生嫂是“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一情景的描写,是在抗日战争环境下,“水生嫂”们可能落入日本鬼子的魔掌中,表现出了水生嫂的坚强与忠贞,更给我们刻画出“水生嫂”们热爱祖国、宁死不屈、誓死做巾帼女英雄的形象。
在《荷花淀》的结尾中,作者更是给我们刻画了“水生嫂”们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打沉了,我也会浮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势好,再深点我也不怕!”“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水生嫂”们在看见自己的丈夫们英勇杀敌时,唤起了自己心中的自尊心,她们相信自己能够和自己的爷们一样在战场上浴血杀敌。“水生嫂”们由原先勤劳朴实、温顺善良的农村妇女转变为勇敢坚强、坚贞不屈的巾帼女英雄。在国难面前,“水生嫂”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大潮中,她们真正做到了“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总之,在《荷花定》中,孙犁先生把“水生嫂”们由原先勤劳朴实、温顺善良的农村妇女转变为勇敢坚强、坚贞不屈的巾帼女英
雄,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身系家庭、疼爱丈夫、热爱祖国的中华好妇女形象。
参考文献:
[1]杨玉花.荷花淀.女人诠释中国妇女的完美:浅析荷花淀中妇女形象的典型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1(02).
[2]吕晓英.荷花淀之新解读:女性主体意识及其当代启示[J].台州学院学报,2003(10).
[3]叶柳凤.以巧传神 以巧取胜:谈谈《荷花淀》情节中的“巧合”安排[J].大众文艺,2010(12).
[4]宋宁刚,陈敢.战争原野上的艺术鲜花:在战争文学背景下对《荷花淀》与《百合花》的考察[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10).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