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二语习得纠正性反馈研究的理论背景

2014-04-17 18:28王妤贾金媛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二语

王妤 贾金媛

摘 要:教师纠正性反馈作为课堂互动的一种方式一直备受关注,国内外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二语习得中教师的纠正性反馈,旨在探析二语习得中纠正性反馈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输入假说、互动假说和输出假说。

关键词:纠正性反馈;理论基础;二语

一、输入假说

输入假说由Krashen在1982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学生习得二语应先接触大量易懂的交际语言,即输入语。如此便能习得交际中的语言形式,语言的交际功能自然也会实现。什么是有意义且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呢?首先,输入的内容要适合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水平,既不宜太容易也不宜太难,如果把学习者的现阶段语言水平比作“i”,那么可理解的输入应该是“i+1”,其中“1”表示比学习者现阶段语言水平略高一些;其次,输入的内容很关键,而且有足够的量,才能使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意义和语言信息的理解上以及对意义进行加工上。在这个过程中,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教师的纠正性反馈可以被视为可理

解输入的一种。学习者先前的错误表达就是他现阶段的水平,即“i”,教师的纠正性反馈确认了语言意义,同时直接或间接地纠正了学习者的错误表达。教师的纠正性反馈略高于学习者现阶段水平,用Krashen的话来说,就是可理解输入。因此,纠正性反馈的研究也可以用来检验可理解输入在语言学习方面的作用。

二、互动假说

互动假说作为输入假说的一种延伸是由Long(1985)提出来的。Krashen和Long都同意在学习者内部机制起作用之前,二语习得基于可理解输入的有效性的观点。但Krashen的输入假说单纯地强调了输入的可理解性,而Long的互动假说除了认识到输入的重要性,更强调了互动对输入可理解的重要作用。Long认为当交际出现困难时,作为互动调整的结果的输入才是可理解的。

使输入可理解的过程就是意义协商的过程。在互动假说中,Long(1996)提出使用以下两种方式的协商能够促进二语习得:一是通过提供否定反馈,二是通过提供输出调整机会。意义协商能够引起存在于协商过程中的纠正性反馈,纠正性反馈可以促进二语习得,而且可以使目标语形式更显著地呈现给学习者。互动假说强调互动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及互动提供给学习者机会来接受语言意义,因而促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输入,其目的仍然是使输入更容易被理解。然而这两种假说遭到了Swain的质疑,他认为Krashen和Long都忽略了可理解输出的重要性,基于此,他提出了输出假说。

三、输出假说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输出起到重要的作用。Swain发现学习者们在二语课堂会接收大量的输入但做出的输出却很少,调查表明,尽管他们能够获得很高的听力水平和阅读水平,但是由于缺乏练习,在口语和写作中的语法准确性上没有明显的进步。因此,可理解输出假说认为,学习者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语言”表达机会来发展他们的语法知识系统。二语习得,特别是对语法准确性、表达的连贯性和语用得体性的习得不仅要有可理解输入,还要有以语法为基础的加工处理,即可理解输出。可理解输出可以对目的语的结构及语义进行假说与验证,学习者可以注意到自己试图要表达的内容和实际表达的内容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有机会意识到自己对某一语言特征所做的假设。

输出使学习者有机会来产出语言并得到反馈,这就需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强加要求于学习者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输出的准确性。此处的“强加的要求”可视为纠正性反馈。教师提供了纠正性反馈之后,学习者以可理解输出回应,如此,教师会更容易了解到学习者是否已经修正了他先前的错误表达,同时学习者也可以检验关于目的语的假说,这个过程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通过Long的强调意义协商的互动假说来实现。这三种假说作为一个整体为二语习得纠正性反馈的研究提供了全面而结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New York: Longman Inc,1985.

[2]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

quisition [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1982.

[3]Long,M.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J].Applied Linguistics,1983(04).

[4]Long, M. 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 In W. Ritchie and T. Bhatia.(eds.),Hand-

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Diego,CA:Academic Press,1996.

[5]Swain,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 In G. Cook & B. Seidhofer(ed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r of H. G. Widdowson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二语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争议与应对:二语习得涌现论研究的进展与启示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