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琰
摘要:通过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方面入手,阐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有机整合,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高校;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现状;整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5302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现状
1.1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高校的宣传栏里经常看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这句话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落实。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就是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个传授和接受知识的关系。怎样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是方式方法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把学生视为教育工作的唯一对象,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无论你内心是否接受、认可?忽视了他们内心的需要和感受,师生之间缺少双边互动交流。教师过分地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无形当中形成一种空间距离,甚至是对立,这样必然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效果。
1.2不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缺乏针对性
“90后”大学生受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影响,个性特点、思维判断、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差异性,表现出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需求。很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面对学生复杂的问题,只凭自己的经验和感觉,采取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方式或是实施填鸭式教育,缺乏教育的针对性,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效果很不理想,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实,学生内心的一些困惑与矛盾和生理疾病一样,需要对症下药,属于思想问题就要采用引导的方式,是心理问题就要选择科学的疏导方法。
1.3教育方法陈旧单一,缺乏科学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多拘泥于课本,教师凭着教材在课堂上“念经”,讲套话,缺乏讲课艺术;很多高校的思政课是大班讲授,师生间缺乏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除课堂讲授外,课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又相对独立,缺乏系统安排。虽有针对性,但时效性不强。学校在管理学生日常工作时也多以管得住学生、不出乱子作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标准。在宿舍楼里到处贴满了不让学生做这个,禁止学生做那个各种警示要求,对待犯点错误的学生只有训斥,学生对此非常反感。
1.4思政老师业务能力不强,教育效果不佳
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辅导员、高校政工工作人员、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等。这些老师来自不同的专业,分布在不同部门担任工作。从老师整体来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些老师没有系统学过心理学基本知识,也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技巧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而有不少心理辅导员来自医学专业或其他专业毕业的老师,相对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又缺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面对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使他们多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2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现状及分析
2.1有自己的信仰、但信仰内容有多元化的趋势,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趋于理性
“90后”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宽广,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拥护和赞同,是富有理想和抱负的一代,他们在政治信仰上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关注国家政治动向,爱国热情高涨,对祖国未来建设与统一大业充满信心。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政治信仰主流的同时也发现,受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影响,特别是西方价值观的传入,使得不少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据调查,到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占有一定比例。此外,理想信念教育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的信仰产生了多元化的趋势。目前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发展,对个人的目标选择趋于理性和务实,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带有很大的个人主义色彩;自我定位较为客观全面,就业观念更新较快。在价值观念上,从偏激走向理智,从盲从走向选择,善于思考、理智务实。
2.2道德境界分化明显,“知行不一”现象比较普遍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道德要求、道德规范的能够普遍认同,但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许多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说明大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差异。比如:他们深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作为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一员,公德意识比较淡薄,对身边常见的长流水、常明灯等现象熟视无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经常发生,公德行为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大家也崇尚集体主义精神,但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有时会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
2.3心理素质相对较差
根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及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差,约20%的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冲动任性,自我克制能力差,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导致行为紧张失调。加之大学生人生阅历短,缺乏生命情感体验。当他们面临失败或挫折时,采取逃避的方式,不敢去正视。还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有时自负,有时自卑,缺乏良好的心态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境遇。
2.4生命意识不强
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校学生。有些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把生活中某一部分当做生命的全部,仅仅因为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能得到正确的对待和处理,感到诸多压力不堪重负,身心劳累,厌烦情绪高涨,从而导致轻视生命、残害生命、放弃生命的现象发生。
2.5容易在网络世界里迷失自我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大学生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以它特有的快捷、便利、信息量大的优势走进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尤其颇得年轻人的青睐。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使用在社会群体中占首要位置,他们将网络用于获得学习信息与资料的同时,也将网络当成了娱乐消遣的工具。不少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沉迷于网络游戏,将大部分宝贵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上,甚至浏览色情和暴力的内容。他们将自己置身于现实与虚拟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问题,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的现状和需要,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因此,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总趋势。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整合研究
3.1目标任务的整合
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类解放和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能够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人文精神,促进和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心理疏导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成熟水平、心理功能正常化。它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及社会适应性问题,预防和疏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矛盾和困惑等。通过科学规范的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机整合,归纳出总体目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满足学生思想、心理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内容的整合
高校应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整合形成一套规范化、科学化、实用化的内容体系,包括思想层面、心理层面、行为层面,即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仅需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思想性、观念性,还需要注重教育对象个性的自由、平等、价值、情感、尊严和人格等内容;不仅要注重积极的正面教育,还要关注教育对象在心理、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障碍或迷茫,帮助疏通和引导,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内容。其中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生死观、苦乐观、幸福观、公私观等。传统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阐述人生的理想、价值、态度、道路,要求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这些阐述和要求都是极为抽象的,几乎没有联系到人生历程中的生命危险,缺乏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生命,缺乏生命教育的实际内容。然而面对“人生是什么”、“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怎样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等现实问题时,大学生感到困扰重重,甚至出现轻生或伤害生命的行为,这便暴露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抽象化和生命教育现实化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如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理想信念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人生意义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内容。这说明三者教育的内容具有交叉性和关联性。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总目标,从大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借鉴、吸收相关的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将三者教育的内容加以整合,才能有效解决新形势下大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
3.3方法的整合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可以通过情感激励法、体验疏导法、朋辈互动法等方法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第一,情感激励法。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也是激发人的动机,是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情感的力量感染人、打动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引导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里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在高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就是运用这一原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使人不断的了解自我、改善自我、实现自我,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人的归属感,有助于增强团体的凝聚力。
第三,朋辈互动法。
朋辈的核心内容就是朋辈互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大学生伙伴的作用,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互帮互助,互相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经验,引导伙伴尽自己所能给对方精神上的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让彼此充分体验身边伙伴的关爱,激发上进,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互惠达到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目的,开创了德育教育的新形式。
第四,体验疏导法。
体验疏导法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当中不断的体验。它是以学生活动为中介,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在轻松、愉快、和谐、活跃的氛围中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透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悟,从而达到建设性的疏导效果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教育内容和发展形式上的整合,做到资源共享、互补互益、有机结合,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逐渐形成了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11):28.
[2]张艺馨.论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3]李长春,罗丽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2).
[4]沈壮海,李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