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武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教育学知识始终是教师从教必需的核心知识、基础性知识。《教育学》教材是学习者获得教育学知识的基本文本和入门读物,内容合理的《教育学》教材对学习者获得全面和深刻的教育学知识有重要意义。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出版了多种《教育学》教材,这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教材各有特色,也发挥了不同作用。但有的把教育基本理论与课程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结合得很好,有的则使这几个分支学科内容有很多重复;有的针对不同对象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结合有明显侧重点,有的则模糊不清;有的对本科生、研究生和在职教师等不同对象的公共课和专业课有明显针对性,有的则缺乏区别;有的能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反映最新学术成果,有的则推陈多出新少。《教育学》究竟应包含哪些内容,其组成的主客观依据和基本原则是什么,不同国家和时代的教育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很有必要做全面系统研究。
教育学是关于教育存在及其发展合理性的学问,至少有五个层面的含义。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它是关于教育存在及其发展合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包括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五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中的一个学科。作为学科类的教育学,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三个一级学科。作为专业的教育学,它包括十几个本科教育专业、几十个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专业。作为课程的教育学,相对非教育学课程而言,它既是十个二级学科众多课程(估计至少几十门)的总称,相对教育学课程而言,它又是其中最基本的基础课程,本文所指《教育学》教材主要是作为本科生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育学》。
教育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习《教育学》课程,《教育学》也是职前职后各层次和类型教师教育的重要课程。这些不同层类教育的教育学教学目标与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的教育学教学总体目标和内容虽然有一致性,但具体目标和内容则有明显区别。分析教育学专业各层面本科教育的《教育学》教材内容特点应该与研究生教育的《教育学》教材内容相比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研究生教育学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特点。
作为不同层类教育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教材有,《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基础》《教育学教程》《教育原理》《现代教育学》《当代教育学》《学校教育学》等许多不同名称。这些教材,在教学对象、目标、任务和内容上,有的有明确或一定的针对性和侧重点,有的则不然,只是名称的变化。针对不同层类教育的《教育学》教材内容虽然有不同目标、任务和内容,但无论是那个层类教育的《教育学》教材组成都应该有普遍标准和基本原则。
1.坚持基础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标准和原则,概括阐述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学》教材是教育学知识的根,是教师进入教育学世界的门。它的基础性集中体现在它是教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精神的汇合点,是教育学知识体系不断延伸和扩展的母体。学习者只有具备教育学的知识,才能拾级而上,顺利进入教育学科的理论世界。《教育学》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的全面性。《教育学》是对教育本质、价值、功能和目的,教育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现当代教育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教学的本质、价值、目标、过程、形式、方式和规律,一般知识论、认识论和课程知识论、认识论、教学论,道德、德育和班级、学校管理的本质、价值、目标、过程、形式、方式和规律等教育基本问题的全面阐述。教育学学科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甚至教师继续教育都有不同专业,无论哪个专业都首先应该通过《教育学》教材了解教育学问题的全貌,学习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不同专业,而不是以偏概全,支零破碎。
2.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标准和原则,处理好与心理学和教学论的关系。伦理学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科学基础,教学实践、课堂实践和道德、德育实践是教育学的重要实践基础和终极目标。教育伦理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师生关系伦理,更重要的是教育目标和制度伦理。教育活动纷繁复杂,但教学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的最基本活动,一切顶层高端的教育设计和管理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教学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基层。社会环境、制度和管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教育作用,教育学要研究有效利用、营造这些影响和设计合理制度,但教育活动的基础还是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基础知识的《教育学》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寻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与互动,在尽可能把教育学各分支学科的内容有机结合,又避免重复的基础上,重视教学和德育实践的阐述。不重视教学与德育实践的《教育学》是不全面的《教育学》,但与《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德育原理》大量重复的《教育学》,也不是科学的《教育学》。
3.坚持公共性和有特色相结合标准和原则,处理好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关系。科学性、全面性、规范性是教材编写的普遍特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特色,也应该是教材编写的一个原则。公共知识既是公众公认的科学知识,也可能是传统的甚至是不合时宜的知识。知识个性、理论个性和教材个性的基础是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研究成果的个性,既可能是有特色、有新意的知识,也可能是有问题、有争议的知识。教材知识的稳定性体现学科知识的稳定性和科学性,教材知识有特色体现学科研究的有特色和有进展,反之亦然。《教育学》教材应该在充分反映公共知识、在坚持公共知识与个人知识紧密结合的基础上,适度体现编写者的个人认识和研究个性,体现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形成明显特色。
4.坚持基础性、现实性和前沿性、创新性相结合标准和原则,处理好基础性与最新研究成果的关系。教育学知识的基础性不仅包括知识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等的基础性,也应包括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就教育活动而言,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既需要有效的教育教学和评价标准、方式,也需要有效的知识体系。知识不仅是包含关于事物本质、规律等的概念、理念、观念,也是包含人学习、应用和形成、发现知识的理念、观念和方式。教师的教学活动没有特色和创新很难使学生和人才有特色和有创新,教材没有特色和创新也很难培养出有特色和有创新的学生和人才。解决现实问题和促进未来发展都需要创新,知识评价更具现实确定性,能力发展则更具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学》教材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反映能体现和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教育学研究新成果。
5.坚持普遍性和对象性相结合标准和原则,处理好教育学的入门教育与深造提高教育的关系。《教育学》教材虽然是教育学知识的基础课程,但它的对象也有较大差别。对于没有任何教育教学经历和缺乏教育学知识的年轻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教育学》就是他们学习教育学知识的入门课程;对于有一定教育教学经历和教育学知识的研究生和在职教师来说,《教育学》则是他们进一步学习教育学知识的深造提高课程;对有一定教育教学经历而缺乏教育学知识和有一定教育学知识而缺乏教育经历的学生和在职教师来说,兼有入门学习和深造提高学习双重任务。《教育学》教材还有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区别。《教育学》教材必须根据对象组织内容,学习者也应该根据需要选择教材,以便使《教育学》教材能够针对不同对象发挥启迪教育智慧,提升教学能力;引领专业发展,服务教学实践;反映学术前沿,催生教学创新的全面作用。
我们不可能了解世界各国所有教育学的内容,但应该相信我国翻译的世界各国各种版本的《教育学》是这些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学》。通过研究这些《教育学》我们发现,世界各国《教育学》教材内容组成在遵循教材组成普遍标准和基本原则基础上,有主要阐述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学》、比较全面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学》和主要研究教育哲学问题的《教育学》等不同特点。
1632年面世的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原名《大教授论》)是教育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标志性著作,是他对教育问题的创新性认识。内容包括教育和学校的意义、学校的目的和任务、教学和德育的原则和要求、学校的组织等五个方面三十三章,有关教学的论述更加突出。
《大教学论》第一章至第八章阐述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的,学问、道德和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于人体,人要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接受教育。第九章至第十四章阐述学校的意义、目的和组织原则,认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进学校,学校教育应是周全的,改良学校的基础应该是万物的严谨秩序,教导的严谨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第十五章至第二十二章是阐述教学的依据、原则和要求,提出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和迅速性原则,科学、艺术和语文教学法等。第二十三章至第二十五章是阐述德育的原则、要求和方法。第二十三章至第二十五章是阐述学校组织方法和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设想等。[1]
1806年面世的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有三编十四章,其主要贡献是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有关教学部分是主要内容,德育也是重要内容。第一编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包括两章,提出对儿童的管理在教育中的意义,儿童教育和管理的目的是兴趣的多方面性和道德性格的力量,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编是兴趣的多方面性,第一章阐述专心与审思,清楚、联合、系统、方法的概念和关系。第二章阐述兴趣与欲望,注意、期望、要求、行动的概念和关系。第三章阐述认识与同情的概念和成分。第四章阐述教学的步骤、教材和方式。第五章阐述提示、分析、综合等教学环节、过程和计划。第六章是教学结果或青少年教育期结束的考察。第三编是道德性格的力量,第一章阐述性格的本质和组成要素,第二章、第三章阐述道德的概念和组成部分,第四章阐述性格形成的自然过程和原则,第五章阐述训育与性格形成的关系,训育的措施和普遍应用。第六章对训育特殊性的考察。
1935年面世的赫尔巴特著《教育学讲授纲要》进一步系统化了他的教育思想,同样包括三编,但增加了第一编关于教育学实践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的论述。第二编有四个部分,其中三个部分概括了《普通教育学》的内容,增加第四部分按年龄论普通教育学。第三编的第一部分阐述宗教、历史、数学、自然、地理和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教学等教育学特殊分支的有关问题。第二部分阐述不道德行为的根源和学生的错误及其处理。第三部分阐述家庭教育和学校关系等。[2]
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教育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全面深入,《教育学》的内容也不断全面系统。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的《现代教育学基础》共有三个部分十九章。第一部分教育基础论,有十章。第一章是教育学的目标,第二章是近代教育的遗产,第三章是现代教育的演进,第四章是发展与教育,第五章是文化与教育,第六章是社会与教育,第七章是教育目的,第八章是教育制度的传统与革新,第九章是终身教育,第十章是现代公共教育的管理。第二编教育实践,有九章。第一章是教育实践的课题与意义,第二章是课程,第三章是课堂教学,第四章是语言与数理的教学,第五章是自然与社会的教学,第六章是道德教育,第七章是生活教育,第八章是教育评价,第九章是教育实践,第十章是教师。第三编教育学的历史与研究方法,有两章。第一章是教育学的历程,第二章是教育学研究方法。[3]
苏联的《教育学》内容既比较全面,又具有明显政治色彩。凯洛夫主编,叶希波夫、凯洛夫、等多人1948 年编著出版的《教育学》,共三编二十一章。第一编教育学总论,有两章,总体上论述教育学的产生、发展,论述教育的阶级性、历史性和苏联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第二编教学理论,有四章 ,主要论述学校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如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第三编教育理论,有十四章,全面论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除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外,还专门论述道德教育、爱国主义、纪律教育等,课外校外活动,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其中一章专门论述教师。[4]
巴拉诺夫、沃莉科娃等1976年编写出版的《教育学》有教育学一般原理、教学论、教育论和学校管理等四编共二十三章。第一章教师职业与教师人格;第二章教育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第三章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第四章苏联共产主义教育制度;第五章个性的发展、培养和形成;第六章儿童是教育的客体和主体;第七章教育过程的本质;第八章教学原则;第九章教养内容;第十章教学的组织;第十一章教学方法;第十二章教育过程的本质;第十三章教育的一般方法;第十四章集体的组织与教育;第十五章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和形成;第十六章道德教育;第十七章劳动教育;第十八章美育;第十九章体育;第二十章学校少年队组织;第二十一章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第二十二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第二十三章国民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管理。[5]
美国的《教育学》也应该有丰富的内容和研究方式,但从手头有的两个版本看,美国的《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是教育哲学问题。A·C奥恩斯坦1977年独著出版的《美国教育学基础》,共十一章。第一章教育遗产的渊源;第二章教育先驱;第四章美国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五章教育的哲学概念;第六章教师的学习理论;第七章课堂智力活动的组织;第八章认知的发展;第九章学校的组织和学校改革;第十章社会阶层、种族和教育成绩;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和评价。[6]
理查德·D·范斯克德等1979年合著出版的《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共四编十四章。第一章教育史——传统的和修正的观点;第二章教育哲学——关于教育意义的探索;第三章教育政治学——权力与管理;第四章学校教育经济学——报偿和自相矛盾;第五章教育社会学——学校的社会化;第六章教育中的价值观——宗教的和世俗的;第七章种族主义与种族差别——承认差异;第八章性别歧视——认为女人是糖、是调味品、是嘲弄的对象;第九章学校的组织结构——教育体制的结构;第十章课程教育体制的结构;第十一章专职教师——任务与职责;第十二章可选择的学校;第十三章全球的幸存者——教育的问题和模式;第十四章社会与教育的未来。[7]
中国近代和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学》教材版本较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教育学学科发展迅速,各种版本的《教育学》教材也不断增多,许多师范院校都有自己的教师编写的《教育学》,重点师范大学各个时期不同教授编写的《教育学》都有四五个版本。据此粗略估计,我国目前的《教育学》教材应该有三百个左右的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育学》教材多数既符合教材组成的普遍标准和基本原则,有与世界各国《教育学》教材相同或相似的普遍特点,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对我国的教育学教学都发挥了不同程度的重要作用。但有的版本的内容比较全面合理,既有明确的对象针对性,也能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公共知识和个人知识的关系,有的版本则不然,存在明显甚至严重问题。
1.全面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学》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较大的《教育学》教材是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甘肃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师范学院等五所师范院校共同编写的《教育学》。[8]本教材1980年出版,1982年再版,仅两年就发行72万册。1988年、1989年和1999年修订出版第三、四、五版,即新编第一、二、三版,由王道俊、王汉澜主编。2009年全面修订,出版第六版,由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本教材曾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为全国师范大学文科类畅销书。
本教材内容系统全面,代表了我国现当代《教育学》教材的主流特点。在此前后其他学者编写的比较全面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学》教材内容也有一定变化,但主要是内容的增减和结构调整,总体内容大致不离其左右。本教材1982年版和2009年版都有十六章,随着研究的深入,2009年版与1982年版相比具体内容有新的发展,但总体内容或框架、体系没有多大变化。两版教材都分教育基本理论,教学理论和实践,德育、体育、卫生教育、美育、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或综合实践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等四部分。
1982年版第一部分有四章,第一章是教育本质,包括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第二章是教育目的,包括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组成部分。第三章是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包括儿童年龄特征的含义与年龄阶段的划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高中生的年龄特征与教育,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与教育。第四章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的意义,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2009年版第一部分增为五章,把原来第一章前两个问题分为两章,第三个问题放在教育与人的发展里面。分别为教育的概念,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1982年版第二部分有四章,第五章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第六章教学(上),包括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第七章教学(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形式,教学组织的基本环节,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第十二章电化教育,包括电化教育的概念、作用,学校常用的电化教育工具,电化教育的教材教法和管理。2009年版第二部分有四章,分别为课程和教学(上、中、下),删掉电化教育一章,增加了教学评价一节,并与其他内容合并为一章。
1982年版第三部分有四章,第八章德育,包括德育的意义和任务,德育的内容,德育的过程,德育的原则,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第九章体育、卫生。第十章美育,包括美育的意义和任务,美育的途径和方法。第十一章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包括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意义和任务,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内容和方法。2009年版第三部分有四章,分别为德育、体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教育。
1982年版第四部分有四章,第十三章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第十四章班主任,第十五章人民教师,第十六章学校领导与管理。2009年版第四部分有三章,比1982年版少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一章,分别为班主任、教师和学校管理。[9]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也是全面论述教育问题的重要教材。本教材1984年出版,到2003年印刷共20次,1987年获“吴玉章奖金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级优秀奖。共二十章,包括教育学的对象和方法,教育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教育目的,智育,德育(一、二、三),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教学工作(一、二、三、四),课外教育,学校教育制度,学校管理。[10]
2.比较全面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学》
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孙喜亭著《教育原理》有十七章,包括教育原理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历史,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经济、政治及其他社会,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价值问题,教育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制度,课程,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德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德育过程,体育,美育,教师。[11]
比较全面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学》还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谢景隆主编《普通教育学》,[12]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1年出版的李国庆主编《教育学》,[13]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郝文武、龙宝新主编《教育学原理》等[14]。
3.与教学论、德育论和教育心理学组成课程板块重要部分、主要论述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教育学》
我咋流氓了。你不要听外人瞎戳哄,他们是唯恐天下不乱的那种人。他们盼着你把事情做大,你杀了我,然后吃枪子,你老婆不又成了别人的老婆吗?自己的老婆成了别人的老婆,让别人天天搂着睡,天天弄那事,你在九泉之下做鬼也不踏实哩。
有些学校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学》课程分为教育基本理论或者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和教育心理学等几个板块,这样的《教育学》当然不能包括教学论、德育论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只能阐述关于教育的最基本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出版的叶澜著《教育概论》,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阐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上),阐述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下),阐述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上),概述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第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下),阐述人生阶段与教育。第六章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15]本著作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叶澜和丁证霖编写的《新编教育学教程》框架体系基本相似,后者在第二编中增加了课程与教材内容,还增加了第三编学校教育活动论,包括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现代教学模式,学校课外活动与班级活动等章节。[16]
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出版的陈桂生著《教育原理》,获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共二十四章,包括教育的简单要素,“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属性,“教育资料”的分解,教育过程与教育实体,教育系统,教育与传播媒介,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经济结构,教育与政治,教育与闲暇,教育的“自我保护”与“自我更新”,“教育”概念,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教育”内涵的分解,学校的职能,学校与家庭,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理论问题,关于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问题,关于教育的战略地位问题,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问题,关于教育“三个面向”问题,关于培养“四有新人”问题,关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17]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冯建军著《当代教育原理》也有这个特点。[18]
4.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各有特点的《教育学》
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胡德海先生著《教育学原理》,封面注明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推荐的研究生用书。本书曾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一届全国教育图书一等奖。内容明显不同于针对本科生的《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教材。
本教材共有四编二十章。第一编教育学概论,包括教育学的对象、性质、任务和体系,教育学的基础,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科学研究等四章。第二编教育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教育的形态和本质,自我教育是人类文化另一传承手段,教育功能的基本理论,教育对人的作用,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及其地位等七章。第三编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手段等四章。第四编教育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及其目的与结构,教育与社会,教育事业的管理,教育事业管理的法制化,教育评价等五章。[19]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由顾明远任总主编、叶澜任主编的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推荐教材《教育学原理》内容明显不同于针对本科生的《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教材。
本教材总共有八章,第一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主要阐述教育学对教师实践智慧的意义。第二章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主要阐述教育的概念及教育形态的演化、学校教育的变革和转型。第三章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改革,主要阐述当代中国儿童的生存状态和教育视野中的学生观更新和学校教育改革。第四章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重建,主要阐述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当代更新,学校培养目标的当代重建。第五章课堂教学的原理与策略,主要阐述教学的概念和教学观的演变与更新,课堂教学观的系统重建,教学过程的展开,教学策略及其实践探索,教学评价及其改革。第六章学生组织建设的原理透析,主要阐述班级建设的基本原理,学校课外生活价值的开发,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第七章学生校外生活的教育内涵,主要阐述学生生活世界的内在构成,学生校外生活与个体成长,学习化社会中学校的地位与责任。第八章学校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主要阐述教师角色理想的重建,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在学校研究性变革实践中实现教师发展等。[20]
5.有明显和严重问题的《教育学》
就整体说,现当代中国《教育学》教材内容符合教材组成的普遍标准和基本原则,其科学性不容置疑,但也有一些教材存在明显甚至严重问题。
第一,残缺不全的心理学化和过于重复的教学论化。有一本《学校教育学》共十章,几乎全部是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很少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完全没有德育内容。其中有两章是教师和学生。有五章是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学校教学与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和教学技能、学习原理和学习技能、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等课程和教学的内容。有三章是教育研究与校本研究、学校组织与学校管理、依法治校与教育法律救济。这种与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材有许多重复的《教育学》教材不仅内容残缺,也是内容贫乏、学习者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21]
第二,重视教育基本理论,轻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宏观理论化和学术化。有一本《当代教育学》共十七章,只有一章是当代学校德育。有四章是当代学习理论、当代课程理论、当代教学理论、当代教学策略。有十章是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当代世界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教师和学生、当代教育功能、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文化等教育基本理论。十二院校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也主要是教育基本理论,有关课程和教学的内容,特别是有关教学实践的内容很少。作为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学》教材轻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论述很不可思议。[22]
第三,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教学化。《学校教育学》共十章,没有任何德育内容。《当代教育学》共十七章,只有一章是德育。《教育学基础》共十二章,有六章是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和学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教育基本理论,两章是课程和课堂教学,三章是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学生评价等学校管理,还有一章是教师教育。不仅教学实践指导较少,而且基本没有德育的内容,只有后面三章涉及一些不完整的德育内容。作为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学》教材没有德育理论和实践的论述很不可思议。[23]
第四,主要为体系、框架变化,缺乏理念、思想创新的个性化。教育学知识既是关于教育是什么和怎样发展的事实认识或判断,也是教育应该是什么和怎样发展的价值追求或判断;既是世界教育和教育历史普遍性阐述,也应有时代、民族和个人特点。随着社会、教育和人的认识的全面深入教育学知识也在不断变化,不仅是教育发展实然和应然认识和知识的变化,也有教育学知识体系、理论框架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基本领域、基本问题甚至基本命题、课题都是比较稳定的。因此《教育学》教材的基本内容、框架和命题也应该是基本稳定的。但目前中国的某些《教育学》教材在应该发展变化的方面变化不多或者基本没有发展变化,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基本稳定的内容部分认识和知识高度一致或雷同,缺乏时代、民族和个人特点。在不该有太多变化的体系和框架层面则变化太大,个性化太强,以致使人很难从这些教材中概括出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基本领域、基本问题和基本命题、课题。
第五,教育和学习对象针对性模糊的过度普遍化。除了叶澜、胡德海等编写的教材有明确的对象外,多数教材没有明确说明,应该主要是适用本科生的,适用对象需要进一步明确。
1.高度重视《教育学》教材内容科学化和针对性的研究。教育学知识始终是教师从教必需的核心知识、基础性知识。《教育学》教材是学习者获得教育学知识的基本文本和入门读物,内容合理的《教育学》教材对学习者获得全面和深刻的教育学知识有重要积极意义,相反,不科学、不全面的《教育学》教材不仅使学习者不能获得全面和深刻的教育学知识,也会对他们造成误导等不良影响。编写《教育学》教材的人一般都被认为是教育专家甚至是教育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对学习者和公众的影响更大。
《教育学》教材绝非仅仅是教育学知识的简单呈现,而是渗透着对教育本质、价值和方式等认识的知识体系,是以知识体系呈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育学》教材的科学性不仅对学习教育学知识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教育实践也有重要影响。教材以偏概全,不可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知识;教材过度重复不仅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没有新意就说明教育学学者研究没有创新,也会影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发展;教材重智育轻德育,提倡应试教育,很难使教学活动的追求、评价和学生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推行素质教育。
急功近利是《教育学》教材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教育学》教材编写必须坚持基础性和全面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公共性和有特色相结合,基础性、现实性和前沿性、创新性相结合,普遍性和对象性相结合等普遍标准和基本原则,高度重视内容科学化和针对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功利倾向势态的蔓延。
2.严格《教育学》教材编写和编辑、出版的资质和程序。《教育学》教材的编写者首先应该是全面系统学习过教育学知识的学者,甚至应该是全面系统接受过教育学专业知识教育的专家,不仅没有全面系统的教育学知识的人,甚至缺乏全面系统接受过教育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人都很难编写出全面系统的《教育学》教材。
《教育学》教材的质量首先与编写者有直接关系,同样也与出版社的编辑和总编辑有密切关系。出版《教育学》教材的出版社的编辑和总编辑应该是全面系统学习过教育学知识的学者,甚至是全面系统接受过教育学专业知识教育的人,否则很难评价教材稿件的水平,把握教材编写的状态、趋势和质量。无论是教材编写者,还是编辑、出版社都应该有一定的资质要求。每部教材的编辑都应有相关专家的审阅、评价和鉴定等程序。从目前《教育学》教材存在的问题看,这些要求大都形同虚设,并未真正落实。所以,很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教育学》教材编写和编辑、出版社的资质和程序。应由全国教育学教学委员会审定出版社的资质,出版社审定《教育学》编写者和编辑的资质,教材使用单位和学生监督《教育学》编写者和编辑的资质。明确规定教材使用单位和学生有权拒绝使用有问题的教材,并有权支付和退还相关费用,获得相关损害赔偿。
3.严格全国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的评选标准和程序。有些存在明显问题的《教育学》教材还是高等教育国家重点教材和全国优秀规划教材,由此可见《教育学》教材全国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的评选标准和程序存在的问题,很有必要严格全国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的评选标准和程序。
4.加强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在《教育学》教材中的体现。每个学科的专著与教材都有的共同特点是,专著更加深入和有个性,教材更多是基本知识和公共知识。但更多是基本知识和公共知识不仅不等于千篇一律,照抄照搬,而且重大的发现、发明或者创新就是对基本知识和公共知识的颠覆。教育学研究不可能总是有颠覆性的重大发现、发明或创新,但必须对已有的颠覆性的重大发现、发明或者创新做系统的阐述。目前中国的大多数《教育学》教材内容不仅内容雷同,主要为体系、框架变化,缺乏时代、民族和个人特点,缺乏通过重大发现、发明或创新形成颠覆性的教育学基本知识和公共知识,而且对已有的颠覆性的重大发现、发明或创新也没有做很好的系统阐述,许多教材存在矛盾重重的许多认识和知识。大力加强教育研究,尽量把优秀教育研究成果引入《教育学》教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
5.加强《教育学》教材选用的管理和宣传。相关学校和学院应该重视《教育学》教材选用的管理和宣传,要求讲授《教育学》的教师和学习《教育学》的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教育学》教材,全面了解《教育学》,建议他们重视教材选用,提高他们选用教材的自觉性和鉴别力。
参考文献:
[1]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教育学纲要[M].李启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凯洛夫,叶希波夫,等.教育学[M].沈颖、南致善,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
[5] 巴拉诺夫.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 [美] A·C奥恩斯坦.美国教育学基础[M].刘付忱,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 [美] 理查德·D·范斯克德等.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M].北京师范大学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8] 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甘肃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武汉师范学院.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9]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0]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1]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2] 谢景隆.普通教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3] 李国庆.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 郝文武,龙宝新.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5]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6] 叶澜,丁证霖.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
[18] 冯建军.当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9]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20] 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1] 栗洪武.学校教育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