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敏 李昂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保证人才的供给,中国开始大力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以技术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五年高职教育的模式为三年中职性质+两年大专教育,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初中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解决了部分学生上学的问题,也为社会培养了高技术人才。然而,万事都有利有弊,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学生组成较为特殊,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学中,心理问题被分为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三种。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这三种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1.发展性心理问题。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发展性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个人心理状态,集中表现为自卑或者自我轻视、强迫心理、盲目彷徨心理等。(1)自卑或者自我轻视。自卑及自我轻视的心理存在于大多数高职学生中,有的表现较为明显,而有的则以自负或者自大来掩饰,表现较为隐晦。这些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相貌不满意。高职学生处在青春期,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较强,这就使得很多男女生对自己的相貌极其关注,而那些相貌一般的男女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二是来源于服饰和穿着。虽然高职学生还处在“无产”阶段,但他们多为90后,受广告和社会潮流的影响较大,故而对服饰和穿着的研究较多,要求也较高,这就使得一些家庭较困难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三是自身的学习成绩。高职学生中有一部分是高考落榜者,他们的信心被残酷的高考肢解,产生了自卑和自我轻视的心理。(2)强迫心理。通常过度自卑的人为了增强自信,会强迫自己完成能力之外的事情,这就产生了强迫心理。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强迫心理主要发生在志向较为远大,渴望在毕业之后得到好工作,或者渴望提升自己能力的学生身上。由于计划和时间安排得不合理,这些学生就会强迫自己加班加点,如果完不成,就会产生“我不行,我能力不够,我干什么都最差”等自我评价过低的想法。这样就形成了强迫与自卑两种心理之间的恶性循环,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3)盲目彷徨心理。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完整可靠有效的职业规划,在学习或者生活的过程中,目的性和方向性不强,基本处于“随缘”状态。这种盲目和彷徨的心理,让很多学生对高职教育失去信心,开始自暴自弃、虚度光阴并产生退学想法。
2.适应性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尤其是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适应性心理问题极为严重,集中表现为孤独寂寞心理、自闭心理等。(1)孤独寂寞心理。高职学生由来自各个地方的人组成,在面对崭新环境、崭新面孔时,很多适应性较慢、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孤独寂寞心理。一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喜欢和同宿舍或者同专业的人交流和沟通,面对他人的邀请或者班级聚会,经常是以拒绝的方式处理;而另一些学生真心希望融入高职群体中,可由于自身太敏感,考虑事情太多,瞻前顾后,故而在聚会中或者在人群较多的地方,即使参与了,也会产生“我是多余的”“我来就扫了大家的兴”等心理,同时过分在乎座位、座次以及离举办者的远近等问题。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这些学生产生孤独寂寞心理。(2)自闭心理。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多人都会产生自闭心理,在高职学生中也不例外。这种心理主要产生在安全感缺乏或者内心受到过一定伤害的学生中间。虽然高职学生的人生阅历较少,但是他们也有一定的思想,尤其是那些感情细腻、个性较强、较敏感的学生,一旦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极度不安全感,进而以偏概全否定身边大部分的事物和人。为了保护自己,他们经常会关闭自己的心,在与外界沟通和接触中小心翼翼、顾虑重重,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闭心理。
3.障碍性心理问题。高职学生的障碍性心理具体表现为厌学心理、焦虑郁闷心理两个方面:(1)厌学心理。在高职学生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极其不足,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也不高。学生们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睡觉、上网聊天、交头接耳、看网络小说等不良现象,课堂质量普遍不高。另外,很多高职学生在进入大专院校之后,就产生了混学历的心理,开始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好吃懒做。这些行为长期积累,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厌学心理会越来越严重。(2)焦虑郁闷心理。焦虑和郁闷心理都是消极精神状态的体现,在高职学生中,这种心理占据整个心理问题的一半以上。由于高职的课程较难,而课时和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规定,故而教师不可能像初高中教师一样,带领大家一节一节学,课堂中的很多知识和技能,高职学生从未接触过,或者了解较浅显。一堂课下来,高职学生感到云里雾里、模糊不清,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开始下降,进而产生焦虑或者郁闷心理。
根据高职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可知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及心理特点、社会交际特点、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特点等。
1.高职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高职学生大部分由初中或高中生组成,他们的年龄在15~18岁之间,正处在青春期。这样的生理特点,就决定了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心智发展仍不成熟。
在面对高考落榜、学校不理想、学习成绩下降、与外界沟通不畅、师生关系或者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等问题及挫折时,高职学生往往无法承受,有的甚至会选择自杀、自残等方式。在出现心理问题时,高职学生由于心理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够进行有效“自问自答”“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另外,由于高职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人生经验不丰富,心智发展不成熟,故而在面对一件事情时,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考虑不够周全,经常会出现差错。如果差错出现的频率过高,势必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存在感。
2.高职学生的社会交际特点。高职学生的社会交际环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同学、教师组成的校园环境,另一个是由各类社会人组成的社会环境。
在校园环境中,高职学生的心智较稚嫩,故而做事的方法趋向孩子化。在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经常出现打架、冷战、结团对抗等现象,影响团结。而在与教师的沟通中,由于年龄过小,且从未接触过大学教师,习惯于将教师看成权威,故而经常刻意与教师保持距离。这样导致了高职学生与同学之间关系的紧张,与教师之间关系的疏远。
这些社会交际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对于学校的认识。如果性格过于内向,就会产生厌世、自闭、孤独的心理问题。
3.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特点。高职学生大都没有经过高中教育,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政治思想道德培训,当然更没有进行过公共课的系统培训,故而认知水平较低,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调节以及思想道德等都处于空白阶段,对同一事情的认知水平也较为有限,思维逻辑较零散,即使知道自己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分析和解决,故而会产生一定的郁闷心理。
同时,高职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在高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中,无法适应。另外,高职学生在初中或者高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普遍较低,基础知识极为薄弱,所以学习上会很吃力,这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他们自然而言会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
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仅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学校、教师、社会与学生们一起努力。
1.学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是高职学生改善心理的重要阵地,也是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源头,故而学校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1)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实验、交流等方式,了解当前高职学生中存在的重要心理问题,之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分析,制成表格或者统计表,以便清晰了解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构成比例。(2)根据调查结果,设置相应的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反应能力、知识结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合理有效的课时,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方式,消除学生因为学业太难而产生的郁闷厌学心理。(3)设置相应的面试体系和心理健康课反馈体系,同时也可以定期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或者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日记进行讲评。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课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高职学校的教师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者,也是高职学生较为信任的人之一,故而教师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改善心理。(1)在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上课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在每节课结束时,尽量采用试卷或者提问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课程中较难的部分要利用各种道具或者技术帮助学生理解。(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引导的方式。课堂上,尽量让学生们自己思考答案,并且指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网络、询问等方式自行寻找资料,完成对某一问题的研究。
3.社会要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社会是高职学生最终的职场所在地,也是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而社会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关注。(1)社会中教育工作者、媒体在关注研究生、博士等高学历群体时,也要关注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增加对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报道,增强高职学生的存在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问题。(2)企业作为高职学生就业的目的地,要创造更多岗位,同时加强与高职学生和学校的交流,帮助学生完善职业规划,给他们以希望,同时依照他们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给予关怀。
4.高职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高职学生是改善其心理的主体,也是最终的受益者,故而要不断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1)高职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问题对自身的危害,同时理解心理健康对自身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学校设置的心理健康课程,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对于不懂的问题或者学业中较难的问题,要善于查找资料解决,增强自己的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解决厌学的心理问题。(2)当问题来临时,要采用适当方法进行疏导和调节。在自己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询问教师、家长或者高年级同学,利用他们的丰富阅历和成熟心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以此保证心情愉快。
当然,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改善他们心理状况的措施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措施,能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保证高技术人才的培养符合职业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