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大学治理结构 深化高教综合改革
——“高教综合改革与大学办学效率”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2014-04-17 09:25
江苏高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办学教授效率

黄 蓓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04)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深化高教综合改革
——“高教综合改革与大学办学效率”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黄 蓓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金华321004)

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如何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结构,促进公平,健全保障,提高教育质量和大学办学效率,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教综合改革与大学办学效率问题”高峰论坛的与会代表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研讨。本文是对此次会议的综述。

高教综合改革;治理结构;人才培养;办学效率

2014年5月14~15日,由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学一级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苏高教》杂志社、温州医科大学共同主办的“高教综合改革与大学办学效率问题”高峰论坛在浙江金华、温州两地分阶段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30多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王英杰教授、刘海峰教授、眭依凡教授、张应强教授、周川教授、卢晓中教授等10多位著名学者做了主题报告,邱梅生主编、陈学飞教授分别主持研讨会。会议代表们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就高校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机制、办学效率与自主权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探讨,浙师大教科院、温州医科大等高校80多位师生旁听了研讨会。

一、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激发地方高校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高等教育以及担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核心使命的大学,更需要通过全面而深刻的综合改革以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大学办学治校的效率。而时下我们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如何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苏州大学周川教授提出,在通过自上而下路径暂时无望实现的情况下,应走自下而上路径,以大学里的二级基层组织学院(学系)为改革突破口,通过改革学院的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学院制度”,从而为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奠定基础、提供动力、树立标杆。他认为,当前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学院决策机构人员构成,增加教授代表比例,改变单一的任命制以组织考察和教授表决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学院院长,赋予院学术委员会及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应的权力等方式来改革学院治理结构。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需要加大对地方高校的关注。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对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华中科技大学张应强教授从政府、市场、高校三个方面论述了应通过何种机制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进而指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对高等教育结构及大学教育理念可能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实现师资队伍向双师型教师队伍转型;二是如何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问题。那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否可能达到政策目标呢?他认为地方高校若走过去的发展老路,可能难以走出发展困境,更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发展本科高职教育,完善我国高职教育体系则可能是一条较好的发展路径。地方高校的转型应遵循自愿原则,解决转型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学制系统的改革。

绍兴文理学院魏小琳教授以地方高校为研究基点,分析了传统基层学术组织结构的局限性,并介绍了其所在学校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建构了“校—院—学科组织”三级组织两级管理的组织结构,从而做实学科组织;建立了基于学科的本科教学管理新范式,将“专业管理”转变为“课程管理”;改革校内管理机制,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学术管理制度。她提出,要完善组织机制,要深化教师对学科、专业本质的认识,要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要处理好学院和学科组织的管理关系。

二、提升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加强高校管理体制建设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础。浙江师范大学眭依凡教授认为,大学作为负有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使命,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守持大学基本属性及其规律的复杂组织,如何自觉提高治理能力并且构建科学的治理体系,这既是大学必须具备的理性,也是大学进行综合改革、提高办学治校育人效率必须的选择。他从厘清“治理”和“善治”的概念入手,进而提出“大学善治”的理念。他指出,大学善治是基于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之组织属性和使命,旨在遵循大学规律,提高大学办学治校育人的质量,注重大学改革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可持续性及其效率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大学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文化治校的综合治理模式。最后,他提出应从大学理念、大学定位及远景目标、组织架构、制度供给、资源保障五个方面构建大学善治的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针对我国高校目前管理不断强化,领导日趋衰减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的领导与管理孰重孰轻”这一发人深思的命题。他结合世界一流大学校长治校事例,从工作和性格特征两个方面对管理和领导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提出“当代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学领袖”的质疑。王英杰教授认为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时代的局限性;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三是中国当代大学制度的羁绊。他认为我们的大学目前缺失的是大学领袖的大智慧,从大学的组织特征来看,大学需要多一点领导,少一点管理。“管理者是石头,领袖是火。”我们的大学领导要做好的管理者、好的领袖,就必须在领导和管理之间建立平衡,要有一个大的图景,并能把握住时代的机遇,而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一个管理者,而要把自己视为一个学术领袖,并从这样的高度来发现和把握学校的发展机遇,来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来认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四川理工学院汪明义教授从当前高校存在的问题出发,认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使有限的资源极度分散,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办学效率。基于这个观点,他借鉴美国州立大学系统制度,提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组织变革的有效路径之一,便是建立“片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他指出,“片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可以整合高校片区资源,片区党委对片区内高校的校长应有考核权。这一举措有利于发挥整体高效协调地方政府关系的作用。

三、提高大学办学效率,实现特色化办学

我国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然而,却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事业。在现实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为国家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指出,源于“闲逸好奇”的传统和高校效率的模糊性,不讲究、不追求效率一直困扰着高校的领导者,也为社会所诟病。而现代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现代社会组织,办学效率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他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在于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而高校自主权扩大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提高办学效率。他分析了高校自主权两种意蕴的认识一致与现实冲突,进而提出这一重要目的的实现需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只有重视高校效率,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尊重大学规律,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提高大学办学效率。

效率离不开评估。在如今这样一个“大学排行榜时代”,针对高校里普遍存在“以经费论英雄”、“一切向‘I’(各种论文引用率)看齐”的现象,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认为,大学排行榜诱使各大学都朝一种模式发展,减弱大学办出特色的动力,导致大学办学逐渐趋同。尽管大学的规模与办学效率密切相关,但衡量大学效率高低的不仅仅是数据和名次,是否很好实现了大学的使命更是办学效率的重要体现。基于此,刘海峰教授以当下网络热议的美国“牛仔”高校——深泉学院为例,强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他指出,过去我们所提倡的“培养劳动观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怕脏,不怕累”等理念已离中国大学生越来越远。最后他指出:“守望传统,贵在坚持”,中国大学应走向多样化、特色化,避免“大而全”的趋同化。

四、关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中心任务,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目标。北京大学鲍威副教授介绍了高校学生学业成就与发展评估的全球趋势,并以北大“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项目研究成果为例,从“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增值效应”这一新视角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效。她指出,该项目研究建构了监测和评估院校人才培养的“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产出”全过程综合性、多系列测量工具体系,以此分析“高校教学课程—学生参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联性,探究高等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影响机制。通过研究,她认为在评估高校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时需要摆脱单一的学业评价维度,进一步扩充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将核心能力和公民意识的发展纳入评价维度;需要充分关注间接投入对学生学业成就的促进效应;需要构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业参与的有效机制。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则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针对目前很多高校没有把教学质量保障重心聚焦教学过程,从而导致实际教学效果非常有限的情况,上海师大高耀明教授提出应在我国推行课程实施大纲,将其作为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基本措施。他认为课程实施大纲之所以具有教学质量保障功能,取决于它如下的特点:既是约束师生教与学的规范,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南,更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

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多少,与现有的教师评价制度密不可分。温州医科大学高教所周健民所长认为,教育教学评价是质量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发展是高校综合改革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他认为,大学综合评价应注重大学的人才培养使命,关注文化,注重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的情感态度,实行按类评价;课堂有效教学评价应推进发展性、形成性学生评价,同时推进发展性教师评价,以推动课堂教学逐步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评价应积极实施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文化交融系统评价模式,关注教育过程中一切有价值方面的评价。

五、建立高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师资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结构,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这是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大学办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对于我国高校教师的流动状况,北京师范大学周海涛教授认为存在着“平者不能出,新人不易进,能者不平衡,流动不正常”等问题,并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障碍在于权责认识不清,制度建设不足,手段方法单一,绩效管理不够。为此,他提出要通过深化教师流动的权责认识,加快不同社会保险制度并轨的改革步伐,建立承认高校教师职业贡献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加快高校社会保障改革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合理流动的配套制度建设,丰富流动方式与手段,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等措施,以根本改变高校教师流动乏力的现状。他认为,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能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效率,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加速器”之一。

浙江师范大学鲍嵘教授以两岸教师法比较为视角,分析了大陆教育法治迟滞的原因。她认为教师法的颁行是对教师政治地位与法律地位的双重确认,是对教师权益的法制化保障,具有重大社会进步意义。但在教育法治迟滞发展的背景下,大陆立法技术与立法精神的积淀不足,教师法在教师专业权力义务上不够明晰,对作为影响教师发展重要因素的行政主管部门的权力缺少规制,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国家权力本位与行政部门权力本位,减损了教师法为教师专业发展赋权增能之功效,影响到教师普遍而基本的专业发展权利。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覆盖高校活动各层面和各环节的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加强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以长远的战略眼光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本次为期两天的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积累和探索,对如何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率提出了颇具理论深度及实践理性的观点和建议。北京大学陈学飞教授等称这次会议确实是一次高峰论坛,不仅讨论的内容前沿、研究成果突出,而且组织工作周密细致。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0

A

1003-8418(2014)05-0057-03

黄 蓓(1989—),女,湖南邵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办学教授效率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