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蓉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7)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改革呈现出注重培养人的主体性的价值追求,即倡导道德教育人性化,强调自主的人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就是培养人的道德主体性。具体表现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便是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培养其选择的能力。认为道德教育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负责,才能真正培养出富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
国外中小学大都通过开设独立的道德教育课、将德育贯穿于各科教学、开展校园日常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等途径来实施道德教育。而在这一过程中,常用的道德教育方法有:
通过讨论来引导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国外普遍采用的道德教育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所生活的环境的道德尺度,促进学生的道德思考,培养学生的价值意识,教会学生能够听取别人的观点,进行道德推理,对现实生活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求教师要和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反对说教和以势压人。因为道德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而且还要使学生信服。
美国提倡把道德讨论与学校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如社会学课上可以讨论“历史上的偏见和歧视产生了什么影响?”科学课上可以讨论“科学欺骗如科学家伪造数据的行为怎样逐渐损害了科学界的进取精神?”文学课上可以讨论“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怎样进行道德选择,他作的决定符合道德标准吗?”道德课上可以讨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具有的高尚品质是什么?”“良心是什么,你如何保持良心的清醒呢?”“我们应对这个世界上受着饥饿之苦的人承担什么样的道德责任?”等等。
法国要求小学低年级的道德课要围绕简单故事进行道德谈话,让学生领悟基本道德品质。高年级则在谈话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以达到培养学生价值意识的目的。如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尊重生命,增进健康?”“你热爱大自然吗,你喜欢小动物吗?”“什么是自由,怎样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自由?”等等。
此外,国外中小学还选择一些在学生中引起道德困惑的争议话题,师生一起以对话的方式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道德冲突中明辨是非。在讨论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和不应该的,而是提出一个困难的情境,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一般来说,经过一番辩论后,是非是会分清的,参与者也比较容易接受大家所作出的结论。例如,美国一所学校的某教师针对七年级学生考试作弊的问题,决定公开讨论作弊一事,让全班学生受到教育。他选择了一个引起道德困惑的案例——“玛丽的困惑”:约翰和玛丽都是初一年级学习社会学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玛丽发现约翰在偷看她的试卷,并抄写答案。玛丽知道在她为考试拼命学习时的前一天晚上,约翰却在购物中心的游戏厅里玩。玛丽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你是玛丽,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列出了各种玛丽可能会做的事情:遮住自己的试卷;报告给老师;试图让约翰去向老师承认他的作弊行为;在考试结束后告诉约翰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且告诉他理由。这次讨论的主要价值在于在学生中达成了一种共识:作弊对于那些勤奋学习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1]。
角色扮演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富有乐趣的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道德思考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当学生必须去扮演某一道德角色时,他就真的进入了这个人的内心,想他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学生扮演的角色越多,就越能理解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职业、不同种族的人的生活态度、道德意识,体验到不同社会角色的道德特征与规范。因此,角色扮演也是国外中小学经常采用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教师一般通过组织各种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心理小品、生活小品,以活动和游戏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美国的许多中小学在公民课上就广泛运用角色扮演法,帮助学生学习做一个模范公民的技巧,或者在道德课上利用角色扮演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纽约州一所小学的教师就采用了“道德小品”的形式,让学生在小品中扮演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以此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英国的学校也常常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扮演各种生活角色,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面对各种将来在成人社会中可能会遇到的道德难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价值澄清是价值观澄清理论所推崇的道德教育方法,在西方国家比较盛行。该方法强调道德价值观不是靠教导获得的,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的。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由探索,即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要创造条件,结合各科教学、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以交谈、写自传、填价值单、讨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澄清他们做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
例如:填写价值单的运用步骤为
目的:价值单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而设计的。通过填写价值单看清自己重视什么、自己的特征是什么,并且把自己的价值观公诸于众。
程序:首先,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纸的中央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念给学生听,要求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填写。教师准备的问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譬如可以要求学生在纸的:(1)左上角写出日常生活中最羡慕的三个人的名字和最反感的三个人的名字;(2)左正中简要概述出你最欣赏的三种气质和品格;(3)左下角画一幅图画,用一种物体来代表你目前的感受;(4)右上角写出别人目前对你气质可能作出的三种评价;(5)右正中写出你目前对自己气质的三种认识;(6)右下角用天气变化的术语描述你的感受;(7)正下方写出你最反感的一件事。
补充建议:填写完价值单后学生可以自己保存,自我分析和了解自己。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传阅,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是否喜欢其他人的价值单。
此项价值澄清方式,还可以在参观了某项活动之后、看了某个电影之后,或一个学期学习生活结束之后结合总结来进行。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2]。
合作式学习就是让学生一起工作以实现共同承担的学习目标,并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务和作业。许多西方国家都认为合作式学习是促进学生品性发展中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美国曾对合作式学习进行的研究表明:与那些没有参与合作式学习的学生相比,合作式学习班级中的学生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就;合作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如对不同观点容忍度的提高、学会欣赏不同的人、有集体荣誉感、对工作负责、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有合作精神、支持民主价值观等。国外一般采取把不同能力、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或不同年级的学生编为2-4人不等的小组,让他们共同协作进行各项学习活动。
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森塔克莱若的西部森林小学(Westwood School)就采用了“密友”计划来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该校四年级和五年级的班级都是学校的行为榜样。这两个年级的领导意识计划包括帮助更低年级的学生发展数学和阅读技能。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密友,他们一起选择要阅读的图书、要写的故事、要做的科学或社会研究项目以及要玩的游戏。结果是两个学生都因此而受益。
美国爱达华州波伊斯的洛威尔小学(Lowell Elementary School)采用了“学习密友”计划,在该计划中,该校所有年级的学生在班级里都配有一个伙伴来给自己提供学习、工作习惯和情感上的支持。此外,该校还有一个跨年级的“密友”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五年级和六年级的班级都与一个低年级的班级配对。高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听低年级的儿童阅读,而且要给他们教一些“迷你课程”(或小型课程)。这种“迷你课程”所涉及到的主题有态度、蛇、植物生长等问题。密友也可以一起旅行、参加艺术项目和共度节假日等[3]。
榜样学习也是各国广泛采用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因为道德价值观不仅是言传的,也是身教的。中小学生大多善于模仿、可塑性强。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对他们的思想行为施加影响。在榜样人物的选择上,除了历史伟人、民族英雄、杰出人物外,国外还非常强调选择学生身边的、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如教师、学生、家长等。
各国都认为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楷模。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里克纳(T.Lickona)就指出,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和品格的影响力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师能作为一个实际的施爱者——关爱和尊重他的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建立起自尊心,使他们体验到美德就是老师对待他们的方式。(2)教师可以作为道德楷模——课堂内外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对他人无比关爱。教师可以作为榜样对校内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道德判断。(3)教师可以作为道德导师——通过讲解、课堂讨论、讲故事、个别鼓励,以及当学生伤害他人或自己时做出正确反馈,给学生提供指导[1]。为此,许多国家的中小学都要求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表率作用,并利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高中教师贝尔·罗斯在道德表率方面做得非常好,他的教学事迹作为一个电视系列片的一部分,被收入了《伟大的教师》这个节目。罗斯老师在接管一个差生班之后,非常关心学生,注意了解学生,尽力帮助学生取得学习进步,而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则是他关心学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他还善待学生、尊重学生,他曾对学生说:“在课堂上,如果你们发现被我责怪,或者我让你们在全班面前感到难堪,你们必须告诉我,因为我不知道你们每个人的感受。”结果,学生不仅从罗斯老师的辛勤工作中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尊重,懂得了关爱和尊重的含义,也乐于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其他人;而且还为老师而努力学习,不让老师失望,整个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学生也逐渐变得不再迟到,变得整洁卫生,顺利升入了高年级[1]。
国外还主张把做好事的学生树为榜样,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如美国的一些中小学所树立的榜样人物中,有一位新泽西州的少年,他从10岁开始,就用他所有的零花钱,在暑假的大部分时间和上学期间的周末,为当地孤儿院的儿童修理了50多辆自行车。又如美国一些学校还创立了“乐善好施者”奖或优秀公民奖,专门奖励那些在学校或社区中为了帮助他人而挺身而出的学生,颁奖仪式一般在全校大会或特殊宴会上举行。获奖候选人可以由社区成员、教师或学生来提名。
各行业的普通人士包括学生家长,同样也是榜样人选。美国的一些中小学就经常邀请各行业的人士来学校课堂上讲述他们在工作中所必须面对的道德问题,以及怎样正直、公正地去处理这些问题,从而给学生树立道德典范,促进学生进行道德思考。
国外还常常运用体验法来进行道德教育。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单靠课堂教学就能形成的,还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规范行为才能形成。所以,各国中小学都主张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分别创设条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道德价值观的理解,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美国中小学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地方法院、市长办公室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了解美国的组织机构,强化国家观念。许多中小学还规定学生必须参加一定时数的社区公益活动,如募捐、到福利院做义务劳动等,以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同时,中小学教师还经常组织班会活动,指导学生规划班级发展目标、制定班级规章、解决学习问题等,以激发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参加民主决策所需要的态度与技巧。一些学校还提倡:为了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学生需要亲身体验帮助别人的经历。有的学校让年长的学生为年纪小的学生担任运动裁判,并教他们踢足球和打篮球等。有的学校安排课堂表现好的学生在空闲时间教年纪小的学生阅读,或者在实验室里帮忙。有的学校举行跨年级联谊活动,如聚会、参观、野营等。
英国不主张给中小学生讲授很多现成的道德价值体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去生活。许多中小学经常让学生参与有关做决策的活动,以使学生学会进行理性的道德思考和采取适当的行动。一些中小学还通过组织社会服务、童子军训练、远足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陶冶。
德国中小学也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或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起筹划和举行一些集体活动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共同责任感。教师还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以培养学生具有原则性的顺从习惯。此外,许多中学也经常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医院、养老院、残疾人福利院等公益事业单位参与服务性劳动一至两周。
国外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现出了强调学生主体性的特点。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而要想改变人的思想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和重建他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各国都主张在道德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教学生“学会选择”就是教会学生在日新月异、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里进行价值判断、自主选择,它已经成为国外道德教育的主导方法。不管是道德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价值澄清法,还是合作式学习法、榜样学习法、体验法等,都不主张向学生进行道德灌输,而是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平等讨论、切身体验等来感受、认识和树立各种价值观念,养成道德判断能力。
国外道德教育方法的这种注重教学生“学会选择”的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借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价值多元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这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方法基本上是一种“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方法。它注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既定的道德思想,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学生被动地服从已有的规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道德要求脱离了个人的实际,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口号。这也正是我国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新世纪里,教学生“学会选择”也应该是我国改革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方向。
[1]【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 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美】Madonna M.Murphy.美国“蓝带学校”的品性教育——应对挑战的最佳实践[M].周 玲,张学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