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标,徐 永 清
(1.海南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2.海南华侨中学,海南 海口 571100)
本文中的语文教科书专指语文课本,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教材(教材是一个外延很广的词汇)[1]。关于教科书评价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认识:李慧君指出教科书评价可以包括教科书的内容、教学性和技术性[2];丁朝蓬博士认为可以从教科书的目标、内容特性、教学特性三个方面去拟订标准[3];胡军研究员提出制定具体、全面、科学性和操作性强的“教材审查标准”设想,建议从与课程标准的关联、偏见问题、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材中的评估策略、教材的版式等方面改革并完善审查评价标准[4]。本文借用高凌飚教授的观点,认为语文教科书评价就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途径对语文教科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可行性以及使用效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对语文教科书的价值的总体认识[5]。从这个定义来看,语文教科书评价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评价语文教科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二是评价语文教科书的可行性与使用效果。“教材评价并非单纯评价教材本身,还包括教材使用的效果及条件”[6],本文关注的就是语文教科书评价的第二个方面。
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就是对语文教科书的可行性和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关注的是语文教科书的使用过程,重点在于其与使用对象的匹配性问题。换句话说,即在使用语文教科书的过程中,使用者分析评判某种语文教科书与某一区域或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素养水平以及当地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匹配情况,它主要服务于语文教科书的选用和使用。
很显然,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与人们平时所说的语文教科书审查是不一样的。在实践中,人们常把语文教科书审查等同于语文教科书评价,认为只要国家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教科书就可以广泛使用,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体都不需要再对教科书展开评价,这导致了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发展的滞后。其实,语文教科书审查和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是有显著差别的。第一,从评价的目的来看,语文教科书审查是看教科书是否体现国家意志和贯彻国家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否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最终决定语文教科书可不可用;而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的目的则是基于教科书选用,是看语文教科书好不好用。第二,从评价的主体来看,语文教科书审查的评价主体是代表国家利益的政府部门,其人员一般由语文学科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而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的主体则是多元的,可以是任何有愿望和能力进行评价的个体,如学生、教师、家长、研究人员或其他社会人士,其中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最值得重视,因为他们才是语文教科书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第三,从评价的内容来看,语文教科书审查侧重的是语文教科书内容的科学性、教科书组织的逻辑性以及教科书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切合性等,主要是考查语文教科书文本本身的一些质量问题;而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则关注教科书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否适合教师的教学需要,是否适合某地区的语文教育发展需要等,主要是考察语文教科书在使用过程中与使用者和受益者的匹配性问题。第四,从评价的对象来看,语文教科书审查的对象是没有正式投入使用的语文教科书,审查对其具有决定性意义;而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的对象则是经过审查通过的、正式投入使用的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审查评价与适切性评价的关系见图1:
图1 语文教科书审查评价与适切性评价的关系
从图1中可明显发现二者不同的层次关系:审查评价的是语文教科书I,它是没有正式投入使用的语文教科书,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试验,审查评价对其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审查通过,它才可以公开发行,成为语文教科书Ⅱ,否则只能被淘汰。图1中双向箭头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即审查评价对语文教科书I有反作用,同样适切性评价对语文教科书Ⅱ也具有反作用。
总之,语文教科书审查与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有显著差异,二者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科书评价。语文教科书审查是价值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而适切性评价则是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通过前面对语文教科书审查和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的比较,我们重新认识了语文教科书评价,也发现了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具有的特殊价值。
1.促进语文教科书评价自身的完善
前文谈到在以往人们常常把教科书评价等同于教科书审查,或者说教科书评价根本上就是教科书审查,这很显然缩小了教科书评价的内涵。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与长期以来我国大陆实行的是国定制的教科书政策,不存在多种教科书同时使用的情况有关。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和“一纲多本”甚至“多纲多本”的教科书政策的实施,教科书多样化的理想变为现实,对教科书进行适切性评价也成为现实所需。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语文教科书评价自身。
2.完善语文教科书的选用制度
凡事都有两面性,多版本、多样化的语文教科书的存在也是这样。一方面多个版本的教科书繁荣了语文教科书建设,改写了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另一方面多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的存在加大了人们选择利用的难度。各地区、学校从来没有选择使用语文教科书的权利,突然有了这样的权利,反而使他们不知所措,因而对语文教科书进行适切性评价是教科书选用的现实所需。目前,在很多地方教科书的选用制度还不完善,存在主管部门说了算的现象,这不符合教科书多样化的价值追求。因此,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标准的建立有助于在教科书多样化的现实状况下语文教科书选用制度的完善。
3.提高语文教科书的质量
投入使用的语文教科书都是已经通过了国家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说明它是符合国家方针政策、满足现实需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不断变化的,现实也往往表现出多元的特征,语文教科书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订,而通过对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的反馈意见进行梳理后得出的结论是语文教科书修订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通过适切性评价的展开推动语文教科书的修订也反映了语文教科书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定时期内既要保持教科书内容的相对稳定,又要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对语文教科书进行不断的更新,适切性评价对语文教科书自身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在明确了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的内涵及其重要价值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构建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是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重要的工具。
任何理论和实践活动都是基于一定的基础的,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亦不例外,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1.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具有很鲜明的政治色彩,必须符合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这也是长期以来有人把思想性作为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并且争论不休的原因。毋庸置疑,语文与政治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实践也证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母语教科书内容都鲜明地反映着该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并程度不同地体现出国家的意志”[7]。我们的语文教育也同样应反映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理论无疑应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依据,相应地也应该成为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因为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载体,语文教育的许多内容都体现在教科书里面。语文教科书兼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2.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两个标准以下都简称“语文课标”)等语文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为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课程理论依据。按照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属于正式课程的范畴,教科书也包含在内。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编写的,与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比较起来属于下一个层次,因此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以课程方案和语文课标为重要依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标中,国家都对语文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是构建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发点,但更具体明确的依据应该是语文课标。语文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标还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以及一些具体模块的课程目标,这些都是构建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出发点,离开了它们,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也就无从谈起。此外,新的语文课标还首次提出了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建议,这些建议是构建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直接理论依据,在构建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不容忽视。
3.多元价值主体的需求
语文教科书作为一种物质形态的出版物,并不是普通的出版物,它具有显著的特殊性。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有多个价值主体,这些价值主体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和社会。这三个价值主体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他们之间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语文教科书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语文教科书应生活化、心理化;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语文教科书应该有很好的教学设计,能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能够为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因此教师希望语文教科书教学化;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语文教科书要能够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服务,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不同的价值主体之间的不同要求必然会产生矛盾,相应地增加了构建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的难度,但只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事情还是有办法解决的。适切性评价是基于审查之上的,在审查评价时主要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对教科书进行评鉴的,而适切性评价主要是考虑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因此其考虑的价值主体更侧重于学生和教师。
4.教科书的重要地位及教育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语文教科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构建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依据之一。语文教科书虽然不是“圣经”,但它还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概括起来,语文教科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教科书编写一般都考虑到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适切性评价就是要考虑到教科书的这种心理顺序在学生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二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的编写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它同样考虑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为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提供了一定的指导,进行适切性评价同样要考虑到教科书对教师教学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我国大陆各地区的文化差异是构建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另一个现实依据。中国疆域宽广,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极不平衡,因而想设计一种适合全国所有学生学习的语文教科书是有难度的,也是不现实的。早在1993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对通过审查的教科书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显示:“同一教科书在祖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评价明显高于西部地区。”[8]因而在选用语文教科书的时候,必须结合各自地区的文化特征,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语文教科书。
从前文对语文教科书审查和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的比较来看,语文教科书内容的选择、组织、表达等都应该是审查过程就已经考虑的因素,当然在适切性评价的时候也不容忽视。适切性评价关注得更多的是教材使用的过程,在使用的过程中,与语文教科书发生密切关系的是学生、教师、社会等重要价值主体,这与前文对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依据分析是一致的。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语文课标的要求,从学生、教师、社会这三个重要价值主体的需求出发,笔者尝试构建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体系。
1.学生维度的评价——学习的好伙伴
语文教科书最显著的作用体现于它是学生学习的工具、资源和伙伴。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和编排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满足他们学习语文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是存在差异的,且这种差异非常明显,即使是处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方方面面的不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科书应该注意到学生整体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些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学生们的反馈意见可为我们确立语文教科书适切性评价指标提供帮助。从学生的维度来看,最适合的语文教科书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好伙伴。需要考虑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指标:
A.学生是否乐于亲近、接受语文教科书。
这个指标是比较浅层次的。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观照都是由表及里的,且在心理学上还有“晕轮效应”,可见初次印象的重要性。学生对语文教科书的初次观照也是受其心理及思想文化观念制约的,是否亲近、接受语文教科书会直接影响以后怎样利用语文教科书进行学习。可以从学生对教科书的总体感受、教科书的版式和外观、教科书插图的设计等角度来考察。
B.语文教科书所选内容及表达方式是否适合本阶段学生的学习。
语文教科书所选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是教科书最为重要的部分,教科书是通过所选的内容及编排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因此,所选内容的难度及编排体系非常重要。可以从学生对语文教科书的选文、思考练习题、语文活动的设计等方面的态度和学习效果来考察。
C.语文教科书能否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教科书像一部百科全书,其价值影响巨大,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可以从教科书是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及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学会与人相处等角度来考察。
D.语文教科书是否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及引导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能使学生终生受益。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多种多样,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科书当然也得引导学生改变过去的一些不恰当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教科书是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参加活动、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是否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处理信息等来考察。
E.语文教科书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否考虑地域差别、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是否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学生学习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科书必须把这些考虑在内。可以通过对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所折射的文化、对语文教科书内容设计的丰富性和层次性等来考察。
F.语文教科书是否倡导发展性的语文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教科书应该积极倡导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可以根据语文教科书是否设立不同层级的、符合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评价方式方法等来考察。比如习作表达能力,可要求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应达到某种水平,而稍差一些的学生则降低一个层级,形成语文教科书学习材料和能力要求的层级系统。
2.教师维度的评价——教学的好帮手
对教师来说,语文教科书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依据。语文教科书就相当于一个资源库,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能为教师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提供条件。尤其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师来说,他们可借助和利用的其他资源极度匮乏,因此,语文教科书对他们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同时,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的新的教学理念是否能被教师领会,语文教科书中的知识和内容是否能被教师理解,语文教科书所包含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能否被教师采用等,都直接影响教科书的使用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对教科书的意见同样是反映教科书适切性的一个重要维度。从教师的维度来看,最适合的语文教科书应该是教学的好帮手,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指标:
A.语文教科书是否切合教师的素养,教师能否轻松驾驭。
教科书只有首先被教师理解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可以从教师能否理解并运用教科书的理念、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怎样处理教科书等角度考察。
B.语文教科书是否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偏远地区来说,教科书可能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可以从教科书是否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备课资料、教具等来考察。
C.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是否适度,教师是否熟悉、教师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对语文教科书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语文教科书内容的多少,与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密切相关,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可从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水平、解读能力,教科书的内容容量等方面来考察。
D.语文教科书选择的内容在教师看来对学生的发展作用有多大。
这是对教科书内容质的方面的认识。可以从教科书内容的衔接性、难度以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角度考察。
E.语文教科书的设计是否切实可行,能否为教师安排教学进度和个性化教学创造条件。
教科书的设计对语文教师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语文教科书的单元设计、课文设计、活动方案设计等是否合理来考察,同时还应该考虑教科书是否留有弹性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条件。
3.社会维度的评价——资源的匹配者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教科书的使用还受到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学校、社区、家庭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语文教科书的使用。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社区的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家庭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等因素都对语文教科书的使用产生影响。当然这些角度所反映的问题也许没有前面两个维度反映的问题深刻,但是在建立学习化社区的今天,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最适合的语文教科书应该是资源的匹配者,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指标:
A.语文教科书中所需求的课程资源,学校、社区和家庭是否能够满足。
建立学习型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非常重要,学校、社区和家庭都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满足教科书中所需求的课程资源,可从学校的教学设施、社区的隐性课程资源(比如博物馆、图书馆等)以及家长的文化水平是否能帮助学生利用教科书进行语文学习等方面来考察。
B.语文教科书是否适合当地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经济发展水平。
语文教科书所辐射的范围非常广泛,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可从教科书呈现的内容是否超前或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教科书的价格是否合理等角度来考察。
C.语文教科书是否与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文化氛围相契合。
语文教科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科书所承载和反映的文化只有与当地的学校、社区、家庭相切合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的学习和发展。可以从语文教科书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来考察。
[1] 王文彦,蔡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7.
[2] 李慧君 .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制订[J].课程·教材·教法,1996(3):13-16.
[3] 丁朝蓬 .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课程·教材·教法,1998(7):44-47.
[4] 胡军 .对进一步完善教材审查和管理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7-11.
[5] 高凌飚 .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理论与工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9
[6] 田慧生,曾天山 .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实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260.
[7] 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课题组 .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G].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
[8] 谢安邦 .大陆教科书选用制度研究[EB/OL].(2008-09-16)[2013-11-20]http://chinese.cersp.com/sJsys/zZyfz/200809/7311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