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芬 王莹
[摘要]使用布瑞肯基本概念量表中的入学准备部分(SRC),对江苏省某市三区4所示范幼儿园41个班级的180名儿童进行测查发现:在园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随年龄增长稳步提高,但各领域发展不均衡;男女差异不明显;小班和中班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显著落后于本地儿童,但到大班时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已无显著差异,表明长时间的系统的学前机构教育能有效促进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提高。为此,研究者建议未来应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制,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转变教养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将正规与非正规学前教育相结合,以促进流动儿童做好入学准备。
[关键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机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1/02-0017-04
早期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因为入学准备状态对后期学校适应乃至社会稳定有深远影响,所以有关处境不利儿童(其中大部分是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发展及促进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我国,流动儿童人数日益增多。已有研究发现,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处于落后状态。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已经入园的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忽视了学前机构教育对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本文聚焦这一问题,探讨学前机构教育对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
一、研究设计
研究者使用布瑞肯基本概念量表(Bracken Basic Concept Scales-Revised,简称BBCS-R)中的入学准备部分(School Readiness Composite,简称SRC)进行测查。SRC量表由颜色、字母、数字/计数、大小、比较、形状6个领域构成,所测内容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还考虑到了文化差异,受被试民族和文化的影响较小。SRC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与多个量表(如斯坦福-比纳量表、威克斯勒智力量表等)的关联效度均在0.80以上。它对儿童入学后的表现有良好的预测作用,能区分出82%-94%的问题儿童。因此,SRC量表被看作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有效测查工具。因为字母领域不适合我国儿童,所以研究者借鉴以往相关研究的做法,不测查字母领域。因此,本次测查采用的SRC量表共包括5个领域(颜色、数字/计数、大小、比较、形状)72个题项。
研究者选取江苏省某市三区4所示范幼儿园41个班级的180名儿童,按照流动儿童(户籍不在所调查的区)与本地儿童各一半的比例,即在一个班级随机抽取同等数量的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进行测查。由熟练掌握测试要求的研究生和高校教师对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测查。每个题项向儿童呈现四张彩色图片,要求儿童根据题干(“看这些图片,你能告诉我……”)进行选择。儿童答对一题记1分,答错一题记0分,未给回应则记录为拒绝回答也记0分。之后,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流动儿童入学准备基本情况
以性别、年龄为自变量,入学准备发展得分为因变量,通过2(性别:男、女)×3(年龄:小班、中班、大班)的方差分析发现,性别效应不显著,年龄效应极其显著,性别与年龄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
(1)不同年龄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情况
由表1可见,不同年龄流动儿童在入学准备总分和分领域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大班好于中、小班,中班好于小班。这一结果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儿童生理、心理诸因素均稳步发展,入学准备水平稳步提高。
流动儿童在各领域的入学准备发展上存在不均衡现象,表现为:小班儿童掌握最好的是“大小”领域,通过率达59.17%;中班儿童在“颜色”“数字/计数”领域发展迅速,能较好掌握基本颜色,辨认阿拉伯数字,用10以内的数字描述物体数量等,与大班儿童无显著差异;大班儿童的入学准备总通过率达86.45%,“数字/计数”通过率高达97.93%,而“形状”通过率却低于80%。这与流动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对这五个领域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有关,也与他们为儿童提供的教育内容有关。
(2)不同性别流动儿童入学准备情况
由表2可知,在流动儿童中,女孩的入学准备发展水平略高于男孩,但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大多数人的经验相符,也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
2.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入学准备发展对比
以户籍所在地、年龄为自变量,入学准备得分为因变量,进行2(户籍所在地:流动儿童、本地儿童)×3(年龄:小班、中班、大班)的方差分析发现,户籍所在地、年龄的主效应均极其显著,但二者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由表3可知,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在入学准备总分及“颜色”“形状”领域存在显著差异,流动儿童落后于本地儿童;在“数字/计数”“大小”“比较”领域,二者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源于流动儿童家长的“入学准备观念较为片面,他们的观念反映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强调儿童对拼音、汉字、算术等基础知识的学习”,经常会教孩子“最小”“最长”等有关“大小”领域和“一样的”“最像”等有关“比较”领域的概念。
事后检验显示(见表4),小班本地儿童在入学准备总分及“颜色”“形状”领域的入学准备方面均显著优于流动儿童;中班虽依然如此,但二者的差距在缩小;大班则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推测,学前机构教育可以有效促进流动儿童发展,使他们与本地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日益接近,即随着入园时间的增加,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入学准备差距日益缩小。
本研究所调查的幼儿园均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处于较成熟社区的农贸市场旁或城乡结合部较繁华的地段,开办时间较久。这些幼儿园的教师队伍、软硬件配备均相对成熟,教育质量有一定保障。到大班时,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日益接近,除受儿童身心发育的影响外,与这些儿童自小班起开始接受长时间的系统的学前机构教育是分不开的。国外研究发现,托幼机构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处境不利儿童身上表现最为显著。即使这些儿童所在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是中等甚至是偏低的。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三、研究建议
研究发现,接受良好学前机构教育的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随年龄增长稳步提高,但各领域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不同性别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差异不明显;小、中班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显著落后于本地儿童,但到大班时二者已无显著差异,说明学前机构教育能显著提高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制,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难问题
研究发现,学前机构教育能显著提高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可见,适龄流动儿童应尽早入园接受系统的学前机构教育,且尽可能选择教育质量相对较好的园所,以补偿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促进流动儿童各个方面(包括入学准备)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因为没有当地户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所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就读于一些收费较低的民办幼儿园。这些收费低廉的民办幼儿园大多很难保证教育质量。要保证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需要建立以常住人口或居住地为依据的管理体制,将流动儿童教育纳入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即根据人口分布情况进行规划,建立适应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制,在外来人员聚集地适当建立公办幼儿园,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幼儿园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流动儿童入园,解决入园难题。
2.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提供优质学前教育服务
尽管本研究所调查的幼儿园质量普遍较好,但部分园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活动室空间狭窄,教玩具匮乏;安全、卫生条件不达标,保健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学历偏低,流动性大,等等。若听之任之,将导致教育质量日益下降。要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除加强财政投入外,政府还应加强幼儿园教师培训体制建设,为园长及教师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政府还应通过给予补助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到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幼儿园任教;加强对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和督导,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办园标准、管理措施,促进学前教育机构办学规范化,以保障流动儿童接受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3.转变教养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对流动儿童施以全面教育
分析发现。部分家长和教师片面的入学准备观及相应的教育行为导致了流动儿童入学准备各领域发展的不均衡。要促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需要改变教养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可以借助现有的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再由教师对家长进行指导,以帮助教师和家长对入学准备有更全面的认识。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结合日常生活对流动儿童进行全面教育,提高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
4.丰富服务形式,将正规与非正规学前教育相结合
除了为流动儿童进入正规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提供各种支持外,还可利用非正规学前教育促进流动儿童发展。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之外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为社会处境不利的特殊人群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补偿教育。非正规学前教育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花费较少,能为流动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受教育机会。近几年,基于课题研究和本科生实践基地建设,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利用专业优势,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做志愿者并对其进行专门培训,随后安排志愿者在高校教师指导下,为已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流动儿童提供周末支教服务,不定期组织开展亲子游戏等,以弥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和园所教育的不足,提升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和推广这种将正规机构教育与非正规学前教育相结合的做法,使更多处境不利儿童及其家庭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