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社会生活转化为幼儿学习活动初探

2014-04-15 23:18:14蔡骊娆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生活学习活动社会性

蔡骊娆

【关键词】社会生活 学习活动 幼儿 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124-02

近年来,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幼教界的热门话题,社会领域课程也随之而生。幼儿园社会性课程是以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品质及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为基本内容,通过幼儿与社会生态系统中动态的、多方面的互动,使幼儿成长为初步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进而实现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建设者的目标。那么,在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背景下,怎样构建适合幼儿学习和蕴涵着丰富社会知识的活动呢?

一、让亲子活动成为开展社会领域主题活动的源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对此我们的理解是,幼儿园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在学龄前期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之一,它的空间可以从社会交往、社会规则、社会生活环境、日常生活规范、社会情感和个性发展等方面不断扩展,只要教师能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社会性发展理念,一切存在的社会现象与事物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课程元素。比如,大班几名幼儿对“烧烤”的谈论,就促成了“快乐烧烤”的主题活动。活动得到了家长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从策划、分配任务、认识货币、统计数据、采购以及了解和掌握烧烤食物的方法等,都是孩子们在教师及家长的带领下分头实施,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活动中,孩子接触到了已知和未知的社会经验,尤其是统计知识和货币使用,引发幼儿极大的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快速提升。在整个过程中,家长没有像以往那样包办代替,而是让孩子们独立自主地完成任务,从中家长也经历了一场生动的科学育儿知识培训。

通过开展这样的亲子活动,家长亲身体验了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教师们找到了与家长直接沟通、交流的途径,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更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交往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三方在其中都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然而,在组织亲子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主动性。无论什么活动都要有人积极参与才会成功,亲子活动也不例外。在一次“六一家园同乐”文艺演出活动前,家长们接到教师发出的参与亲子表演的邀请后,都以各种理由推托。后来,教师有意组织一次访谈活动,引导孩子们谈论最想看到爸爸妈妈表演什么节目,并把活动过程全程拍摄后在家长会上播放出来。孩子们天真的话语激起了家长们的热情,纷纷要求与孩子同台演出。活动结束后,很多家长认为这是最让他们难忘的经历。由此可见,教师的态度决定了活动的效果,我们的活动既要设计合理、符合实际,又要灵活机动,及时调整策略激发家长参与的兴趣,才能得出较好的互动效果。

二是趣味性。纲要倡导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那么教师预设的活动既要符合孩子爱玩的天性,也要让家长们觉得新鲜有趣,同时,注入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使每一次活动都能让家长和孩子受益。目前,我园班级亲子活动的形式丰富多彩,创意层出不穷。如包饺子比赛、家庭水果拼盘创意大会、亲子拔河比赛、运动会、环保时装秀、自制玩具竞赛、消防安全演习、走进警营、到福利院献爱心,等等,都列入我园亲子活动的范畴。

三是安全性。亲子活动有很多时候需要走出园门,到周边环境中开展活动,这势必会产生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教师们在活动的设计、地点选择、出行方式等方面要做全面的考虑,且活动前要与家长做好约定,让家长承担起活动期间幼儿的安全责任,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学得开心,玩得放心。

二、注重社会领域课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的相互渗透与整合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与周围生活环境积极相互作用、整体协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幼儿社会教育不能只限于社会领域,而应在承认和尊重儿童发展多个领域和课程要素之间差异的前提下进行整合,以主题活动、领域活动、区域活动、幼儿一日活动为途径,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的培养目标出发,让幼儿在自发、自主的活动中学习掌握社会技能,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领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模式之一,有它的独立完整性,把它与主题活动相互配合,把社会性教育目标有机地融入到领域活动当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科学探索活动“图形王国”中,让幼儿以分组的形式,合作寻找周围环境的图形,幼儿们记录结果,交流协作,在交流记录结果中体验分享;在报纸印画、拓印画和水粉画的美工活动中,培养幼儿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体验成功与创造的喜悦;在语言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能说、会说、敢说的环境与机会,促进幼儿积极、大胆、勇于展示自我、充满自信的社会品质;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大胆、合作、勇于挑战的品质,培养孩子不怕吃苦、不怕累的良好品质;在护理种植区时学习除杂草、施肥浇水技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爱劳动的品质。

三、尝试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社会性教育活动

(一)开展以大带小的混龄活动

在活动中把大班和小班幼儿结合成姐妹班,让大班小班幼儿相互认识,彼此熟悉,成为好朋友。这样一来,在活动中,哥哥姐姐会自觉地照顾弟弟妹妹,为小班幼儿的社会行为树立了良好的楷模,也提高了彼此的交往能力。

(二)开展富有意义的劳动实践

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增设了日常生活训练区,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来丰富活动区域的内容。小班的幼儿可以在活动区域参与倒水、剥蛋壳、穿衣、刷皮鞋等生活体验,中班幼儿进行拧瓶盖、扣纽扣、剥花生、擦叶子、洗碗等劳动体验;大班的孩子在生活区中充分学习使用各种工具,独立完成用锤子钉钉子、剥锥栗、打鸡蛋、扫地、擦桌子、擦拭玩具、磨芝麻等工作。幼儿在有趣的操作中充分体会到劳动的快乐、生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真正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达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育人目标。

此外,我园还开辟了供孩子户外劳动的种植园地,目的是利用种植园地、自然角的照养来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师生一起拔草、松土、播种、施肥、收获。整个过程,幼儿都在体验着,从中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幼儿亲近大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

(三)开展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

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如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模仿成人的行为,扮演社会性角色,幼儿能身入其境地体验角色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责任、义务等,在角色交往中根据角色的社会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着角色间的人际关系。如幼儿在“小医院”里扮演“医生”“护士”、在“餐厅”里扮演“厨师”“服务员”等角色,初步了解了相应的职业规范,交往技能和协助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开展价值深远的节日教育

我国有很多传统文化节日,引导幼儿认识这些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等,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还可以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中秋节组织幼儿一起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品尝月饼,感受团圆的温情;清明节组织幼儿观看食堂叔叔阿姨制作壮族传统食品——五色糯米饭,感受壮乡传统习俗;三月五日雷锋日,组织师幼一起为贫困地区的幼儿捐资捐物,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六一儿童节,孩子们载歌载舞,共同欢庆,沉静在一片欢乐的海洋。在活动中,传统节日的文化会深深地根植于孩子的心中。

四、充分发挥环境的影响力,实现让环境说话和育人的积极作用

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让我们深知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在环境育人问题上我们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共享性。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张贴有蕴含不同教育功能的图片、符号或文字,激发不同年龄的幼儿与环境互动。在家长和幼儿必经之处我们设置了文明礼貌图片,提醒幼儿讲文明讲礼貌;在楼道阶梯地面上我们标有靠右行走的符号,提示幼儿遵守规则;在园内的围墙上绘有各种节日活动的图片,使幼儿能在娱乐间了解节日的文化;在走廊过道布置有民族风情的展示区,使幼儿感受壮族的本土文化;在楼梯栏杆上悬挂海绵拳击袋,让孩子宣泄和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在过道和转角空地创设“娃娃家”等角色区,方便幼儿自主地开展角色游戏。

二是教育性。活动室里,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的活动区均配有图文并茂的游戏规则,激发幼儿自行认知和遵守。新生入园前老师们为他们布置了贴有孩子及其家人照片的墙饰,使幼儿对新环境产生信任感,利于情绪的稳定。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学中,更要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如玩具从哪里拿来就放回哪里去这一良好习惯就可采用看图说话、范例图解等形式渗透,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三是随机性。主题教学开展要靠教师敏锐地观察、及时地反馈调整才能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预设的主题环境中,要及时丰富环境的内容。如在进行“人体奥秘”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对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老师可在环境中增加相关的图片资料,增加关于老龄的信息,引发幼儿对年龄、衰老及死亡的认识。当幼儿对这三个概念的认识产生疑问和误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幼儿鉴别关于年龄、衰老和死亡的现象,让幼儿知道衰老是生命的基本规律,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促使幼儿对老人的尊重。

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生活。”教育首先是作为人的一种生活过程而出现的。离开这一基本主题,生活就没有意义。如果说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那么幼儿园无疑是幼儿生活的第二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比起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更有目的性和系统性。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与手段,将社会规范、道德价值观以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这对于加速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做教育的有心人,把社会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以一日活动的各个生活环节为课程,以各环节之间的转换过程作为培养规则目标的重要抓手,把盥洗、午睡、吃点心、整理自己的物品、学会与人合作和相处、幼儿独立意识的发展、良好情绪和个性的培养等都作为教育内容,使幼儿的社会性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责编 黄珍平)

猜你喜欢
社会生活学习活动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教育家(2022年17期)2022-04-23 22:21:35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亚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19:32:26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艺术评鉴(2016年17期)2016-12-19 18:01:42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43:01
《西安晚报》广告视野中的西安社会生活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36:15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