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再思考

2014-04-15 11:23黄旭广
广西教育·A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减负中小学

黄旭广

【关键词】中小学 课业负担 减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07-02

2013年上半年,教育部启动了“减负万里行”活动,北京、浙江、吉林等地也再次打响了“减负”攻坚战。北京市教委还专门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出台了八条具体的减负措施(以下简称“京八条”)。接着,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试图通过这些减负措施解决当前较为突出的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减负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象

(一)课程门数多,作业量大

经不完全统计,中小学的课程门数以及每天执行的课程门数对学生来说,负担都不轻(见下表)。

根据上表的数据,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来说,每天的作业量和学习时间可想而知。

(二)学习时间长,自由支配时间少

按照8点钟早晨上课时间计算,学生最迟不会超过7点起床;小学生晚上最早一般不会早于9点半休息,初中生则不会早于10点半,高中生更不会早于11点休息,几乎与成年人同步。期间,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上课、做作业,参加补课、兴趣班等。根据对中等水平的小学、初中、高中生的调研,有以下数据:

不同阶段学生的作息时间抽样调查表(中午的学习时间未列入统计)

(以上年级学生所属的学校均为城市学校,在当地属中上水平;访谈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上也属于中上水平)

(三)外在压力不断加大,学生不堪重负

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压力不断加大。家长“望子成龙”,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断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全面提升学业成绩和各方面能力;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好成绩,为自己“争光”,不输给别的班级,不断加大作业量,提出“补课”要求。家长和老师的“过分”要求和过高期望都给学生以巨大的压力,迫使学生占用课余时间来学习。

由此可见,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多重。除了应付课业之外,学生个人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能够由自由支配。

当然,不同学校的学生承受的压力、负担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社会评价等级越高的传统优质学校的学生,压力越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越大。

二、对当前减负措施的再思考

(一)减负等同于“控制”

实际上,北京市早在2008年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京教基〔2008〕16号)。此次的“京八条”对减负的关键环节和指标,如课程、作业、考试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量化和细化。但是,在这些“严格”“控制”之后,依然存在科学性、有效性问题。同时,“京八条”在严格限制外,对学生校外的学习生活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导向。也就是说,“京八条”对学生“6小时”或“8小时”之外的学生管理和学习生活引导方面没有给出建议。

(二)减负等同于“减重”

早在2007年,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颁布局长一号令,要求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的书包限制在学生体重的10%。无独有偶,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大关小学向学生免费赠送“三斤半”书包并规定,从当天起,学生要使用这款定制的书包上学和放学,要求师生共同努力,让书包的重量名副其实地保持在三斤半以下。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书包真是越来越重,这样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重(担)。

(三)减负等同于“转移”

有专家认为,“为中小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率”[1]。减负大潮把教师推向了“风口浪尖”。教师挖空心思地研究课堂教学,有的教师还总结了“减负增效”的具体措施[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减少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当然,家长也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学生在校的时间受到限制,校外培训机构也受到约束后,家长将承担起更多的管理和指导职责。这对家长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尤其是对农村中小学生和农村家庭来说,更是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减负不能只关注学生,教师们也已经是不堪重负了。”[3]

事实上,多年来的减负效果并不明显。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曾经说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推进,但效果始终不明显。”同时他也认为,“尽管由于社会人才观、用人制度、评价标准等有偏差,抓减负的大背景不具备”,但,“面对学生的呼唤,社会的强烈反映,教育内部应当首先有所作为。”

三、减负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部门应完善教育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对中小学减负至关重要。这里所说的顶层设计主要是指中小学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以及办学管理。如课程门数不减少,升学、评价体系不改革,那么考试、分数永远都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笔者认为,小学课程设置应当遵循综合化、生活化、个性化以及多样化原则,减少课程门数(如英语,真有必要从一年级开设吗),降低课程难度,从源头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如,进一步推动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评价体系改革必须立足长远,尊重实际,重点在全面考核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办学行为不再围着分数转”[4]。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加快,高考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优化改革。

(二)学校应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笔者认为,学校过早“放羊”把学生推回给家长不如组织学生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笔者建议,学校应大力加强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家校合作的协调机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特别是文体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快乐且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有效解决小学“4点半放学”等具体问题,使得家长放心,学生开心,老师安心。endprint

(三)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减负的重要环节。教学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专注于备课和授课,向有限的课堂时间要效益。教师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友善用脑”[5]。此外,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当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引导和检查学生的学习,保障学生在校外的学习有序、健康。

(四)学生须正确认识负担存在的合理性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业负担的意义与合理性,使他们认识到,学校教育是人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课业负担是客观存在的;引导学生把自我发展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把自己的个性追求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平衡”能力,为学生的正常学习提供优质的身心健康保障。

(五)家长应正确对待子女的未来发展

“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但是,心愿毕竟是理想的。有时候,过高的期望会让人泄气或无所适从。作为家长,应主动和学校老师、班主任沟通,从专业、实际的角度认识子女的发展状况,从而协助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避免向子女提出脱离实际的盲目要求。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自上而下进行系统改革。仅靠单一的行政手段来严格管理或约束学校办学行为均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更不能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转嫁给家长和老师。减负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培训机构协调合作,物质减负和精神减负齐抓共管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施剑松.减负新政能否导向高效课堂.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3日第2版.

[2]蔡继乐.减负能否做到“一盘棋”.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8日第2版.

[3]杨咏梅.教师的负担也渴望减下来.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6日第2版.

[4]柯进.办学行为不再围着分数转.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1日第1、5版.

[5]潘光.减负的前提是学生乐学会学.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9日第2版.

(责编 黄珍平)endprint

(三)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减负的重要环节。教学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专注于备课和授课,向有限的课堂时间要效益。教师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友善用脑”[5]。此外,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当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引导和检查学生的学习,保障学生在校外的学习有序、健康。

(四)学生须正确认识负担存在的合理性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业负担的意义与合理性,使他们认识到,学校教育是人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课业负担是客观存在的;引导学生把自我发展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把自己的个性追求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平衡”能力,为学生的正常学习提供优质的身心健康保障。

(五)家长应正确对待子女的未来发展

“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但是,心愿毕竟是理想的。有时候,过高的期望会让人泄气或无所适从。作为家长,应主动和学校老师、班主任沟通,从专业、实际的角度认识子女的发展状况,从而协助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避免向子女提出脱离实际的盲目要求。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自上而下进行系统改革。仅靠单一的行政手段来严格管理或约束学校办学行为均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更不能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转嫁给家长和老师。减负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培训机构协调合作,物质减负和精神减负齐抓共管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施剑松.减负新政能否导向高效课堂.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3日第2版.

[2]蔡继乐.减负能否做到“一盘棋”.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8日第2版.

[3]杨咏梅.教师的负担也渴望减下来.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6日第2版.

[4]柯进.办学行为不再围着分数转.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1日第1、5版.

[5]潘光.减负的前提是学生乐学会学.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9日第2版.

(责编 黄珍平)endprint

(三)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减负的重要环节。教学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专注于备课和授课,向有限的课堂时间要效益。教师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友善用脑”[5]。此外,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当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引导和检查学生的学习,保障学生在校外的学习有序、健康。

(四)学生须正确认识负担存在的合理性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业负担的意义与合理性,使他们认识到,学校教育是人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课业负担是客观存在的;引导学生把自我发展和社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把自己的个性追求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平衡”能力,为学生的正常学习提供优质的身心健康保障。

(五)家长应正确对待子女的未来发展

“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但是,心愿毕竟是理想的。有时候,过高的期望会让人泄气或无所适从。作为家长,应主动和学校老师、班主任沟通,从专业、实际的角度认识子女的发展状况,从而协助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避免向子女提出脱离实际的盲目要求。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自上而下进行系统改革。仅靠单一的行政手段来严格管理或约束学校办学行为均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更不能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转嫁给家长和老师。减负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社会培训机构协调合作,物质减负和精神减负齐抓共管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施剑松.减负新政能否导向高效课堂.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3日第2版.

[2]蔡继乐.减负能否做到“一盘棋”.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8日第2版.

[3]杨咏梅.教师的负担也渴望减下来.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6日第2版.

[4]柯进.办学行为不再围着分数转.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1日第1、5版.

[5]潘光.减负的前提是学生乐学会学.中国教育报[N].2013年4月9日第2版.

(责编 黄珍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减负中小学
减负背景下学困生课业负担问题反思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啦啦操融入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可行性分析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过重课业负担”是概念,还是判断?——针对“过负”概念及其直接目的的探讨
构建和谐课堂减轻课业负担
“轻负提效”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