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泰,马平生
(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北京 100048)
企业经营与管理
试论监理工作标准体系建设
杨恒泰,马平生
(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北京 100048)
摘 要:从近些年监理行业从业人员构成的变化、监理责任的加重与监理行业(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监理工作标准体系的客观需要。从监理工作标准体系的建设目的、目标、原则等入手,结合对标准体系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标准定位、性质、使用对象、适用范围等)的思考,对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结构层次、工作标准、管理制度等的建设进行了系统研讨。
关键词:建设监理;标准化;体系建设
我国自 1988 年推进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以来,经历了试点、稳步发展和全面推行三个阶段。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建立了建设监理法律与法规体系和一支有一定规模与水平的监理队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监理自身业务发展也逐步规范化。
国家推进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之初,对于工程建设监理的性质定位为“四性”,即服务性、科学性、独立性与公正性;对于监理工程师,定位为“一专多能的高智能复合型人才”。事实上,最早从事建设监理的人员以出自设计院或施工企业的老同志居多。这些同志与对监理工程师的定位基本是一致的,他们普遍具有较深的工程技术造诣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完全能够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和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文件、合同等,运用自身知识、技能和经验等自主开展工程建设监理工作,而并不需要监理工作标准。但是,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人才相对紧缺,加上其他原因,建设监理行业从业人员的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监理行业低端人员(初级或无技术职称人员)逐步增多。这些人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不足,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无法自主开展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其次,国家法规、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赋予建设监理的责任(特别是安全管理责任)不断加重,要求越来越高,责任追究也越来越严,给整个监理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监理行业和从业人员均在苦苦思考,监理工作究竟该做到何种程度才能真正履行了监理职责而免于责任追究?这客观上需要有一套监理工作标准。再次,监理行业 20 多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的监理企业。无论从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还是从这些规模较大监理企业的自身发展考虑,均需要夯实基础、提升管理,加强行业或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增强软实力。因此客观上也需要开展监理工作标准体系建设。
1.1 建设的目的
通过规范现场监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规范现场监理工作,提高监理服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建设有鲜明特色的监理行业(企业)文化,打造监理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防范各种生产经营风险(特别是安全生产风险),提升行业(企业)的形象和品牌价值,增强行业(企业)在建设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确保行业(企业)的稳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实现做优做强做大的战略目标。
1.2 建设的目标
以满足行业发展和企业生产需要为基本目的,针对行业(或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生产经营风险以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区分轻重缓急,重点取舍,由易到难,逐步丰富,从基础行业(一般工民建)和部分行业(如轨道交通)入手,分阶段性逐步完成监理工作标准体系建设任务。
1.3 建设的原则
1.3.1 系统性原则
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系统进行体系的顶层设计并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体系架构应按照编写工作标准的要求,统一分级分层,层次明晰、内容全面并涵盖施工阶段的监理工作内容。同时,应满足不同层次的使用对象的使用要求,易于检索、方便使用。
1.3.2 模块化原则
构成标准体系不同层级的基本单元应实现模块化,以满足不同使用对象、不同使用目的等任意组合的使用要求。同时,避免局部单元调整影响整个标准体系,方便标准的修订、调整、取舍与选用等。
1.3.3 开放性原则
标准体系应具有开放的结构并具有前瞻性,为后期的补充、完善与发展预留空间。标准体系的层级、模块和基本标准应具有统一的编码(号)系统,既方便检索,也为之后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的结合预留接口。
1.3.4 实用性原则
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应紧密围绕建设目的、目标、成果定位、性质和使用对象等,以务实的态度来进行。应面向一线,服务基层,既要科学严谨,更需务实。要切实让监理人员感觉到这套标准找得到、读得懂、用得好,从而使他们真正感到标准易用、爱用、好用,避免标准编制的过度“学术化”倾向。
1.3.5 继承性原则
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应在行业或企业现行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体系等的框架内进行。同时,要对行业(企业)已有的各种作业指导文件和其他标准化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进行必要的细化和量化,较全面地进行取舍和升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循环。
标准体系建设之前,应对体系建设的以下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思考,以形成共识并指导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1)标准定位: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
(2)标准性质:用于规范现场监理人员工作行为或监理服务工作质量的标准。
(3)使用对象:现场监理人员;企业也可使用本标准对现场监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作为对其绩效考核的基本依据。
(4)适用范围:GB/T 50319—201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建设工程监理定义范围内的监理工作,以及监理机构自身的内部管理工作;不适用监理企业监理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工作,如工程咨询、招标代理、项目管理等。
(5)标准组成:整个标准体系基本部分由管理篇与技术篇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技术篇包括通用部分(一般建筑工程)和专用部分(行业)两个部分。
(6)工作深度:应处理好工作深度与操作性,工作深度与项目成本、管理费用等关系,其中技术篇的编制应达到工艺标准相应的工作深度。
(7)与其他体系的协调:监理工作标准体系的建设应与国家、地方与行业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相协调;对于贯标企业,还应与依据 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和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形成的《管理手册 程序文件》及企业的管理制度、作业指导书等相协调,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1 标准体系分类与组成
整个标准体系由管理篇与技术篇两个部分组成。为了规范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应相应编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标准即体系规范性标准,如标准编写工作标准、标准命名与编号规则等。另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还包含监理机构自身管理(非监理业务管理)的标准,即内部管理标准,包括监理机构的资源配置与管理、内控体系建设等。因此,监理工作标准体系由体系规范性标准、内部管理标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四个基本类别组成。四类标准中,前三类均为管理类标准,第四类为技术类标准。
3.2 标准体系层次结构
3.2.1 体系规范性标准与内部管理标准
这两大类标准数量不多,大类下不再分解,直接到具体标准。其体系结构划分为两个层次。
3.2.2 管理标准
按照监理工作内容分类,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组织协调等。再向下分解到具体标准,即其体系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
3.2.3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标准体系建设中数量最多、难度大且专业性非常强的一大类标准,宜按行业分类编制。可参照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行业分类,划分为十四个大类,也可以以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为主,先编制通用技术标准,再分行业编制行业专用技术标准。即分为通用技术标准和专用技术标准两大类。这种分类的优点是,完成通用技术标准编制后,专用技术标准可专注于本行业的特殊工艺与技术,而避免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大量的重复与交叉。
技术标准的体系建设以工程质量控制为主,兼顾安全管理和其他常见的监理业务,如:试验检测、测量等。质量控制类技术标准按照本行业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向下分解至具体施工工艺。因此,其体系结构一般需划分为四个层次。
4.1 体系规范性标准
为了规范、统一标准体系建设和具体标准的编写工作,应依据国家标准化工作的相关法规和标准等,按照体系的组成和分类等,分别编制体系规范性标准。主要有:标准命名与编号规则、技术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管理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三个部分。
4.2 标准的命名及标准的编号规则
监理工作标准体系庞大、层次多,标准的数量繁多。如,按照地铁建设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初步估算,需编制的标准数量就超过 500 项。面对如此庞大的体系和众多的数量,在标准体系建设前,应研究制定标准的命名及标准的编号规则,以方便检索,并为后期与信息化结合打基础。其基本要求是:与标准体系结构、层次划分相一致,力求严谨、准确、简洁、唯一。
4.2.1 标准命名规则
标准名称分为两行,即:监理工作标准(第一行),具体标准名称(第二行)。其中,具体标准名称应用最直接特性词,除了必须的限定词外,前后均不加修饰词。例如:悬吊式脚手架标准,“悬吊式”作为标准名称中必要的限定词应予保留,以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脚手架标准。又如:作为地铁专用标准之一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作为地铁围护结构常用形式的地下连续墙,基本上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而非现浇的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如SMW 工法施工的地下连续墙,因有其专用名称,所以该标准名称中可去掉“现浇钢筋混凝土”这个限定词,在行业内也不会引起歧义。
4.2.2 标准编号规则
针对标准体系类型和结构层次,进行编号规则的设计。现以企业标准为例,作如下说明。如为行业标准,仅需将下述企业标准标志 QB 换成相应的行业标准标志即可。
(1)体系规范性标准和内部管理标准:QB/×·×××— 20××。
其中:QB 表示企业标准;× 为阿拉伯数字,表示分类号,1 为体系规范性标准、2 为内部管理标准;××× 为 3 位数阿拉伯数字,表示标准流水号;20×× 表示发布年份。
(2)管理标准:QB /3·××·×××—20××。
其中:QB 代表企业标准;3 为分类号,代表管理标准;×× 为两位数阿拉伯数字,是标准体系第二层次分类号,从01 开始顺序编号,分别代表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组织协调类管理标准;××× 为 3 位数阿拉伯数字,表示标准流水号;20×× 表示发布年份。
(3)技术标准:QB /××·××·××·×××—20××。
其中:QB 表示企业标准;第一个 ×× 为汉语拼音,表示行业代号,TY 为通用技术标准、GJ 为轨道交通专用技术标准;第二个 ×× 为两位数阿拉伯数字,表示标准体系第二层次分类号,从 01 开始顺序编号,分别代表各分部工程和试验检测、测量、安全等专项;第三个 ×× 为两位数阿拉伯数字,表示标准体系第三层次分类号,从 01 开始顺序编号,分别代表各分项工程和试验检测、测量、安全等专项下一层次的分类;××× 为 3 位数阿拉伯数字,表示标准流水号;20×× 表示发布年份。
4.3 技术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
技术标准主要依据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技术标准的结构、起草、编排格式和附录。
4.4 管理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
管理标准依据国家标准化相关标准,参照《技术标准结构和编写规则》并结合管理标准的自身特点编制。其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技术标准的结构、起草、编排格式和附录。
4.5 管理制度
标准化工作是行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为了规范其编制、发布和日常管理工作,除上述体系规范性标准外,尚需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
(1)标准编制与发布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标准化工作的计划编制、标准选题、立项论证、编制、审核、发布、修订等方面的工作。
(2)标准宣贯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标准宣传、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3)标准考核激励相关管理制度。规范标准运用与企业对监理人员、监理项目部考核激励相挂钩,推动标准成果应用。
(4)标准化工作资源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标准化管理工作相关人员职责、资金投入与使用、成果管理及其他相关资源管理工作。
监理工作标准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繁重、复杂的工作,建设之初需要进行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系结构,并相应建立一套统一、完整的工作标准和制度体系,规范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但是在实践中仍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需要结合各行业(专业)的特点与实际,针对具体问题,区别对待,妥善解决。
5.1 边界划分问题
技术标准编制过程中,会经常面临一些边界划分问题。
(1)共用性专业问题。各行业技术标准均可能涉及一些共用性专业问题,如测量、地下水防治等。处理这类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通用技术标准能解决的,尽可能放在通用技术标准体系内,其他行业专用技术标准不再涉及,尽可能避免交叉重复;或者是基础性的放在通用技术标准体系内,行业专用技术标准仅考虑行业特殊的专业技术问题。
(2)常用工程措施问题。各行业技术标准还可能涉及一些常用工程措施问题,如冻结法施工、注浆加固等。冻结法是紧随西方“二次工业革命”而诞生的一项土木工程技术,国内最初在煤炭系统井建工程中运用,后在轨道交通隧道联络通道施工中得到广泛运用。因此从理论上讲,矿山、轨道交通专用技术标准体系中均应包含冻结法内容。考虑到轨道交通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无论在工程规模、工艺复杂程度、技术成熟性等方面,与煤炭系统井建工程中的运用均不可同日而语,故作为专用技术标准。冻结法宜纳入矿山专用技术标准体系;轨道交通专用技术标准不再重复安排编制。
5.2 编制深度问题
笔者探讨了标准体系建设原则、结构层次和编制深度等问题,并提出技术标准编制深度应达到工艺标准相应的深度。但是在编制实践中,在标准层次的划分、具体标准的立题等方面仍会面临很多具体问题,如:灌注桩。灌注桩按其成孔方法不同,可分为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爆扩灌注桩等多种;因成孔的机械不同而通常可分为螺旋钻机成孔法、潜水钻机成孔法、冲击钻机成孔法、正循环回转法、反循环回转法、冲抓钻机成孔法、旋转锥钻孔法、简易取土钻孔法等。此外,灌注桩本身还有素桩和钢筋混凝土桩之区分。灌注桩是编制一个标准还是针对不同类型分别编制标准,无疑是个涉及编制深度的具体问题。防水亦类似,既可以按材料划分,也可以按施工部位划分。
因此,对于标准编制深度问题,尚需遵循下列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加以解决。
(1)深度适度原则。标准编制既要达到一定深度,强调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又不宜过于细致、繁杂,增大项目成本和标准实施的难度。
(2)分合有度原则。能整合为一个标准的,不分为数个标准;需细分的,可编制族(群)标准。
监理工作标准体系建设的过程,是按照预先统一策划的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不断丰富、日臻完善的一个过程;也是对其顶层设计加深认识、不断检验、逐步升华的一个过程。因此,既需要有顶层设计来指导、规范、统一标准体系的建设;又需要在建设的实践中,研究解决标准编制过程中的各种特殊的个案问题,检验、修正、补充、完善标准体系的设计,最终完成整个体系的建设任务。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104(2014)07-0018-04
收稿日期:2014-03-04
作者简介:杨恒泰(1963—),男,高级工程师,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总经理;马平生(1963—),男,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生产管理部主任。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5号东308室。E-mail:mciec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