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建 张仕年 万兴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 南京210029)
邵铭熙教授是江苏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从事骨伤推拿40余载,对急慢性软组织损伤有颇深的临床研究,尤其对婴幼儿疾病颇有独特见解。小儿斜颈性斜颈,是以患儿头向患侧歪斜,颜面旋向健侧为特征的病症。临床上,除极少数因脊柱畸形、视力障碍和颈部肌肉麻痹等所导致的斜颈外,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而造成的斜颈性斜颈。笔者有幸参加江苏省名中医邵铭熙工作室建设(2012-2014年,为期3年),在工作期间收集了60例小儿斜颈性斜颈患者,现将治疗心得书于笔尖,以供同道参考。
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顺产40例,剖腹产20例;产后即见者20例,产后1周-3个月发现者40例。
2.1 按揉法 患儿侧卧或仰卧位,医者坐于健侧,用食中二指的螺纹面,,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或肿块处约5-10分钟,动作要轻柔。
2.2 拿捏法 医者用拇食二指的指腹,拿捏患侧胸锁乳突肌或包快,顺着肌肉由上而下反复拿捏3-5分钟,用力要轻,着力要深。
2.3 推扳法 医者一手扶住患侧头部,另一手按住患侧肩部,作对称用力进行推板,反复数次,动作要轻柔缓慢。
2.4 推抹法 为结束手法,在上述手法施毕,医者用拇指的侧面在两侧的胸锁乳突肌施以推抹法,左右各10次。
以上治疗为隔日1次,10日为一疗程。
60例患者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顺产40例(治愈37例),剖腹产20例(治愈12例);产后即见者20例(治愈15例),产后1周-3月发现者40例(治愈38例)。总有效率为88%。
邵老认为[1]小儿肌性斜颈的病因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因,一是由胎位不正所致,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液供应,引起该肌肉缺血性改变,肌纤维水肿、变性、增生,最后引起肌肉挛缩,造成肌性斜颈;二是宫内受压,胎儿在子宫内,头向一侧偏斜或脐带绕颈,使颈部长时间受压,影响颈部肌肉血液供应所致。后天之因,一是产伤,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而受伤出血,血肿肌化形成挛缩;二是调护不当,婴幼儿出生后,机体娇嫩,加之睡姿或抱姿不当,久之使患儿头头部向一侧倾斜,使胸锁乳突肌受到长时间挤压,影响血液供应,继而过度退化,为纤维结缔组织所替代。
治疗时,邵老认为三分治疗七分调理,治疗本病的关键是手法,手法要着实渗透,不能浮而不实,破损皮肤,且在治疗患侧的同时,要施一定的手法于健侧,因为健侧的胸锁乳突肌,久之会受到代偿性的损伤,这样方能标本同治,左右兼顾之效;调理不可小视,要嘱患者家属密切配合,哺乳时,孩子取患侧卧位,睡觉时调整卧位位置,使光线和声源等要来自病侧,也可用毛巾等物品垫在患侧,横抱患儿时,也要让患侧向上,也可适当加强婴幼儿颈部肌肉的功能锻炼。
从上述治疗结果分析,剖腹产和产后即见的疗效小于顺产和产后1周-3个月,追溯原因,是由于前两者均属先天之因,因胎儿在母体内时间之长,胸锁乳突肌长期血供不足,出生后,触诊时发现患侧胸锁乳突肌呈条索状,质地坚硬,故手法在短期内难以见效;而后两者,均属后天之因,为后来所得,且触诊时,胸锁乳突肌较前者柔软或有一小包块,故预后较好,疗效显著。
[1]邵铭熙.实用推拿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