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训,滕 晶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1)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1],是传统医学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伤寒论》中的前两篇辨脉法与平脉法及后续条文详细论述了脉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王历[2]认为《伤寒论》中脉法运用特点是脉象主病、述常达变,同脉异证、同证异脉,脉证相反、辨脉为先,既重视脉法也强调脉证合参。现以其中的滑脉为例,浅述如下。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开头便概括了脉象的阴阳属性,“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滑脉属于阳脉,医生通过辨别脉的阴阳属性来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当然阴阳是相对而言的,滑脉在《濒湖脉学》中属于阳中阴。比较的对象不同,脉的阴阳属性也就不同。
王叔和《脉经》:“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滑寿《诊家枢要》:“滑,不涩也,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不进不退。”李时珍《濒湖脉学》:“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漉漉如欲脱。”《诊宗三昧·师传三十二则》:“滑脉者。举之浮紧。按之滑石。不似实脉之 应指。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尽管历代医家对滑脉有详细的描述,但仍不可避免“指下难明”。对于同一个病人的脉象,不同医家的感觉不同,脉象可以说仍是“模糊”的,所以医生不能只重视课本,临床实践必不可缺少。只有不断的摸脉,才不至于临床时“指下难明”。
《伤寒论·平脉法第二》:“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翕就是脉浮,奄是忽然的意思,沉指脉沉。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脉浮突然变为脉沉,脉浮与脉沉交替出现就是滑脉。实质为阴阳和合则脉滑。高连战[3]认为张仲景的脉与今人观念的不同。它是对脉象的描述,同时也是对病因病机的概括;根据脉的病位、主症、虚实、阴阳来给此处的脉象以命名。因此要注意鉴别伤寒论中的滑脉与现在滑脉的区别。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滑脉多主食积、实热和痰饮等。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4.1 滑脉主食积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曰:“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处的滑脉就是宿食积滞在肠胃。脉又滑又数,这是阳明脉盛,中焦宿食瘀滞化热,宿食得下,利必自止。于是用大承气汤荡涤宿食,在此通因通用,通者为表象。
4.2 滑脉主实热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厥有寒热,此处的滑脉主实热,此厥也是由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所造成。真热假寒证用白虎汤荡涤热邪,热邪得清,郁阳得伸,厥逆自愈。重用一味石膏,效专力宏,直达病位[4]。《伤寒论》中反映的是热症时有7次是滑脉,有白虎汤证、小陷胸汤证、胁热下利证与热盛下血证。《金匮要略》中,滑脉出现过9次,其中8次为热证,有风水化热、肺部瘀热、肠胃实热、下焦湿热等。只有痰饮病篇中“脉浮而细滑伤饮”这一句,医家对其是否主热多有争议。张志民[5]认为《伤寒论》中滑脉多主实热证,故“滑”为阳脉。
4.3 滑脉主痰饮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风水是风邪侵袭肺卫,导致肺气不宣,不能发挥通调的作用,水气不能散布而造成的。病变部位在表,水气潴留于人体上部,故出现面目肿大等一系列症状。水气停留在脾,脾主四肢,所以出现四肢浮肿,到处为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不断改变,过食肥甘厚味,可以使浊邪内生,正所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篇》),“多食浓厚,则痰湿俱生”(《医方论·消导之剂》)。况且饮食不正常还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成,则脉凝泣而变色”,《张氏医通·诸血门》亦曰:“人饮食起居,一失其节,皆能使血瘀滞不行也”,日久则浊泄瘀阻气机,致使水液流衍渗渍,聚散不定,或内蓄于脏腑,或外流于经隧,或上溢,或下注,到处为患[6],则各种疾病相继而来。这也是现代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肥胖病等发病率大大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故《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指出:“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且“百病皆由痰作祟”“顽病和怪病皆从痰论治”,各种不治之症多与痰邪有关。
4.4 滑脉主虚 《伤寒杂病论》在论述滑脉的主病时通常以实证为主,然而滑脉亦可见于虚证。日本学者丹波元简在《脉学辑要》中记载:“然虚家有反见滑脉者,乃是元气外泄之候,学者可不细心体认哉”与《太素》“阴脉沉涩,反成滑也”医理相通。所以,诊脉时还要根据其相兼脉作出判断,尤其是现在的环境下,单一脉象很少出现。
4.5 滑脉主常脉 《伤寒杂病论》更接近一本病理学。滑脉通常在《伤寒杂病论》中作为病脉出现,但它也有其平脉,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名曰易治,取之以时”。青壮年和孕妇都可以出现滑脉,这是营卫充实,气血充盛,有胃气之象,不表示病态。
滑脉是六种基本脉象之一,单独出现的时候较少,多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与浮、沉、迟、数等脉并见,形成复合脉。而且滑脉所主之病可与其他脉所主之病相同,如滑脉与数脉都主热。近年研究[7]表明,滑脉的形成机制有其坚实的血流动力学基础,与心率、左心室压力、左心室射血时间、左室心输出量、左房容量、左房最大充盈压力、末梢血管和外周阻力等密切相关。当这些相关因素利于血液的流动时,就易出现滑脉,如心率增快、左心室压力变大等,反之,就容易出现与滑脉相对的脉象,即涩脉。所以临床要细细辨别,多诊合参。脉诊毕竟只是四诊之一,有其局限性,只有多方位的把握病人信息,临床医生才会更好的判断病人的病情。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7.
[2]王历.《伤寒论》脉法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8):947-948.
[3]高连战.浅谈仲景之浮脉[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20(3):4-5.
[4]范世彤,杨丽.张仲景配伍用药规律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866.
[5]张志民.《伤寒论》“滑脉”探讨[J].中医研究,2003,16(2):28-29.
[6]陈晓.悬饮病与十枣汤应用摭拾[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6):1073.
[7]牛淑冬,牛欣,李海燕,等.酒精性滑脉模型的建立及其心血管生理学基础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7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