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异病同治

2014-04-15 08:05:28李小茜何建成
吉林中医药 2014年4期
关键词:异病同治病机

李小茜,何建成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1]。这种治疗原则是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特色,在此理论指导下,异病同治理论广受研究人员的关注。

1 理论探源

异病同治理论渊于《内经》,在《金匮要略》中得以广泛应用。有研究者[2]通过对《伤寒论》的条文研究发现,张仲景灵活运用异病同治理论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对于不同疾病,但有同一脉象、或同一病因、或同一病机、或同一病位,则治疗相同。以“肾气丸”为例,此方在书中共有5篇分别论及治疗5种不同的疾病,包括“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以及“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等条文。这几种疾病症状虽不尽相同,但是从前后文来看,病机与证候都与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有关,故仲景均应用肾气丸治疗,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据统计,书中共有70余条,共30余首方剂涉及到“异病同治”法则[3]。至此,异病同治理论得到较大的发展。而最早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是在清代《石室秘录》中,陈士铎将其定义为“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程文囿在《医述·方论》也提到,“人有强弱之异,病有新旧之分,时有四季之差,地有五方之别;有时同病须异治,有时异病须同治,而同一病的各个阶段治法又不同。”可见当时异病同治概念已经得到诸多医家的认同,且多是从证入手,证相同,则治疗同,证有异,则治疗异。

现代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异病同治理论进行阐释。尹英杰等[4]认为异病同治理论的前提是病机相同,关键在于病证结合。岳利峰等[5]则认为异病同治体现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统一,不同疾病可能存在相同或相类似的病机变化,该理论可以指导病证结合的横向研究,即对不同疾病的同一证型进行研究。牛淑平等[6]提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用关键在于对“病”含义的理解,认为中医的“证”与“病”的基本要素都是病因、病位、病症、病性等,而同病与异病即是从这些层面的异同来判断的。匡调元[7]则是从体质入手,通过对诸多病例的观察研究,提出异病同治实为异病同证,同证同质,同质同机,同机同治,进而获得疗效。

2 基础研究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丰富与发展,基于异病同治理论的实验研究越来越多。人们发现,许多不同的疾病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或同一类药物治疗获效,可能与这些疾病都存在着相同的内在生物学(如细胞因子、分子生物学等)变化有关。

艾碧琛等[8]通过对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感染性腹泻等不同病种的卫分证与气分证的细胞因子IL-6、IL-10表达的观察与比较,发现无论病变中心在肺与否,卫分证与气分证的IL-6、IL-10表达均相同。认为不同病种的中医卫分证或者气分证可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从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角度为“异病同治”理论提供了内在依据。张冰等[9]研究高血糖并高甘油三酯血症代谢紊乱中药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发现ATP-柠檬酸裂解酶(ACL)是调节糖脂代谢的关键酶,高甘油三酯血症与高血糖动物模型均表现出ACL的活性增强,而中药菊苣可以显著抑制动物肝脏和血清中的ACL活性,进而达到降低TG和GLu之目的。该项研究结果证实,不同的代谢紊乱疾病具有共同的病理环节,而同一种中药针对不同疾病共同的作用靶点进行治疗获效,也正是异病同治理论的物质基础。冯前进以SOCS3分子(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3)为例,从现代病理学角度阐释了异病同治理论的分子病理学基础[10]。SOCS3分子与多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关系密切,在哮喘、皮炎等多种过敏性疾病发生中发挥共同的作用[11]。亦有研究[12-13]表明,SOCS3的高表达在HBV、HIV、肠病毒、柯萨奇病毒B3等多种病毒感染类疾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亦是影响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分子。此外,肥胖、代谢性疾病[14]的发生发展以及贫血[15]、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6]等疾病与SOCS3的分子机制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综合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临床很多疾患的发病机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可以找到相似处或共同点,与中医学的异病同治法则有不谋而合之处。寇俊萍等[17]以异病同治理论为切入点,对针对“肝郁脾虚”的名方——当归芍药散治疗多种疾病的机理进行研究,发现本方抑制水肿、镇静、镇痛等药物活性与1型组胺受体密切相关,进而认为肝郁脾虚可能与组胺能系统功能紊乱有关,当归芍药散则可能是通过调节组胺受体的表达以及相应的信号转导,以达异病同治之功效。

3 临床应用

异病同治理论作为具有中医学特色的治疗法则之一,一直以来较好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牛建昭等[18]收集有关逍遥散的712篇文献,发现有138篇文献探讨本方的临床应用,涉及包括心血管、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皮肤科、泌尿、眼科、儿科等在内的多系统疾病。陈立[19]以“水气”为辨证关键,应用真武汤治疗风心病、紫癜性肾炎、席汉氏综合征等临床杂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亦有学者对补中益气汤(可治疗80余种疾病)、血府逐瘀汤(可治疗60余种疾病)等中医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发现这些名方不仅治疗病种广泛,而且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7,20]。提示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只要出现了相同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同一种证候,即可采用同一种治法或方药,即“异病同治”。

基于“异病同治”理论的针灸临床应用,突显了中医临床的灵活多变性。茅贝珍[21]采用腹背前后配穴法,以“异病同治、证同治亦同”为原则,选取人体腹部腧穴(关元、气海、中极等)配合相应背部腧穴(脾俞、肝俞、肾俞等)治疗单纯性肥胖、胃痛、痛经、慢性盆腔炎等,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王新云等[22]通过灸肾俞、涌泉加针刺治疗由惊恐所致的口眼 斜、失眠、遗精、大便失禁、胞轮振动等5种疾病,效果显著。

在前期大量研究中,笔者发现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的中医发病病机与肝肾阴虚关系密切,临床应用滋补肝肾法及其相应中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疗效[23-24]。这些成果均是异病同治原则临床应用的较好体现,该原则亦同时为笔者下一步的纵深研究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

4 结语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色,亦是优势所在。目前的中医药学研究模式多以病证结合为指导,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古至今,中医学家都十分重视“异病同治”这一理论,基于此原则开展的临床辨治每每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相关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内涵阐释亦有较大的进展。

“异病同治”理论,归根到底以证为变化的条件,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由此可见,证候研究为该理论研究的关键所在。从目前的中西医研究现状而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证候研究离不开对病的辨别,即临床需注意辨病与辨证的紧密结合。这种研究思路将会使得研究的方向更为明确,中医药治疗获效的作用机制更为明了。若异病同治理论的内涵得以揭示,则中医药学治病机制研究亦可望取得较大的突破。

[1]《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修订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318,384.

[2]吴彦莉,王新荣.“异病同治”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66-367.

[3]钱俊华.《金匮要略》异病同治特点探析[J].江西中医药,2010,41(4):15.

[4]尹英杰,鲁兆麟.略论“异病同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15-17.

[5]岳利峰,陈家旭.对“异病同治”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07,27(8):3-4.

[6]牛淑平,朱长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0):3-5.

[7]匡调元.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机理探讨[J].中医药通报,2003,2(1):21-23.

[8]艾碧琛,赵国荣,贺又舜,等.卫分证、气分证IL-6、IL-10的表达规律与异病同治物质基础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0,26(3):116-117.

[9]张冰,孔悦.从ATP-柠檬酸裂解酶调节糖脂代谢看中药异病同治物质基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26-28.

[10]冯前进.异病同治的分子病理学基础:以SOCS3分子为例的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4):封2-1.

[11]Seki Y,Inoue H,Nagta N,et al.SOCS-3 regulates onset and maintenance of T(H)2-mediated allergic responses[J].Nat Med,2003,148(9):1047-1054.

[12]Koeberlein B,Zur Hausen A,Bektas N,et al.Hepatitis B virus overexpresses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severity of inflammation in the liver[J].Virus Res,2010,148(1/2):51-59.

[13]Bode J G,Ludwig S,Ehrhardt C,et al.IFN-alpha antagonistic activity of HCV core protein involves induction of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J].The FASEB Journal,2003,17(3):488-490.

[14]Howard J K,Cave B J,Oksanen L J.Enhanced leptin sensitivity and attenuation of diet-induced obesity in mice with haploinsufficiency of SOCS3[J].Nat Med.2004,156(10):734-738.

[15]Kamezaki K.Roles of stat3 and ERK in C-CSF signaling[J].Stem Cells,2005,23(1):252-263.

[16]Chaligne R,Tonetti C,Besancenot R,et al.SOCS3 inhibits TPO-stimulated,but not spontaneous,megakaryocytic growth in primary myelofibrosis[J].Leukemia,2009,23(10):1186-1190.

[17]寇俊萍,柴程芝,高珍,等.从1型组胺受体途径探索当归芍药散异病同治原理的研究构想[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3):325-328.

[18]牛建昭,陈家旭.对异病同治内涵的思考[J].中医药学报,2003,31(4):1-2.

[19]陈立.真武汤异病同治应用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2):101.

[20]易杰,夏永良.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思路和方法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50-251.

[21]茅贝珍.腹背前后配穴法临床应用举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507-508.

[22]王新云,宗志军.灸肾俞、涌泉加针刺治疗因惊恐所致诸病216例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17):146.

[23]洪芳,腾龙,何建成.老年性痴呆的常见证候和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0):2291-2293.

[24]何建成,袁灿兴,李亚明,等.滋补肝肾通络解毒中药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3):160-163.

猜你喜欢
异病同治病机
基于“异病同治”探讨当归芍药散治疗子宫腺肌病和盆腔炎的作用机制
基层中医药(2022年8期)2022-11-17 08:43:20
傅云其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脾胃同治的应用探讨
子宫内膜功能亢进性疾病的“异病同治”诊治研究思路
四水同治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8:48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异病同治”理论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