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奥斯丁小说《劝导》的现代意识

2014-04-14 07:20:28葛丽娟
关键词:埃利奥特奥斯丁理智

葛丽娟

(济南大学 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论简·奥斯丁小说《劝导》的现代意识

葛丽娟

(济南大学 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劝导》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描写贵族出身的安妮因接受教母的劝导和恋人温特沃思解除婚约,八年后再续情缘的爱情故事。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奥斯丁后期创作的一些变化和发展。从理智与情感、安逸与冒险等角度探讨奥斯丁的小说创作在婚恋观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的观念及其发展变化,可以挖掘作者后期创作体现出的现代意识。

奥斯丁;《劝导》;理智与情感;生活方式;现代意识

一、简·奥斯丁和她的《劝导》

喜欢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中外读者,不计其数。喜欢读她的小说的理由,可谓林林总总。这种魅力,从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减退。正如美国著名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所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①转引自朱虹:《奥斯丁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36页。

而我喜欢奥斯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奥斯丁试图以小说这种形式,通过所讲述的一对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对恋爱中的男女,尤其是年轻姑娘予以指导和教诲:恋爱中的女孩应如何克服性格中的不足与缺陷,逐步完善自己;如何与男性交往,言行得体,赢得爱情;如何识别人性的善与恶,在成长中增长智慧,以便能够在当时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社会处境下,为自己的人生赢得一席立足之地。在活泼、诙谐的爱情故事中体现的是对女性的一种深厚的人文关怀。在她所写的6部小说中,《劝导》是其最后一部作品。相比较而言,这部小说没有《诺桑觉寺》的“猎奇”与“悬疑”,引导读者期待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发生;也没有《傲慢与偏见》的机智与诙谐,生动而有趣。这部小说只是讲述了贵族出身的安妮和海军军官温特沃思的爱情由于安妮的教母拉塞尔夫人的劝导而解除了婚约,八年后这对昔日的恋人再度重逢,在经过了一段漫长而痛苦的等待后,两个人小心翼翼地接触、交往、试探、揣摩,终于冰释前嫌和好如初结为良缘的故事。

小说故事可以说淡而无奇,叙述也显得有点拖沓、沉闷,读者的喜爱程度明显不如《傲慢与偏见》,但这部小说在其创作生涯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原因在于年过40岁的奥斯丁,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后,把她对爱情与婚姻、感情与理智、生活与人生、男人和女人的性别差异等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这部小说传达给了读者,充分体现出奥斯丁超前的现代意识。她的一些观念意识,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年轻人来说,仍具有指导意义。

二、理智与情感——婚恋观的变化

简·奥斯丁一生共创作了6部小说,分别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奥斯丁以她所熟悉的英国乡村生活为背景,描写乡村绅士淑女的日常生活,爱情、婚姻始终是她的作品所表现的中心,且无一例外地均以“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纠葛为核心。“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均属‘理性和感性’的矛盾范畴。”[1](P86)我们就以她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和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为例,对奥斯丁在理智与情感这个问题上立场的前后差异以及在作品中的不同处理作一探究,从中发现奥斯丁婚恋观前后的变化。

年轻时的奥斯丁,非常看重女孩子的一个品质,那就是理智。在她看来理智不代表没有感情,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懂得该如何说、如何做,更多情形下表现为能够用理智克制、抑制感情的冲动,做到行为得体,如此才不会被外人耻笑,使自己和家人蒙羞。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直接以“理智与情感”为题,通过一对性格迥异的姐妹——理性的埃莉诺和感性的玛丽安,在爱情婚姻上的选择及结局,颂扬了理智。“这部小说虽然是在浪漫主义文学高峰时期写出,却表现出训导和推崇理智的18世纪倾向。”[2](P125)

小说开篇即交代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奥斯丁曾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所涉及的贝内特太太和女儿们将要面临的潜在危机,即在贝内特先生去世后财产将由远房侄子柯林斯继承,贝内特太太和5个女儿就要流落街头——这一潜在危机在《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中真的成为了现实。达什伍德先生死后,其财产由其前妻之子约翰继承。达什伍德太太和她的女儿们不得不离开一直居住的家园而搬到他乡,而她们的未来生活则完全依赖于两个女儿埃莉诺和玛丽安能否缔结一门称心的婚事,能否得到有财产的男子的爱恋,才不至于流落街头!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没有财产和地位的女性悲惨可怜的处境由此略见一斑!

作为女性,简·奥斯丁深感英国社会和法律对女性的不公与歧视。她虽然无力改变英国的法律,但她却用笔将这一无情事实摆在了读者面前。善良的奥斯丁力图通过她的写作,让她笔下的姑娘们,尤其是没有财产和地位的姑娘们,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品行,赢得爱情,求得一个美满的归宿,给那些处于绝境中的女性以希望!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有哪个还要指责奥斯丁创作题材狭窄呢!

在《理智与情感》中,姐姐埃丽诺重理性,有判断力,懂得怎样克制感情;妹妹玛丽安则重感情,性格冲动,听任情感支配行为。玛丽安爱上了英俊的威洛比,而对忠诚于她的布兰登上校十分冷漠。威洛比十分敌视上校,不久就去了伦敦。埃丽诺与爱德华相互爱慕,却被嫌贫爱富的嫂子也就是爱德华的姐姐芬妮从中阻挠,把爱德华送去了伦敦。作者安排这几个人物在伦敦重逢,他们的爱情也遭逢了新的变化和打击。威洛比为人轻薄,曾经玩弄了布兰登上校的养女伊丽莎,在她怀孕后又把她抛弃,因此被他的姨妈断绝了经济上的资助。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威洛比宁肯娶一位有钱的姑娘,也决不会和玛丽安这个没有财产没有地位的姑娘结婚。大受打击的玛丽安痛苦万分,无所顾忌地发泄她感情的痛苦,并因此大病一场。与此同时,埃丽诺的爱情同样遭受挫折。一个叫露西的姑娘跑来告诉埃丽诺,说她已经和爱德华私定终身。所以,当爱德华向她表白爱意时,埃丽诺却以理智控制了感情,认为爱德华应对露西信守诺言。同样爱情受挫,埃丽诺却将这一切埋在心里,独自一人承受着感情的痛苦,在外人面前不露声色,对生病的玛丽安悉心照料。当爱德华、露西的秘密暴露出来后,爱德华因此被嫌贫爱富的母亲剥夺了财产继承权,同时被母亲和露西所遗弃。埃丽诺和爱德华的爱情却由此出现了转机,故事有了圆满的结局。

在埃丽诺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的种种美德,代表了奥斯丁这个时期对爱情、理智、品行等问题的看法,强调理智应该战胜情感,应抑制感情冲动,倡导的是一种克制、忍让、自我牺牲的品德,并通过故事的美满结局告诉人们,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幸福!

但是,假如露西没有那么快就反悔,而是和爱德华结了婚,只是婚后生活不幸福,那么,埃丽诺的自我克制,她的自我牺牲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奥斯丁在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立场来了个大转变,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描述了安妮当初理智的选择——“谨慎”行事,取消婚约,给自己所带来的长期痛苦和内心煎熬。

温特沃思是一名海军中校,“聪明过人,朝气蓬勃,才华横溢。而安妮是个极其美丽的少女,性情温柔,举止娴静,兴致高雅,感情丰富。……结识后便迅速陷入了深挚的爱情”[3](P24)。无奈好景不长,不久就出现了麻烦,小伙子的求婚遭到了阻碍。安妮的父亲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萨黙塞特郡凯林奇大厦的主人,其性格特征作者仅用一句话做了概括:“觉得自己要仪表有仪表,要地位有地位,以至于爱慕虚荣构成了他的全部性格特征。”[3](P4)美貌和地位构成了这个人生活的全部,其他方面一无是处。对于这个人物以及和他极其相像的大女儿伊丽莎白,奥斯丁在小说中没有使用她擅长的反讽手法,而是不加掩饰地、带有几分轻蔑地直接讽刺,任其愚蠢和无能暴露在众人的视线里。在他和伊丽莎白眼里,安妮“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妮子”,“不过是安妮而已”[3](P5)。而安妮内心对父亲和姐姐的情感也不过如此。当平民出身的小伙子温特沃思来求婚时,沃尔特的态度是“既不实说不同意,也不明说这永远不可能,而是用大为惊讶和冷漠不语的方式表示否决,并且明确表示:决不给女儿任何好处,他觉得这是一桩极不体面的姻缘”[3](P24)。安妮的教母拉塞尔夫人也从各方面表示不赞成这门婚事。对于父亲,安妮有足够的勇气抵抗,而对拉塞尔夫人的劝说,安妮却无法抗拒。原来,自从母亲去世后,拉塞尔夫人一直在关心她、爱她,情同母女,是她热爱信赖的人。“她被说服了,认为他们的订婚是错误的,既不慎重又不得体,很难获得成功”[3](P25),忍痛与所爱的人分手,取消了婚约。然而这理性的决定没有给安妮带来任何幸福,而是长达八年的思念和悔恨,几乎断送了青春。安妮为自己当年的理性决定付出了痛苦的代价!“长年以来,痴情与懊恼的阴云一直笼罩着她的心头,使她丝毫尝不到青年人的欢乐。”[3](P26)八年后,安妮和温特沃思再度重逢,此时的安妮虽然外表平静,内心却波澜起伏。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之后,安妮确定了温特沃思虽然怨恨自己当年的决定,但情意还在,便不再顾忌他人的目光和看法,珍惜俩人相处的机会,用话语和行动鼓励温特沃思,使得爱情的火焰在两人之间再度燃起,重新获得了幸福!

爱情、门第、财产、事业,这些困扰着奥斯丁时代青年男女的现实问题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横亘在当今年轻人的面前,他们同样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电视剧《奋斗》《裸婚时代》的热播所引起的争议、讨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那么,二百年前的奥斯丁是如何看待、处理这个问题的呢?奥斯丁写到了安妮思想的转变。“安妮到了二十七岁,心里的想法和十九岁时的想法大不相同。……她觉得,假使有哪位处于同样情况的年轻人向她求教,她决不会给人家出那样的主意,以至眼前的痛苦毋庸置疑,而长远的好处又不可捉摸。”[3](P27)

19岁时,一个应该以爱情为重的年龄,安妮却选择了理性,也即她认同了长辈人的理性指导,谨慎从事,牺牲了爱情,认为结婚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质财富作为保证;27岁时,却后悔了当初的理性选择,认为这种选择徒使人增添痛苦,而未来谁也无法预测,存在着各种可能。安妮从谨慎到浪漫的演变,既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前后变化,又表现出奥斯丁超前的现代意识,鼓励相爱的年轻人珍惜爱情,把握现在,共同创造未来。正如小说结尾处所说的那样,“无论哪两个青年人,一旦打定主意要结婚,他们准会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这个目标,尽管他们是那样清贫,那样轻率,那样不可能给相互间带来最终的幸福。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能是不道德的,但我相信事实如此”[3](P222)。

三、安逸与冒险——生活方式的选择

在《劝导》之前的几部小说中,女主人公在经过种种的挫折、坎坷之后,最终均以嫁给一个有财产(指可继承的固定财产)的丈夫作为故事的美满结局。如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著名的开篇这样写道:“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4](P3)

小说中的姑娘们,果然一个个都嫁给了有财产的男人,应验了这个举世公理。如贝内特家的两个姑娘简和伊丽莎白,分别如愿嫁给了年收入丰厚的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如果说这两对男女的婚姻还是基于爱情基础,属于相对理想的婚姻,而故事中的另一对夏洛特和柯林斯牧师的婚姻就另当别论了。这位柯林斯先生,贝内特家未来财产的继承人,以恩赐一般的姿态宣布要娶伊丽莎白为妻作为补偿,却不曾料到在个性活泼、聪明可爱的伊丽莎白那儿吃了个闭门羹。而伊丽莎白的女友夏洛特却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主动出击,短时间内俘获了柯林斯。夏洛特精明而又现实,家中没有财产,人又长得不漂亮,几天时间就决定把自己嫁给柯林斯牧师,目的很纯粹,把婚姻视为衣食之计。“对于受过良好教育但却没有多少财产的青年女子来说,嫁人是唯一的一条体面出路;尽管出嫁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们不致挨冻受饥。”[4](P116)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有爱情的婚姻固然理想,没有爱情的婚姻但有财产作保障,也未尝不可。虽然以舍弃感情生活为代价,但可以求得婚后生活高枕无忧,可以安逸地生活。如夏洛特所想的那样,“只要把柯林斯忘掉,其余一切都很舒适融洽”。

其实奥斯丁这样来写,反映的是一种现实存在,表达的是英国女性在当时社会的一种悲哀境况,夹缝中求得生存,实属无奈之举。不然,没有财产、没有地位、没有姿色的女性只有待嫁闺中,做一个老处女,不受待见,岂不更加悲哀。夏洛特是个现实的姑娘,在她身上体现的是生存的智慧。

姑娘们在如愿结婚之后,因没有了后顾之忧,解决了衣食住的现实问题,都兴致勃勃地当起了庄园家庭主妇,做做家务,抚养孩子,经营着花园,闲暇时再看看书,交交友,乐得悠闲,充分享受生活的安逸。这无疑是奥斯丁所生活时代女性的最好归宿。《劝导》中,奥斯丁就借克莱夫人之口说出了乡村庄园生活的安逸与幸福:“有幸的只是这样的人,他们住在乡下,不用从事任何职业,过着有规律的生活,自己安排时间,自己搞些活动,靠自己的财产过日子,用不着苦苦钻营。”[3](P19)

进入19世纪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宁静安逸的乡村庄园生活已逐渐被打破。安妮的父亲沃尔特·埃利奥特爵士,徒有一付漂亮的外壳而无任何实干、经营的能力,常年入不敷出,负债累累,以至于不得不搬出象征着身份地位的凯林奇大厦,迁往巴斯,将大厦出租给他一向瞧不起的海军克罗夫特将军。这一情节既反映了英国的时代变迁和发展,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和扩展。平民出身的年轻人正依靠个人的努力,在各个行业、领域奋斗,发家致富,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为年轻女性的婚姻选择增加了多种可能。《劝导》反映了新旧两种生活方式的更替,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生活方式——海军的家庭生活。

熟悉奥斯丁的读者都知道,奥斯丁有两个在海军服役的兄弟弗兰克和查尔斯,在海军里分别升为海军副元帅和舰队司令。他们的经历和勇气成为奥斯丁的创作素材,在《劝导》这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可以说,奥斯丁在《劝导》中塑造了以温特沃思、克罗夫特将军、哈维尔上校等为代表的海军形象,为海军将士谱写了一曲赞歌。在她所描述的海军家庭婚姻中,财产(可继承的固定财产)、门第、容貌这些因素已不再起主导作用,真诚相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男女关系构成了新型婚姻的基础。奥斯丁的婚恋观的变化具有超时代的进步意义。

1.安妮的选择。伊丽莎白和安妮虽然都是沃尔特爵士的女儿,但两人在性格和婚姻选择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伊丽莎白不仅容貌像极了父亲,性格也极为相像。在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一听说她若是没有弟弟,埃利奥特就是未来的准男爵,她便打定主意要嫁给他。她父亲也一向抱有这个打算”[3](P7)。可事情却总是不尽如人意,被父女俩极为重视的假定继承人威廉·埃利奥特的所为令他们十分失望。年轻时的埃利奥特不仅不领这父女二人的好意,还做出了更过分的事情,为了钱竟然娶了位出身微贱的阔女人!且更不可原谅的是这位埃利奥特曾用“极其蔑视、极其鄙夷的口吻,诋毁他所隶属的家族和将来归他所有的爵位,这是无可饶恕的”[3](P8)。故事最后,29岁时的伊丽莎白仍然被这位无耻的堂兄埃利奥特作弄了一番。当死了妻子的埃利奥特抱着自私的目的想既不放弃财产的继承,又顺便娶了机智的安妮的打算落空后,竟然带着伊丽莎白的密友克莱夫人私奔,让一心要嫁给他的伊丽莎白的美梦彻底破灭!

安妮的性格和伊丽莎白绝然相反,机智聪慧,温柔娴静。虽然出身高贵,但没有等级观念,通情达理,体贴大方,从而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姐姐不同,她爱上的是虽无地位、财产,却品德高尚、生气勃勃、乐观向上的海军军官温特沃思。虽然他们的爱情中间出现了很大的波折,因听从了教母的劝导,而取消了婚约,但在她心里这份爱却始终没有改变。为了守候这份爱情,安妮曾两次拒绝了很好的结婚机会:一次是厄泼克劳斯庄园的继承人查尔斯的求婚,结果安妮的妹妹玛丽嫁给了他;另外一次就是她的堂兄埃利奥特的追求。在巴斯,当埃利奥特发现在莱姆有过一面之交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漂亮姑娘竟然是他的未曾谋面的另一个表妹后,便对安妮展开了攻势,频繁造访,甜言蜜语,阿谀奉承。这一情节安排实属奥斯丁的巧妙构思,有一箭多雕之功效。其一,拉塞尔夫人的错误判断。在拉塞尔夫人的眼里,埃利奥特“身上综合了一切优点:富于理智,卓有见地,见多识广,为人热情”[3](P131)。事过多年,拉塞尔夫人在对人的评价上依旧仅凭第一印象就妄下结论,如同当年说温特沃斯“没有希望发家致富……没有亲朋故旧可以确保他步步高升”[3](P25)。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拉塞尔夫人的判断总是错误的。其二,安妮短暂的庄园主妇梦。拉塞尔夫人在明白了埃利奥特对安妮的追求后又一次向她的教女进行了“劝导”:“我认为你们完全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谁都会觉得这是一起天设良缘,我认为这也许是一起非常幸福的姻缘。”[3](P142)希望安妮像她的母亲一样做凯林奇大厦的女主人,掌管家务。安妮“一想到由她取代她母亲的位置,第一次由她来复活‘埃利奥特夫人’这个可贵的名字,让她重新回到凯林奇,把它重新称作自己的家,她永久的家,这种魅力是一时无法抗拒的”[3](P143)。但这美梦只存活了瞬间,一想到埃利奥特,安妮立刻恢复了镇静。她决不会接受他的求爱,不仅仅是她心里已有一个男人,而且她对埃利奥特的人品有怀疑,对他的过去有质疑,并没有为他当下的种种表象所迷惑。安妮对人的观察判断力远远超过她的教母。安妮的选择表明,她拒绝的是对当时贵族女子有相当吸引力的安逸的庄园主妇的生活方式,而宁肯选择一种冒险的、前景具有不安定因素的全新的生活方式。其三,温特沃斯的嫉妒。在巴斯的大街上,或音乐会上,安妮的身边总会出现埃利奥特殷勤的身影,引起了温特沃斯的嫉妒,安妮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她明白了温特沃斯依然爱着她。所以,尽管伊丽莎白不理他,拉塞尔夫人仍旧瞧不起他,但她浑身都是勇气,主动示好,跟他交谈,用语言和行动鼓励他。最后,温特沃斯终于给安妮写了一封信,再次求婚,分别八年的一对恋人终于有了一个幸福的结局。

2.克罗夫特将军夫妇。这是一对很特别的人物,在他俩的身上,奥斯丁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型的理想婚姻。这对夫妇的生活可用奇特二字来形容。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处事方式、他们的爱情是那么地与众不同,幸福、浪漫又充满激情,令人向往。克罗夫特是优秀的海军将领,性格开朗,不拘小节。克罗夫特夫人是温特沃思的姐姐,胆大心细,机智干练,办事雷厉风行。两人一见钟情,很快结婚。婚后,克罗夫特夫人不愿意忍受分离相思之苦,宁愿伴随丈夫生活于军舰上,转战世界各地,去过很多的地方,“四次横渡大西洋,去过一次东印度群岛,……此外还到过英国周围的一些地方:科克,里斯本,以及直布罗陀”[3](P64)。

克罗夫特夫人无疑是一位新型女性的代表,令人眼前一亮,让安妮和其他女性心生羡慕。“她的出现预示了女主角安妮的婚后生活。安妮将不再局限于客厅里和舞会上的应酬,而是要与丈夫一起四处奔波,必要时还要协助丈夫的事业和生活,只有这样,她和温特沃思才会像克罗夫特将军夫妇那样成为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5](P2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简·奥斯丁并非像人们印象中那么拘谨、传统。她性格中的机灵与聪慧,诙谐与幽默,通情达理而又落落大方的特点,可以从她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如伊丽莎白、玛丽安、安妮等人物身上看出。更重要的是,简·奥斯丁通过她笔下所描写的一系列爱情故事,表达了她的爱情婚姻观及其发展变化,对当时英国女性的悲哀处境给予深切的人文关怀;同时,又尽其所能地给她的姐妹们指出一条通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即使在今天,她的一些观念和超前的现代意识,对于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仍具有指导和警示意义。简·奥斯丁的魅力是永恒的!

[1]林文琛.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谈“奥斯丁的反讽”[J].外国文学评论,1998,(4):84-89.

[2]钱青.英国19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简·奥斯丁.劝导[M].孙致礼,唐慧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姚丽华.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及其婚姻模式[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4):23-25.

责任编辑:张东丽

I106.4

A

1671-3842(2014)01-0048-05

10.3969/j.issn.1671-3842.2014.01.08

2013-06-06

葛丽娟(1962—),女,山东蓬莱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欧洲小说研究、西方女性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埃利奥特奥斯丁理智
E.T.外星人
失眠
散文诗世界(2022年4期)2022-04-08 07:09:55
一路有你都是歌
当代音乐(2021年2期)2021-03-18 09:39:08
与病魔战斗的利兹小球迷
新体育(2021年1期)2021-03-03 14:35:14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教会读者什么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8
简·奥斯丁:别样的“文化研究”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看世界(2017年4期)2017-02-24 18:59:47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以戴维·埃利奥特音乐教育实践哲学解析爱尔兰小学音乐教材之价值
解读服装造型中蕴含的情感与理智
丝绸(2014年7期)2014-02-28 14: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