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秋燕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
高职高专理论
建设师资队伍是高校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蒋秋燕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
“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个战略目标已成为共识,但是对于选择怎样的路径去实现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阐述了教师在实现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中的作用,探讨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师德建设、到企业挂实职等师资培养策略,来为高校的内涵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高校内涵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师德建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涉及教育方面的内容至少有10个“第一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其中之一[1]。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问题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高等教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一)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含义
内涵是反映概念所指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内涵与外延相对,隶属逻辑学范畴:内涵反映概念质的规定性,外延反映概念量的规定性。内涵发展强调事物内在质的提高和进步,表现为通过事物内部的变革得以使内部各要素的效用最大化;而外延发展则侧重事物外部量的扩张和增加,表现为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2]。
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以高校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
(二)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背景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的。它不是以兴建新校为其主要特征,而是在现有高校数量不出现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实现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高等教育发展包括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大要素。如果说,外延式发展更多关注的是规模的扩展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那么内涵式发展更多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宏观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招生与毕业生就业问题体制改革。1992年以来,采取共建、联合、合并、协作、划转等多种形式对高等教育体制动了大手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连续多年扩招,形成了以扩大规模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工作重点,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随着多年的规模扩张,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故党和政府把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系统地建构了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图示和实现路径,从总体上凸显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题,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为扩展、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底蕴的顶层设计[4]。
(三)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
当前,“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个战略目标已成为共识,重视和提高教育质量是所有高等学校的共同要求。但是对于选择怎样的路径去实现高等学校的内涵发展,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基础的高校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要求不尽相同,故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选择、不同层面的人士有不同的看法。
1.不同类型的学校对于实现高校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标准,高校大致可分为科学(学术)型、工程技术型(应用型)和职业型等三类。据此标准,我国高校可对应的分为三种类型即研究型大学、普通本科高校(以地方新建应用型高校为主)和职业技术院校。研究型大学主要是采取与科研院所合作及国际交流等科研渠道,通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实现内涵发展;职业技术院校主要是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措施,通过培养技能型人才来实现内涵发展;对于普通本科高校,虽然有些在应用型或学术型的定位上摇摆不定,但经过积极探索,更多学校倾向于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培养地方经济建设中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来实现内涵发展[5]。
2.不同层面对于实现高校内涵发展的认识。各层面人士根据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可以有多种选择。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同志谈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深化改革、促进公平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1]。对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特色发展、机制改革、文化建设等路径在实现高校内涵发展中的作用基本是大家的共识,但也有人认为教学运行[6]、行政管理[4]、财务管理、内部审计[7]、高校评估、师德建设[8]等路径在实现高校内涵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诚然,对于高校内涵发展的认识可以从许多方面展开,很多学者已经从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产学研合作、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高校主要的教育责任是由教师来承担的,所以高校的师资队伍构建关系着整体的教育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笔者在高校从事一线的教学管理工作,从此层面的工作中体会到:建设师资队伍确应成为高校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是影响、制约其他因素的重中之重。以下从教师在实现大学的基本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对于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本文暂不做讨论)中的作用进行分析,阐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大学应通过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始终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曾经的西南联大之所以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培育了大批有重要影响的优秀人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师云集,这也印证了“大学之大在于大师”的道理。
1.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在高校,想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改革尤为重要,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整合,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都要由教师真正去执行,否则就会出现所谓的“三动三不动”现象,即一是“外动内不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一直是体制改革先行,体改重于教改,关注的是调整教育与外部的关系,如举办体制、投资体制、宏观管理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招生与就业问题体制的改革等;改革停留在体制层面,在教学方面的改革少。二是“上动下不动”: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对高等教育质量引起了高度重视,但是很多高等学校的教师对此仍不以为然,把课程内容的改造,教学方法的改革放在较为次要、甚至不要的位置;三是“心动行不动”:经常是教育思想大讨论来时轰轰烈烈,过后冷冷清清。虽然有不少学校、不少部门、不少教师也曾在教学改革上做过大量工作,取得了这样那样的成绩,但从总体而言,“心动行不动”在高校并非个别现象。总体来说,“三动三不动”现象概括得非常形象,其中的“外动内不动”,反映的是教学改革很难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上动下不动”反映的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没有到位;“心动行不动”反映的是当前学术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浮躁现象[3]。由上述分析可知,只有高校教师真正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且付出行动,高校的改革才能真正“动”起来。
2.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在20世纪后半期,世界教育出现了“工具理性主义”和用“流水线作业”方式培养学生的倾向,受其影响,高等教育普遍成为“使人成为某一类人的教育”。因工具理性主义“将学校简单地看作发展经济的工具,将学生按‘工具’来培养”,而没有按照“完整人”来培养,其危害甚大,在全球有识之士的呼吁下,教育理念开始回归,“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开始受到关注[9]。“使人成为人的教育”是健全人格的培养,“使人成为某一类人的教育”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教育的本质来说,这两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高校都需要,都需要教师来实现。
对于大学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大家都认可,但是对于大学教师在健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往往被人忽视,而恰是大学教师的这方面作用对实现高校内涵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还应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其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对此,笔者在担任“顶岗实习”带队老师时深有体会:顶岗实习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但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顶岗实习期间被分散到全国各地,会遇到安全、工作、学习、生活、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既需要校企双方的严细化全程管理,又需要各方面的培育与呵护,以实现由“孩子”、“学生”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对学生的个体心理冲击是巨大的,此间实习带队老师践行教师的育人责任,动真情、办实事、做表率,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并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科学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成长[10]。
因此,在高校内涵发展进程中既需要学历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教师,又需要思想素质优良、道德水准高的教师。这样的教师集高尚人格、高尚道德、高深文化素质于一身,能时时刻刻以高尚的师德深刻地感召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精神,不仅成才,而且成人[11]。
(二)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但这一功能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而独立存在,否则就不能持续下去。虽然洪堡等人强调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获得知识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但并不认为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最终目标。他们认为科学研究只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科学研究之所以是大学的重要活动,是因为它能够对教学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12]。
科学研究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正如著名教育学家纽曼所指出的,如果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科学研究,那为什么还要有学生呢?大学和一般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基本区别就在于,大学的首要功能是教书育人而不是科研。与此相适应的是,大学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与普通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也不同,教师要想着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实现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科研工作的思维方法、最新科研成果及应用实例融入教学中[11]。高校教师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教师在科学研究、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观念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发技能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师在通过高水平的科研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自身的教学水平也得到提高。
(三)教师在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新理念。著名的高校体现在她对社会的影响上,体现在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上。一所高校办得如何,除了内在的教学和科研的衡量指标,还应包括对社会的服务程度和贡献程度。大学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在此过程中,教师同样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为社会输送人才,间接服务社会;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直接服务社会,如参与行业企业的应用性课题研发、作为行业企业的顾问参与发展规划制定及各类培训、作为政府的特聘专家参与相应的考评活动、组建第三方的检测研究咨询机构等。当然还应清楚,服务社会不等于一味满足社会需求,大学还肩负着社会批评的功能。对于大学而言,社会服务和社会批评是同一功能的不同方面。在实践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发挥大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功能。
在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的上述活动中,高校教师与其他社会工作人员虽然工作内容一样,但是所起的作用不同。教师能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并将了解到的东西反馈到教学中,最终使学生受益。如教师对社会的了解,也是一个调研的过程,根据调研结果,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不仅能提升自身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根据教师在行业企业挂职的经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可以进行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整合教学内容或开发新课程,并重新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由上述分析可知,教师开展的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也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教师是大学基本功能的实际承担者、实践者和功能发挥的体现者,若没有一线教师的认真执行,再好的顶层设计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一)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生,“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就是这一关系的体现。高校的内涵发展,关键靠教师。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流失和学科带头人断层现象严重。目前还未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表现在:(1)由于扩招的需要,在整个师资队伍中新进教师所占比例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所占比例低;(2)研究生以上高学历教师比例正逐年提高,但由于新兴专业的增多,教师专业完全对口的比例低;(3)从教师的素质上说,从校门到校门的理论型教师多,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技能型教师少。从教师招聘的结构上说,从毕业生中招聘来的教师,普遍存在技能水平不高、没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等问题,而引进的企业技术人员或大赛获奖选手,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理论知识又相对匮乏,都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有差距;(4)从性别上说,女教师多,男教师偏少;(5)从职称上说,中低级职称的多,高级职称的少[13]。并且有调查表明,在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当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学科带头人少之又少,而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又由于经济及个人发展等原因流失现象严重,这样发展下去,学科带头人会出现断层现象,进而严重影响高校学科的发展[14]。
2.教师对自己职责认识不到位。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有些教师仍只将课堂教学当成自己的主要职责,不愿意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活动,更不想参加生产实践及带学生顶岗实习。由于缺乏对行业企业的及时了解,导致课堂讲的内容是教师自己会的、但也许是过时的、岗位已经不需要的知识了,故很难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学生。
3.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偏重可考核的硬指标,缺乏对软指标的约束。在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中,对学历提升、企业挂职累计时间、各类师资培训班结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的个数、科研成果数量等便于考核的硬指标要求的多,但对教师的师德水平、敬业精神、参与教改的程度等不便考核的软指标要求的少、甚至没有要求。虽然一些学校为新进教师构筑了教师成长阶梯,但缺乏对整个师资队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导致在教师中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
(二)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培训计划、梯队建设、考核机制等策略[15]是各校通常采用的,也有通过“提振青年教师精气神”的策略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16],本文仅对易被忽视、不便约束的3个师资队伍建设软策略进行探讨。
1.加强对教师进行从教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职业经历过程,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承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作为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具体包括: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
教师职业生涯周期分为: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分别对应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四个阶段。良好的教师生涯规划,主要目的在于增进教师的持续发展和成长。教师身负教育下一代的神圣使命,一位能做好生涯规划的教师,必能有目的、积极主动并快乐地投入教学,使学生学习具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每个教师都需进行生涯规划,这样才能把握自己的发展,真正为学生和自己的生命负责,避免严重影响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职业倦怠现象出现。
2.加强师德建设。“师德兴则教育兴,师德建设是教师成长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成长除了学术专业成长外,更重要的是职业思想的成熟。端正教师的职业思想和职业行为,可以促进教师尽快成长[8]。对于教师来说,具有责任心是一种积极的职业思想,相同的工作在不同人手中,结果会大不相同,工作热情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责任心是关键,而责任心主要源于对工作价值的清醒认识。教风引领并主导着学风,一位教师,如果他每天都能想到,自己的工作直接关系着几十个灵魂的健康成长,直接牵动着几十个家庭的喜怒哀乐,今后影响几十家企业的兴衰,那么他工作起来肯定会更精心,教书育人的态度肯定更端正[17],学生则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因此,高校应当制订系统完善的教师师德培养方案,要把教师的师德培训作为高校教师日常培训的一部分,对于新上岗的高校教师要把对他们的师德教育作为培训重点[14]。
3.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担任实职。对于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安排他们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工程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可以使他们快速成长。但是,一定要确保教师到企业担任的是实职,并且要保证挂职的时间。对于企业的情况,若我们的教师仅是通过几次调研来了解,那我们能对企业了解多少呢?根据这样的调研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又有多大的针对性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当我们的教师在企业担任实职的时间有保证后,有理论的优势教师就能快速成长、轻松自如地在企业工作,甚至能达到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的水平,那么由这种水平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能熟练顶岗、轻松就业,“招工难”与“就业难”的两难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高校内涵建设中最根本、最活跃的要素。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兴衰!
[1]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EB/OL]. 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211/144828.html, 2012-11-18/ 2013-9-28.
[2]吴玫.天津高校内涵发展的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6):15-18.
[3]陈昌贵.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四大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6,7(13):11-13,10.
[4]汪文忠. http://epaper.hf365.com/hfrb/html/2013-02/21/content_654677.htm,2013-2-21/2013-9-30.
[5]刘印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导向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65-67.
[6]王慧娟.高校内涵发展下论教学干事的职能定位及实践[J].群文天地,2012,(11):218-219.
[7]王海威.高校内涵建设与内审工作的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2,(4):98-99.
[8]朱新华,阮莉立.以师德促高校内涵发展[J].教育,2012,(2):50-51.
[9]陈秉公.论教育省略了什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4):1-5.
[10]蒋秋燕,孙连富,刘向松,等.“准员工式2+1”人才培养模式中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34-36,56.
[11]施宙,左守志,梁燕平.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内涵及特征[J].科技创业月刊,2010,(3):23-24.
[12]张陈,崔延强.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627294.html, 2010-12-31/ 2013-9-29 .
[13]梅爱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首要任务[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3):186-187.
[14]彭华.高校师资队伍构建与管理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教育与职业,2013,(20):58-60.
[15]周安福.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实现内涵建设新跨越[J].机械职业教育,2012,(4):62-64.
[16]孙静华.高职院校提振青年教师精气神的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7-79.
[17]龚建中.坚持内涵发展之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J]. 黑河教育,2012,(6):4.
(责任编辑:孙建华)
Constructing Teaching Staff Team Is the Path Selection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IANG Qiu-yan
( Food and Drug Department,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Jinan, Shandong 250103, China )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way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come a consensus of educators. However, how to reach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school has always been a problem.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own work experience,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personnel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to realize three basic functions of modern universities was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ng teaching staff team.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based on these works of career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morality and tempering through titular posi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c guarantee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eam; career planning;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2014-03-23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ZYLX2011305);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09zcj010)
蒋秋燕(1975-),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食品药品学院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食品科学与职业教育研究。
G640
A
1671-4385(2014)04-00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