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实现“民富国强”的路径选择

2014-04-11 00:14张保仓任浩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制度安排收入分配路径选择

张保仓++任浩

摘 要:近年来中国GDP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之强盛毋庸置疑。然而,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跑不赢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收入分配不公平引发社会不断扩大的贫富两极分,出现了国强民不富的扭曲效应。因初次分配结构不合理、公共财政发挥的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调节效率低下、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被锁定在一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中。为此,探析并选择民富的路径,实现现阶段中国从国强转向民富的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富; 路径选择;收入分配;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03-04

一、国强民不富的现状分析

1.根据表1所示,2001—2012年中国GDP从2001年10.9万亿到2012年50.98万亿,国内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0.7%,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财政收入从2001年1.63万亿,增长到2012年11.72万亿,10年间增长9倍。国力之强盛毋庸置疑。

2.通过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10年间财政收入的环比增长速度基本快于GDP环比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2001年14.94%上升到2012年22.99%,可以得出国家财富积累比例向政府集聚倾斜,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另外,结合表1和图1可以看出,2001—2012年10年间,中国财政收不抵支,出现严重喇叭型财政赤字,政府财政赤字要从民间举债或增发货币方式补缺,无形给居民间接增加通胀成本。

3.伴随着中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1985—2010年近20年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尽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城乡差距却在不断扩大。2012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

4.中国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国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储蓄率全球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根据央行2009年12月份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消费。老百姓为啥非要把钱攥在手里,宁可长了毛也不消费呢,尤其是在2009—2012年银行负利率时期,也要不钱存银行呢,最根本要因即是因子女教育及未来养老问题不敢消费。

5.长时期高物价CPI困扰,这种高物价隐性成本直接传递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其社会负担加重,同时高通货膨胀率变相吸收居民手中创造的财富,根据CPI指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月—2013年9月CPI增长变化隐性吸收居民财富可以发现中国2010年1月—2012年4月份CPI指数较高,到2013年初逐渐回落,2013年9月份CPI指数达到3.1%。

6.基尼系数是反映全国居民的收入差异情况,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客观经济数据显示,基尼系数呈M型攀升的态势,2003—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均在0.47以上攀整。2008年基尼系数为0.491,2012年回落到0.474。通常来讲,基尼系数在0.3 到0.4之间表示居民收入差距相对合理,当一国基尼系数达到0.4,就意味着贫富差距比较大,当基尼系数达至0.5时,表明贫富悬殊较大,社会公平问题比较严重。

二、国强民不富的要因分析

国强民不富的直接原因即是收入相对较低,增长速度缓慢,社会集聚财富分配较少,同时收入因为行业、地区差异越来越拉大,产生贫富两极分化。中国收入分配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收入差距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即社会对市场化改革释放出来的个人禀赋(包括体质体格、受教育程度、个性修养等特质)差异产生的收入分配差距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容忍度。第二类即是因财富差异产生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首先城乡居民不管是其原始资本积累得来的收入来源,还是靠新增的收入来源,在市场机制条件下都会受到物质财富的影响。财富积累越多,越容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和物质资本投资,从而实现财富的积累效应,财富积累速度通常要比工资收入速度快,社会财富快速向少数人运动集中,因此,财产性收入大多集中在富人阶层,而穷人阶层则因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缺乏投入要素当然就没有回报,从而陷入贫困经济循环。因财产性收入差异产生的收入分配差距,社会仍然对之存有容忍度和认可度。其实老百姓最不能容忍的是由腐败、行政性垄断等因素分别产生的非法收入及不合理收入所引起的收入分配差距。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出让,能源、交通、通讯、金融等领域形成的行政性垄断,表面上看是以市场化的形式资源配置,实际则依靠行政垄断支撑高额利润。具体要因分析如下。

1.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财富不断向政府集中。近10年对比GDP增长率与财政收入增长率发现,财政收入占GDP比从15%上涨到23%,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客观存在。

2.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初次分配比例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垄断行业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城乡之间差距逐步拉大。改革开放初期,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这三大主体分配比例是 24:20:56,2011年三者分配比例是33:30:37。统计资料显示,占全国职工人数不到8%的上述列示的垄断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总额,大约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福利总额的55%;石油、电力、通讯、交通、金融等20个行业门类收入差距平均接近5倍。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农民增收很难。

3.社会保障制度及推动落实不到位,老百姓对养老风险、子女教育风险意识大,消费支出减少。在原本收入分配不高前提下,拿出一大块用于储蓄而不消费,造成储蓄增大,再加负利率存在,居民储蓄财富在缩水,隐性补贴高收入者或贷款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扩大内需的发展政策,但均未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相反,老百姓还是不积极消费而是倾向于储蓄,根本要因就在于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全面真正的建立起来,老百姓不敢轻易地将历年来的积蓄消费。因此,建立和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经济发展当前的重要任务,也是调整现有经济结构增长方式的有效法宝。

猜你喜欢
制度安排收入分配路径选择
如何完善我国政策性金融监督体系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从初始到矫正:制度安排中正义问题的复杂性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问题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