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困生语文认知内驱力

2014-04-10 07:34金肖肖
考试周刊 2014年13期
关键词:动笔内驱力学困生

金肖肖

因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机会,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师范大学组织的网上培训课程——心理学教你优化教学,对课中提到的“认知内驱力”颇有想法。心理学认为:认知内驱力就是想了解与理解要掌握的知识,要阐明与解决问题的欲望。虽然教学年份不是很长,但是我发现大部分学困生并不是智力差,而是对学习或知识本身没有兴趣,缺乏认知内驱力的推动作用致使成绩落后。这次的培训让我豁然开朗,在接下来的语文教学中,我采用激发情感、优化环境等方法,提高了学困生的认知内驱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激发情感,培养爱学心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困生在校内往往受到的歧视多于器重,指责多于赞扬,惩罚多于奖励。有的因为学习困难、家庭条件、身体疾病等,产生消极情绪,缺乏学习信心。马克思曾说:“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感觉;珠宝商人所看到的只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和特征。”这就是说,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良好的心境使人心情愉快,勇于克服困难;反之,情绪沮丧、消沉,觉得一切都枯燥无味。教师要培养学困生的认知内驱力,必须成为心理治疗工作者,成为学困生的朋友与知己,把学生的消极心理转化学习的动力。我班有位学生语文成绩很差,学习态度很不端正。在了解这位学生情况的过程中,我发现他的父母因欠债出逃在外,由年迈的奶奶看管,生活不得温饱,心中根本无“读书”二字。了解情况后,我先找他谈心,给予关心,使他安心。以后当他又不稳定时,找他谈心,继续安慰、鼓励他,这样慢慢地激起学生的情。他认为只有学好老师教的这门课,才是对老师的真正报答。现在他学习的劲头十足,越学越有激情。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分为增力与减力。增力功能指的是积极情感,如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能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提高学习效率。减力功能是指消极的、悲观的情感,它促使人消极地行动,降低学习效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教学中,语文老师要用一切手段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引起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动机,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把学困生语文学习中的压力、负担转化为愉快感和需求感,必须遵循一个原则:绝不能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心,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这学期我班新进一位智能较弱的学生,课文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字不认识,上课发言语句支离破碎,常常引起学生哄堂大笑。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我在班上教育全体学生,要尊重每个同学,另一方面,课后经常找他谈话,帮助他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同时借一些书给他,并同他讨论书中的故事、人物,渐渐,他对我有了好感。一次在学校的语文公开课上他大胆举手,我让他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当他答对时,我鼓励表扬他,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后,这位同学在作业本子的扉页上写上“勇气”、“奋进”四个字。由于老师抓住了他的闪光点,使他对语文学习有了信心,学习积极、主动,从长远观点看,他在非智力的心理上的收获,远比分数的提高更重要。

(三)挖掘语文课文的内在感情,叩击学生心扉。学困生虽然成绩差,但不是无情的。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始终让学生受到“情”的熏陶,“美”的感染,久而久之,情感这个非智力因素,能促进学生求知识、学技能,培养学生酷爱语文的心理因素。

二、优化环境,创造勤学气氛

心理学认为:学习环境的不利,会导致知觉辨别技能不良,致使学生语言符号系统贫乏,造成智力发展落后。2014年,我任课班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大好,学困生挤在一堂,开头我确实存在“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失望情绪。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摸索一条教育学困生的路子,路安在?何处是归程?我认为创造适宜语文学习的环境十分重要。有了这个语文学习的“小气候”,外因转化为内因,定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学习的自然环境;二是语文学习的人际环境。

(一)自然环境。这个环境容易创造,主要是做好下列工作:办班级黑板报,出作文专刊,学生成绩发展折线图上墙,朗读、背诵情况公布等,在班级中形成语文学习气氛。心理学告诉我们:这些上墙、上黑板的“刺激物”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对教师来说,充分利用“刺激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对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无疑是有益的。

(二)人际环境。创造人际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花心血。一旦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人际环境,学生就能目标一致,步调整齐,互相促进,形成凝聚力。这方面,我主要从人人动口、人人动笔入手。

1.创造人人动口的环境

班内举手发言的人寥寥无几,教师发问大家张口结舌,课堂内冷冷清清、死气沉沉。为了改变现状,我先在如何让学生质疑上动脑筋。教师引疑,可让学困生质疑,只有“心思”才有“口发”。

古人云:“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如何抓住关键引疑,启发学生质疑,下列方法效果不错:(1)辨识是“什么”。课文中,从字词句篇到逻辑修辞,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要正确地理解,必须进行正误辨认,弄清“是什么”。如艾青的《北方》中“北方是悲哀的”,北方的悲哀是什么?(2)在阅读课文中经常启发学生探究“为什么”。《陈情表》中作者反复申诉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讲?对学困生来说,“为什么”探究不能求之过深,应该切合实际。通过长期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习惯,读书时处处留心,多问“为什么”。(3)引导学困生学会比较。几篇文章放在同一单元,必定有类似之处。但单元内几篇文章不可能一模一样,各有特点。如《隆中对》《出师表》的比较阅读,两篇文章中诸葛亮各是什么形象,等等。老师的引疑是“诱饵”,引出了学困生的质疑,天长日久,他们学会了思考。有时,一课上完后,学生能提出几十个问题。他们从学习语文的各个角度提出问题,人人皆动口。

2.创造人人动笔的环境

这方面我看重培养学生勤动笔、爱写作的习惯。语文学困生最怕的是作文,平时根本无人自觉练笔。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下列措施:(1)培养学生动笔习惯。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写心得型读书笔记。学一篇文章写一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哪怕写上一两句也好。(2)提供模仿,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每一单元结束,在本单元中选择一篇文章,让学生写模仿作文,还在报刊上选择一些作品,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学着写。(3)采用一题多写与一材多写的方法,加强写作训练。这种方法可以配合课文教学。如培根《谈读书》课文体裁是议论文,我要求学生用同一题目写一篇散文。通过以上努力,班内人人动口,人人动笔;经常动口经常动笔,学习环境得到优化,形成勤学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向上的情感,优化强化的环境,能诱发或激起有目标指向的一定的能量或冲动,这就是人的内驱力。因为教师激发情感、创造环境的目标是指向语文学习的,那么学生体内产生的能量与冲动必然就是一种语文学习的认知内驱力。只有以上两方面工作都持之以恒,学生(包括学困生)的认知内驱力才会从萌芽发展转化为人格特性。此时,学生具有高度自觉的求知欲望,学习效果立竿见影。endprint

猜你喜欢
动笔内驱力学困生
培养内驱力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