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学献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已有事实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关于数学猜想,波利亚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的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接下来就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应用谈点个人见解。
一、导入新课时,诱发猜想
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互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这样设计问题情境:师:“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来,我很快就能判断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谁来试一试?”学生口头说出一些数,教师来判断,学生计算验证。我每次都算的很准很快,学生此时情绪高涨,立刻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您快速判断的绝招是什么?”我抓住学生现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猜想秘密在哪儿?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
生1:看个位。
师:为什么?
生2: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都看个位。
师:那我们来试一下,看行不行?
我随手在黑板上写出11、21、42、32、23、93、14、54、76、28、18、36、69、19、56、25,让学生依次判断。学生发现上面这些数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却不能被3 整除。
这样,我有意安排了猜想,很自然地突破了只看个位的思维定势。
生3:用给的数除以3,看看是不是整数,有没有余数。
……
师:我都不欣赏这些做法,原因是它们的效率太低,让我们重温刚才同学们说过的能被3整除的数字,进一步探索规律吧!
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探求过程。
二、新知学习中,鼓励猜想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数学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容易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而得出结论。
例如: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可以先创设“用小棒摆三角形比赛”的情境,产生“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的困惑及“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的疑问,进而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材料:一张纸上画着的3、4、5、6、7、8、9厘米的线段,另外还有两根分别长3厘米、5厘米的小棒。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归纳并提出猜想:“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时就能围成三角形”。此时教师再进行引导质疑:实验例子中有9+5>3,为什么不能围成呢?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和讨论后提出修正的猜想:“任意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时就能围成三角形”,或者“两条较短的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别找(或画)三角形进行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而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因此,借助操作,获得表象,并借助表象进行适当归纳,促进学生合理的猜想。
三、新知巩固中,激发猜想
充分发挥学生潜在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疏通学生潜能涌动的渠道,以求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知识巩固阶段无疑是学生潜能发挥的最佳环节.此时有效利用猜想,让学生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利用一些活泼的情境题、开放题引导学生猜想。其中有这样一道题:你能根据露在外面的一个角,猜出这个三角形是哪种三角形吗?为什么?老师利用实物图形演示。
(1)师露一个直角。①生猜;②师出示三角形让学生看结果;③生说理由。
(2)师露一个钝角。①生猜;②师出示三角形让学生看结果;③生说理由。
(3)师露一个锐角(刚才师试过的)问:“这是什么三角形?”①生猜(锐角三角形);②师出示三角形让学生看结果(此时会发现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4)师再露一个锐角。①生再猜出不同三角形;②师出示结果是或不是。这究竟是为什么?学生开始讨论(此时学生讨论激烈)。师提示:有可能……有可能……有可能……讨论后汇报:因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里面都有锐角,因此只露一个锐角时,不能确定是哪一种三角形。师强调:只有看到三个角都是锐角时,才能判断此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学生微笑点头表示明白其中奥妙。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猜想意识,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和对问题的探讨之中。
四、总结延伸时,拓展猜想
一般认为,对新知识的探索结束了,猜想也告一段落了,课堂小结以后就没有猜想存在了吗?应该有,那将是猜想的延伸.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之后,设计一节活动课:准备几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纸筒,可以横着卷,竖着卷,也可以对折、剪开再连接后卷,通过计算,记录下每个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半径、底面周长、高、侧面积以及体积的数据,通过分析,结合公式,谈发现,谈结论,大胆猜想,进而渗透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视野。
可见,让学生能自主探索获得知识,能在数学中享受快乐.我们应该将“猜想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教师教猜想,学生学猜想,学生由“猜想——验证”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能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有成就感的情感体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