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过程,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2014-04-10 01:37张娟
考试周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设疑助学

张娟

摘 要: 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同时课堂教学应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科、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 设疑 启思 释疑 助学 中学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有利于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目前班额大、课时紧的情况下,如何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抓住设疑和释疑这两个环节,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助学的目的。

笔者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一、划分组别

每一轮新的教学开始,第一节课除了介绍一些简单的生物学前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笔者还增加了一个内容,就是划分组别。一般2-3人一组为宜,不宜过多,以免造成个别学生活动中无事可做、浑水摸鱼的现象。具体组别根据班级大小而定,每小组设定一名负责人,负责学习内容的分工。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被激活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思维总是从“疑”开始的。设计出好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智力因素。“疑”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师从客观的角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可开发学生智力的问题。那么,如何使问题的设计跌宕起伏,充满意境呢?

(一)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入课堂。

生物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非常贴近生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地把知识与相关联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则自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1】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教师讲述:我们知道,水果储存太久后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一定的反应,在此基础上,顺势可将学生引导到本节的教学内容上。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2】在《遗传规律》的教学中,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萧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道:“你是如此的智慧,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们缔结良缘,生下的孩子既拥有你的智慧,同时又拥有我的美貌,岂不是绝配!”萧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拥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呜呼哀哉!”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学生开始争论不休。我利用学生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进入了《遗传规律》新知识的探索。

(二)“阶梯式”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要上好一节课,单靠一两个设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疑难问题分解成容易理解的、饶有趣味的一个个小问题,或者是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的问题串,层层深入,循循善诱,环环相扣,使枯燥的课堂成为趣味的天堂。另外,教师还应注意问题创设的角度,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寻找与本节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既能温故知新,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案例3】在复习《渗透吸水原理》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成熟的植物细胞哪些地方具有类似渗透装置的特点?(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若把洋葱表皮细胞先用盐酸处理,再做实验,则能否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3)在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若用KNO■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则镜检时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现象,但过一段时间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这是为什么?(4)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置于与细胞液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能发生渗透现象。人体细胞没有液泡,所以人体细胞不会发生渗透作用,这句话对吗?由于这些问题逐步深入,体现出与学生认识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这种“阶梯式”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意义。

(三)巧设充满悬念的问题情境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火花的終止,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往往尚处于亢奋状态,脑子中存在很多疑问。而生物学习的灵魂就需要学生的质疑。因为“学贵存疑”,有疑才是对知识百学不厌的精神支柱。如果教师能创设出新颖别致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也能使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得到延伸,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整合。主干知识讲授结束后,如何设置疑问呢?

【例1】细胞代谢的内容学习完之后,让学生讨论环境因素与细胞代谢之间的关系时,可联系农业生产,提出疑问:过度低温会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冻害”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例2】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习之后,联系医学实践,设疑:医生在做手术时,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常采取什么方法,用到哪些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使得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原因。那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解决这些问题呢?

三、课前释疑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和空间,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大纲要求有的放矢地设疑后,将问题责任到组、到人,由小组长负责分工,对其中搞不清的问题,有的问老师,有的与同学讨论,有的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并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答案,最后小组成员讨论、整理、汇总。并在下一节课课前由小组选出的代表用3~5分钟时与全班同学共享劳动成果,教师适当点评。当然,在此过程中,可能还会引发新的思考,甚至有些学生也会提出疑问而成为新的设疑亮点。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使学习热情高涨。

课前3~5分钟释疑是主要考虑到高中生物课堂时间紧、容量大的特点而设定的,这样既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制作卡片,展示成果

释疑环节结束后,还要注重落实,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得以保留并沿用。所以,笔者要求每个班级准备一两本精美的活页本,由小组成员将章节、问题、答案整理在活页本上,并注明日期、小组成员及分工情况后,悬挂于教室显眼处,便于同学们查阅。

五、知识拓展

这一项要针对学生的程度量力而行,对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根据相关知识设置练习或由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寻找一些相关练习,并由小组成员将这些练习整理在活页本上,以供日后参考。具体问题针对以上疑问举例如下。

【例1】在零上低温时,虽无结冰现象,但能引起喜温植物的生理障碍,使植物受伤甚至死亡,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害。下列图表为相关研究所得结果。请运用所学知识就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表 零上低温对黄瓜幼苗线粒体呼吸的影响

(1)冷害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属于?摇 ?摇。

(2)细胞质流动的快慢与ATP提供能量的多少密切相关。试验证明,受冷害的黄瓜幼苗细胞的細胞质流动缓慢或完全停止。结合上表数据可说明,冷害过程中,植物的呼吸强度?摇 ?摇,但是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多用于?摇 ?摇,从而使正常生命活动的供能受阻。

(3)由图一说明,寒潮过后植株受害的症状往往是叶尖、叶片甚至枝条干枯,其原因是受冷害的植物其细胞?摇 ?摇能力低,但正常蒸腾失水,造成水平衡失调。

(4)图二表明,冷害通过影响?摇 ?摇,而使植物的光合速率下降,其直接影响的是光合作用的?摇 ?摇阶段。

(5)图三表明,冷害过程中蛋白质大量水解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可见此时细胞内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较常温时?摇 ?摇。

(6)综上所述,从物质变化角度分析,?摇 ?摇和?摇 ?摇等是植物受冷害时主要的生理变化。

【例2】杜冷丁具有止痛作用。受伤后使用杜冷丁,如果刺激相应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并对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的两进行检测,发现其含量增加且变化情况与受伤前相同。推测该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最可能是(?摇 ?摇)

A.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B.抑制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C.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结合

综上所述,如此日积月累,到学期结束时,每个班级都会收集到大量资料,同学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翻阅这些小卡片,从中查漏补缺,那么他们定会在高中生物课程学习中游刃有余,最终达到助学的目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般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学过程是求知的心智活动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疑、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设疑以启发学生生疑,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大胆提问,提倡先思后问,尽力帮助学生自己释疑,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远比被动接受实用,合作比独行更实用。教学中既要注重师生的合作,又要注重生生合作。教学相长,和学生共同研究问题,防止了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模仿和继承,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创新和发展。学生之间的协作,保证了集体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设疑助学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技巧
浅析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大连2015年投11亿元扶困助学
关爱·帮扶·助学
济困助学托起朝阳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