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楼
摘 要: 通识课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合格公民素养的重要基础性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通识课目标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学生视角入手,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目前通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对教学实践的思考与总结,提出提高通识课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通识课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保障
一、引言
如果说专业课程是对大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锤炼的话,那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则重在公民素养、认知素养、人文素养的养成和提高,力图把学生培养成崇尚科学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为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典型如哈佛大学,1978年通过改革,推出课程体系,强调通识课程,提出了关于道德观、价值观和对心灵、理性的培养要求,提供了关于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广泛知识,期望克服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以帮助学生以跨学科、文理综合的广阔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自改革后,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大部分课程都人满为患,最高者达到上千人,学生超修的比例达到50%~60%,在哈佛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对而言,国内高校通识课教育在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尤其在公民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除了课程设置等原因导致学生对此兴趣不高外,课堂教学效果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事实上,课堂教学质量包括价值观传递、知识内涵、授课方式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也是增强通识课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没有良好的课堂教学,将不可能实现通识课的原本目的,正如甘阳所说,通识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1]。王义遒也认为,通识课程的特点不仅反映在通识课程的组织设置和结构体系方面,还体现在课程的教学要求上,在教学重点和方法上都要有别于一般的专业课程[2]。换句话说,通识课堂教学是通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陈小红、许大雁通过对某大学的问卷调查,从教师角度深入讨论通识课的课堂教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3]。这是教学供给角度的分析,而学生则是教学需求一方,他们的认识、需求也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拟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调查,对通识课的课堂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通识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二、通识课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学生视角的通识课需求。
本部分以笔者主讲的《金融市场学》为例,通过对连续三个年级的共450多学生的问卷调查,求从学生视角,探讨通识课教学现状与问题。
1.选修通识课的目的
对通识课的认识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通识课,有一半的学生认为通识课就是除专业课外的增加知识的课程,而对于设置通识课的真正目的,认识并不明确。至于选修本门课程的原因倒是比较明确,大部分学生在选修课程上具有比较明确的目标。73%以上的学生出于对金融知识的兴趣而选修该课程,学习中希望的目标是能够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金融地位逐渐上升的情况下,更多地了解金融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以获得必要的学分,顺利毕业为目标的学生占21%左右;其他学生选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包括需要报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出国申请相关专业会更方便等;也有部分学生选修课程是从众随大流,宿舍的同学选了,自己也跟着选,或者听上届的学生讲,该门课程学分获得容易,等等。很多学生谈到,对通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课堂出勤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方面。很多不是出于兴趣而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在出勤方面表现不好,更多的学生根本不会对通识课程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结束后也不会复习。
表1 选修通识课的目的
2.通识课的课堂教学
目前大部分通识课课堂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辅以提问讨论。这基本符合学生的要求,调查中,67%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将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3%的学生希望以老师讲授为主,另外有3%的学生希望将通识选修课上成讨论课。对于老师的授课计划安排,76%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将知识按照专题讲座形式来授课,只有8%的学生希望按照教材安排计划进度。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多种学习方式都受青睐,其中,研究型学习方式最受欢迎,占23%的比例,学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初步学会资料查找、文献梳理及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可见图1。
图1 学习方式的选择
3.考核方式
虽然目前考核方式仍然以平时成绩加期末考核,通过一定的权重比例给出该门课程成绩的方式为主。但在实践中,由于通识选修课学生人数较多,以《金融市场学》课程为例,一般选修人数为150~200人,因此,平时的作业练习一个学期可以做两次,但是真正任课教师可以认真改一改的,也不过一次,其他成绩评定以有限的点名为主;期末考试或采用试卷形式,或采用课程论文形式,总体上存在无法实现比较公平评分的状况。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为了实现较公平的评分结果,对于考核方式,有两种主要建议:第一,增加平时考核权重,两周一次小考核,期末一次大考核(43%);第二,最后一次采用严格的闭卷形式考试(40%)。
4.师生交流
师生的经常性交流是学习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在大学扩招改革之前,小班化教学很容易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教学区和教师住所普遍较近,便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大學扩招之后,为了容纳大量的学生,大多数学校在郊区建立分校区,老师乘坐班车上下班,在教学尤其通识课教学通常是一两百人同时上课的情况下,一学期课程下来,老师很难认识几个学生,下课之后,老师急于赶班车,很难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造成师生之间关系冷漠,影响教学效果。调查显示,98%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在关注方式中,希望老师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进程的占38%,课堂能经常就相关问题和大家讨论的占22%,课后能经常辅导的占16%。在互动方式上,27%的学生希望将大家组成不同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19%的学生希望利用网络进行互动学习。
5.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好坏对学习意愿、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会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相互激励、相互影响。寝室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中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我们调查了选修课学生的寝室学习环境对选修课出勤率、作业完成率的影响,77%的学生认为寝室的学习环境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有很大影响,而认为寝室学习环境良好,比较适合学习的占20%,可以共同上课、共同学习,有激励作用;认为寝室学习环境一般,对于自己的学习有影响的占59%;认为寝室学习环境比较差,以至于对自己的选修课出勤率、学习积极性有不良影响的占21%。
(二)结果分析。
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通识课教学有不同的认识和自己的需求,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值得关注。
1.对通识课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不了解何为通识教育,观念上的认识往往决定了学习结果。只有明确通识课的目的,学生才能尽量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识教育才能取得好的结果。由于对通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在课堂出勤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方面的表现明显不同于专业课程。因此,提高学生对通识课的认识,是学好通识课的重要前提,比如,可以在新生入学辅导中,或者在一年级开设大学学习生活注意事项等研讨班中,增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进而再选课。调查中,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学校本身对通识课教育就不重视,部分课程设置不符合学生的需要等,这也提醒我们在通识课教学中,学校首先要重视起来,否则很难要求学生对通识课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2.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认同启发式教学。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方法,导致学生比较“清闲”,听不听课没有太大负担,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为学生不认真学习寻找到合理的理由,于是逃课现象日益严重,课堂上打游戏、看小说、发信息等现象比较多见。在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后,在启发式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习,类似于导游,引导学生对某种现象进行思考、探讨,而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于教师的课前讨论题目需要提前准备,对于课上教师和学生讨论的内容要认真听,深入思考,由此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虽然由于学习压力,有些学生会不适应,但这种现象恰恰说明,当前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在没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学生没有动力主动学习。当然,课堂教学改革后,教师的工作量会极大程度地增加,在目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压力比较繁重的情况下,需要进行配套的教学保障体系的改革,鼓励教师愿意投入更多精力于教学改革中。
三、提高通识课教学质量的建议
教学质量是通识课教学的生命线,而要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必须在思想认识上端正对通识课的认识。同时,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通识课的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探索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机制,完善通识课的教学保障水平,为高等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一)提高思想认识。
较多的研究都从学校和教师角度强调提高对通识课重要性的认识,而忽视对学生认识的提升。事实上,教和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必须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配合,二者的“和谐”才能够实现通识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学生对通识课的思想认识是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需要让学生理解通识课对拓宽思维方式、培養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仅仅具有专业知识,而缺乏健全人格的学生,将不会被社会接受,对于学生来说,也不具有创新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需要将通识课与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强、素质高、基础厚、专业面宽等要求联系起来,而不仅是为了完成规定的学分要求,使他们能对不同学科、文化和思维模式保持了解和尊重,同时增进对社会和自然的了解,使其能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做出明智的选择,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建构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目标。这种教学方式本无可厚非。但是,它有比较明显的局限性,即忽视教学对象——“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锻炼不足。而高校通识课程虽然承担着传授知识、建构体系的任务,但是它的终极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丰富教学手段,大力推行“实践教学”、“讨论教学”、“愉快教学”等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将通识课课堂转变为知识探究、批判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以及笔者教学经验,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对于学生兴趣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更喜欢在课堂中增加讨论、问答等形式。我们一般在课程的最后一次课中安排由各学习小组牵头的讨论课,每次都能激发大家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都觉得这既是对自己本学期学习的金融知识的总结,又是对自己胆量、口才和交际能力的锻炼。
(三)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实际而适时调整的完整知识体系。教学实际包括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学条件的优劣、教材质量的高低等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识课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注意影响教学的因素的客体特点,尽量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注重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等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处于学科的前沿。同时,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兴起,通识课作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视野开拓的重要环节,更需要通识课教师具备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宽教育视野的能力。以笔者所教的《金融市场学》为例,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各异,因此,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现代经济金融社会的理解,在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强调对现实社会的理解与财经知识的实践。基于此,在每次课程开始前20分钟,我们都会通过幻灯片形式对过去一周的国内外财经事件进行介绍,并进行适当点评,在课程结束后的感想中,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这个形式对自己课程学习帮助极大,既帮助理解了理论知识,又加深了对现实经济社会的理解。
(四)注重技能培养,提高实践能力。
大学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人才,大部分课程都可以采用适当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等。通识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开阔眼界,感受不同学科的魅力,如果它同时能够紧密联系实际,既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或引导,又能够在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锻炼,那么通识课的教学将更有意义。我们在《金融市场学》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期开始,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5~8人为一组,确定1人为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与研究工作,要求每组从学期开始,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金融领域的某一金融現象,并在其后将其提炼为一个调研课题,自行分工协作,在学期末上交调研报告,并由组长做成PPT,抽时间在班级进行简单汇报,由学生讨论、评述。虽然做报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搭便车”等现象,但是总体效果不错,比较受学生肯定。从作业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小组的调研报告真正深入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查阅了大量资料,部分学生展现出了比较出色的研究能力。很多学生在最后的课程学习感想中认为,通过这种锻炼,他们学会了资料的收集、整理,把握了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有很大收获。
(五)提高教学保障水平。
国内高等院校经过多年的扩招,大部分学校师生比比例过高。而通识课通常情况下都是大课,学生很多,如笔者的《金融市场学》课程一般都在150人左右。如此大的班级,课堂教学要想达到较好效果,就需要大量的课后工作,大多数任课老师教学科研任务都较重,因此教学保障水平的提高是通识课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首先,在多元化评价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方面多投入精力。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以科研为主,很多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教学的老师,在职称评定、收入奖励等方面远远不如进行科研的老师,导致高校老师不愿在教学方面多下工夫。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在教学方面投入精力,如可以考虑设立校级教学名师的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质量奖、十佳授课标兵,表彰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既在名誉方面给予鼓励,又和教师的实际利益挂钩,以激励教师教学热情;其次,确立任课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教学管理部门需要树立服务思想,不要对教学事务过多干预;再次,完善助教制度,设立研究生助教辅助通识课教学,由于大课学生人数众多,大量的教学辅助工作需要配备助教辅助,如哈佛大学曼昆教授的《经济学》课程,就有30个左右的研究生为课程充当助教,既分担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又锻炼了研究生,为他们的学习和未来工作提供了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4):3-12.
[2]王义遒.推进通识教育,催生一种新的教师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91-197.
[3]陈小红,许大雁.通识课教学质量的反思——基于对教师的调查[DB/OL].[2012-5-5].http://www.doc88.com/p-117810441303.html
[4]陈小红.汕头大学学生通识教育的调查及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70-73.
[5]焦朝霞.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60-61.
[6]张金学,张宝歌.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2-34.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南京财经大学教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JGY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