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明
摘 要: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解放思想,多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腾出“自主探索”的时空,引导学生自主地想、自主地说、自主地做,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构建“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实践应用—反思体验”的教学模式,符合“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自主探索 自主发展 教学模式
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自主探索正是一种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理念,我在教学中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和“引导自主探索,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了“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实践应用—反思体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获得发展。
一、设疑激情,注入发展动力
教学初始,使学生“有疑”,乃是激起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究,推进学习过程即时进入有效情境的重要步骤。而“有疑”门道之一,即需教师的精心设计。
“疑”是探究的起点,有疑才能产生“认知冲突”。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出示课题后,我就刻意设疑:“看到课题,同学们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学生在静默片刻之后“问题四出”。其中有一个学生说:“看到课题,我想到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又想到了商不变性质,我猜想分数中也可能有类似的性质。”我惊喜万分,立即顺水推舟:“你说的‘可能有类似的性质,那么你能先讲讲商不变性质吗?”学生欣然圆满作答。这里,不难看出,是学生自己联系已知并进行了大胆推断,这其实等于是学生自己找到并初步明确了学习的主要目标,初步搭建了一个自主发展平台——尝试完成了温旧知新的意义建构。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之后,探究新知的时机遂然而生。这样设疑激情能唤起学生上课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思维处于活躍状态,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二、引导探索,开发发展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主动融入自主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之中,通过观察、操作、思忖、交流等方法探索新知,并从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首先分给每个学生三张一样大的长方形纸条(每张纸条上的阴影和空白部分各占一半),让学生随意将纸条折分成不同的若干等份再用分数表示出各张纸条的阴影部分。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有所发现。结果是鼓舞人心的——学生通过一阵沙沙的“手工活动”,得出了多样化的答案:“三个分数虽然不同,但它们实际上是相等的”;“我从左往右看,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在扩大,从右往左看,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在缩小”;“我发现分子和分母扩大和缩小的倍数都相同”;“我从左往右看,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上一个数,分数大小不变。”……我故作惊讶,随机取来一学生的“作品”当场展示,果不其然,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奥秘”探索已是“唾手可得”了。他们一个个“其喜洋洋者矣”因为是他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感悟了抽象概念中所蕴含的奥秘。这就是自主探究的魅力所在。这样,问题让学生去揭示,知识让学生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使学生学会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演绎推理等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见,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前台,给予他们自主权利和探索时空,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学习。
三、重视应用,拓宽发展渠道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数学知识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掌握学习,并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懂得运用有效方法探索新的问题,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
实践应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场的信息反馈,不但可以让学生巩固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还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差异,为后续学习提供策略依据。因此,我根据学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层次的课堂练习,让学生“皆大欢喜”,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规律应用阶段,我力求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新颖、多样、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的练习题。基本练习,旨在巩固知识,认识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重要性,知道性质的用途;综合练习,旨在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拓展练习,旨在拓宽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选择练习,旨在尊重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但这还不够,高品位的训练应有创新的成分。我于是特意设计了一个紧贴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训练题:应用今天所学的新知编拟奇趣的童(神)话故事。结果,学生各自凭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之“双翼”,编造了一个个“精妙的奇闻”。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四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甲猴子一块。乙猴子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于是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了乙猴子两块。丙猴子更贪,硬说要三块……”此时学生已进入了数学的乐园,遨游在创新的自由天地。
四、总结反思,体验发展愉悦
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具体数学问题时,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体验,就会产生再体验的情感、愿望。如果他能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继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这种内在需求就会持续加强,“会探索”和“爱探索”双翼齐飞,教学已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反思、总结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序的过程性反刍,重点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学习策略上,从而增进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学生通过自主反思,总结交流,认识自我,借鉴他人,相互把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财富。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本节课你运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体验成长与发展的喜悦,促进其更积极主动地发展。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解放思想,多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腾出“自主探索”的时空,引导学生自主地想、自主地说、自主地做,才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