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应辉
摘 要: 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本文针对孤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缺乏感恩等问题,分析并提出了对孤儿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 孤儿 感恩教育 教育方法
一、孤儿教育现状
孤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的质量不仅关系孤儿的命运,还关系我们国家的健康发展。对于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孤儿,学校不仅培养他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也就是说孤儿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健康的社会人,成为具有较高心理素质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只有这样的个体才能应对挑战,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孤儿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的老师,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塑造健康的思想品格,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短短一年多的孤儿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常常会听到、看到一些令人深思的声音和现象。随着国家对弱势群体关注度的加大,学生在吃、穿、住、用等方面的待遇越来越好,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孩子们,按理说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心怀感恩,励志成才。可现实却是,一些孩子觉得国家供养自己上学是应尽的义务,受之心安理得,甚至在得到爱心人士的捐助时,会因为不合自己的心意而抱怨;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随手倒掉不喜欢的饭菜,扔掉吃了一半的水果,不珍惜学习用品,随意浪费纸张,随意破坏公物;在课堂上,当别的同学回答出错时,总会听到一些嘲笑的声音;当一个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犯错时,总会听到各种谴责和奚落的声音。每每听到、看到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和现象时,我都会思考: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冷漠、自私,如此不懂珍惜、不知感激?具有如此心态的孩子,能够努力学习,踏实做人吗?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获得幸福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意识到:孩子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性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也就是说缺乏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而这种感恩正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是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教育想要让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的社会人,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需要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对其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最终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孤儿教育工作者如何对这些经受过人生不幸考验的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呢?
二、孤儿教育方法
1.引导学生正视不幸,感恩不幸,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我们学校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孩子,有的刚出生就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被遗弃;有的父母中的一方因病或事故而离开人世,另一方由于承受不了打击而离家出走或者抛弃孩子;有的由于父母服刑,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不能抚养……总之,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幸的经历,要让他们心中充满爱,学会感恩,必须引导他们正视不幸,提高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最终感恩不幸。因此我经常召开“欣赏生命”、“感谢父母”、“我爱我‘家”、“我们都幸福”等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的结果,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尊严及意义的理解和体会。给他们介绍一些在困境中不放弃,并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人士的文章;推荐一些诸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等励志名言。经常利用班会、晨会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改变命运”的教育,教会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不幸。让他们意识到不幸的身世是上帝对他们的考验,是人生的可贵财富。它让我们有幸相聚在这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大家庭里。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我们应该心怀感激。
2.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让我们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它并非与生俱来、生而知之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感恩心态、品质和责任。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教学资源,从各个角度,多层面地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例如教学《为了五美元的礼物》一课,我设计了“小鲁本为什么要在母亲节那天送给母亲一件礼物”的问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各自的感受。学生经过反复阅读,找出这样一段文字“母亲的家务事似乎永远也做不完。日复一日,她总是在那破旧的缝纫机上缝缝补补……全家人健康、幸福,就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企盼了”。他们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鲁本对母亲的辛劳的理解和感激,懂得“感恩”是一种回报,是一种享受别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恩惠时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再如在教学《花边饺子里的爱》一文时,我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母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和不计回报的付出。在学习《文天祥》、《詹天佑》等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热爱祖国、精忠报国的情感……总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感恩素材,让学生感受感恩的内涵,引导学生好好赏析,进行情感熏陶,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
3.在活动中,诱发感恩行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值得纪念、有教育意义的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可以在特定日子,如教师节、中秋节、感恩节、圣诞节、元旦、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举行大型感恩活动:教唱感恩歌曲,组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出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和墙报。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特有的、力所能及的方式对老师、亲人或者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比如亲手做张贺卡,写一封感谢信,亲口说声“谢谢”等。我们学校经常有一些慈善人士举行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在接受爱心人士的资助时,要真诚地说声“谢谢”,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刻苦勤奋,以回报他们的爱心。在班级举行“爱心结队帮扶”活动,当班里某位同学遇到困难时,大家伸出援手帮他渡过难关;在某位同学生病需要照顾时,能主动帮助。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通过这些活动,可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这些“感恩活动”让孩子们拥有了深刻的体验,心中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释放出了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感恩不但是美德,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因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付出,才觉得自己有责任回报社会,才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因此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为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的社会人,我们一定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让我们担负起这副重担,不断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