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对多校区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作用

2014-04-10 22:27郭翠华
山东工会论坛 2014年4期
关键词:校报校区办学

郭翠华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校报对多校区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作用

郭翠华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多校区办学成为当今高校普遍的运作模式。高校校报稿件主要来源于学校重大事件和师生身边的教学与生活,在师生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公信力,在学术文化传播、服务育人、历史传承等方面发挥着很大作用。因此,校报对于应对校区分散带来的学术文化建设新挑战,促进多校区高校学术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充分重视高校校报的凝聚、感染、引导等作用,不断推动多校区办学高校学术文化的融合与统一。

高校校报;多校区高校;学术文化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相继合并重组或建立新校区,多校区办学越来越普遍。这拓展了高校发展空间,整合了有效资源。但校区分散也为不同校区学术文化的融合、优良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带来了新挑战。校报是覆盖校园最广的宣传媒体之一,具有权威性高、指导性强等独特的优势,且通过校园网络发布电子版,突破时空限制,在当今媒体多元化时代仍受到师生的普遍关注。因此,充分发挥校报在多校区高校学术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校区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新挑战

所谓多校区办学是指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高校,在相互毗邻或处在异地的两个以上校区同时办学的模式。学术文化是一所大学在探求知识、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在物质设施、规章制度和行为方式中的外在表现,包含学术观念、学术精神、学术道德、学术环境等诸多要素[1]。多校区高校地理位置分散,其学生规模大,而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有限。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有些高校还可能由于办学体制不完善带来诸多新矛盾,影响各校区教育资源互补与共享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多校区高校学术文化的融合。

(一)不利于学生对教师优秀学术品质的传承

目前,许多多校区高校都开辟了新的校区,大多位于郊区,由于周边社区配套设施不全、生活不方便等多种原因,大多教师居住在老校区附近,新校区的教师相对较少,很多教师来去匆忙,上完课就离开课堂赶班车,基本不在新校区逗留,学生在课余时间很少见到教师,与教师交流沟通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还有些合并高校各校区的学科是独立的,不同校区之间教师与学生往来交流的机会不多,往往是学生对于知名学者大师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这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弱化,学生难以深入感受教师的学术魅力和素养,更无从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二)影响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从各校区学生分布和流动情况看,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规划布局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流动模式。学生低年级时在分校区学习,高年级搬至校本部完成学业的方式;固定模式。某些学院固定分布在分校区中,学生在分校区学习直至毕业;本研分离模式。将研究生或本科生集中放在不同的校区完成学业[2]。无论何种模式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如在流动模式中,低年级学生难以得到高年级学生的言传身教和示范引领;在固定模式中,不同学科或者同一学科可能会分散在不同校区,不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和提高综合素质。本研分离模式使得本科生难以感受到研究生的学术精神和优秀品质,不利于学生间优秀学术文化的传递。

(三)学术文化的融合度低

学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不会随着高校合并或新建校区和行政管理的统一而自然传承与创新,而是随着各校区学术活动的交流而不断整合和积累沉淀,并逐步形成校区特色。有些多校区高校各分校区的教学和科研硬件设施水平不一,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高水平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良莠不齐,学术社团质量及活动举办情况差异较大,周围社区文化也是各异,致使各校区学术文化的融合度低。尤其是在没有任何人文背景和文化遗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建校区,更是文化底蕴浅薄匮乏,难以短时间内传承与创新老校区的学术文化。

二、校报对多校区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

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机关报,信息来源可靠,经过学校主要领导和编辑部门层层把关,通过消息、深度报道、通讯、言论、图片等多种体裁形式,向师生们展示学校学术政策、实践活动及成果等,使高校的优秀学术文化变得具体可见,从而有利于师生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不同校区学术文化的融合。同时,校报与校园网主页、中国高校平台、学校官方微博与微信等现代网络传媒相结合,打破了时空限制,有利于不同校区师生阅读与思考。

(一)优秀学术品质宣传感染人

高校学术文化的先进践行者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具备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摒弃[3]。任何一所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在学术或学业中优秀的典型人物,包括知识渊博、道德高尚、人格魅力独特的优秀教师,在学术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在校生或已毕业学生,他们都是优秀学术文化的践行者。高校校报宣传的优秀学术人就在广大师生身边,其先进事迹、学术历程、学术思想相对更贴近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实际,也更加生动形象、鲜活真实,易于引发师生的共鸣,并使其从心理上真正认同、接受和借鉴,逐渐内化为自身行动,最终使优秀学术文化的典型效应变为社会效应,推动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发展。

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山东农大报》每周出版一期,每期基本都设置农大人物、学子风采、学术评论等栏目,对学校优秀师生在教学、科研及服务生产等方面的想法、做法及经历体会等进行深度报道。

(二)重大学术成果展示激励人

高校师生的学习或科研动机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激发和发展起来的,周围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诱因。校报通过对行业内重大学术成果及校内最新学术成果的报道,使师生及时了解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和水平,不仅能增强他们从事学术活动的信心,还可以为以后的学术思路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同时,引导学生尽早制定合适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明确奋斗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山东农大报》及时报道师生获得的教学成果奖、主持或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进展、自主研发的植物新品种、以及研究成果的鉴定结果等。同时,积极宣传学校师生服务农业生产中取得的成果,比如我校自主培育的山农22、山农20等小麦新品种在示范种植基地的生长情况及产量,专家助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等,一方面使师生秉承山东农大“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增强师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高层次学术交流报道凝聚人

高层次学术交流包括层次较高的国内外学术报告、会议、专题论证与研讨会等活动。校报宣传报道学校举办的或师生参加的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及其效果,使师生充分认识团队合作在学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快速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及国内外最新进展,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确立或调整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及思路,从而为学术研究合作对象的确立、协同创新团队的建立及协同创新研究的开展打下基础。

《山东农大报》既报道本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合作的消息,也宣传知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讲座的活动内容,以及师生参加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情况,尤其是学校不同科研团队开展的重大学术活动情况,比如“山东农大助力‘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为了生命之泉永不干涸——记山东农业大学水资源经济研究团队”、“小麦玉米协同创新中心举办学术沙龙”等,使师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研究。

(四)师生学术体会互动引导人

“学而不思则罔”,高校师生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只做科研不总结,那么他们在学习、科研中永远不会取得很大的进展。校报通过刊发普通师生对教学、科研及学生课堂学习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或日常工作的体会,展示他们在学术活动中的经历、经验及心得体会,引发他人的感悟与思考,起到一定的引导、启发作用。

近年来,《山东农大报》设置了提高教育质量大家谈专栏,师生针对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等方面谈自己的经验做法、体会及见解等,供他人借鉴,学生也可在本栏目写自己最喜爱的老师,引发教师的思考。比如,师生们撰写了《开放实验室,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坚持不懈勇克难题》、《团队协作做科研》等文章,受到读者欢迎。山东农大报社工作人员还主动联系本校与国内外不同高校联合培养的学生,或公派出国留学的教师,请他们撰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使师生有所触动,比如《我在台湾做交换生》、《上海交大印象》、《我看中英课堂教学差异》等。

三、发挥校报对多校区高校学术文化建设作用的保障

多校区高校能否发挥校报在学术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取决于它是否适合办学实际,能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多校区办学高校在办报时应多方考虑,做好规划并在实践中落实,推动各校区学术文化有机结合。

(一)科学规划,设置合适的栏目

大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利益主体及价值主张多元的系统,多校区办学涉及若干系统的办学思想、人力资源、学科专业、校园文化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空间[4]。多校区办学高校需对各校区功能、发展方向、办学特色进行明确定位后,做好顶层设计,然后在校报中设置合适的专题或栏目,将各校区在学术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人、反响良好的事以及好的思路、做法,图文并茂地表达出来,促进各校区师生传承与创新优秀学术文化。

(二)规范管理,强化信息员的作用

多校区高校校区分散,加之办报人员的数量少,难以及时发现所有的优秀学术文化践行者及其事迹等。因此,多校区高校应重视对教师信息员的选拨与聘用,并配套制定实施相应的管理办法、激励机制、保障制度等,鼓励教师信息员及时将信息汇总给校报工作人员,或撰写有关稿件等。此外,多校区高校还应重视对大学生通讯社团的管理,选拔培养一批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大学生记者,定期培训,且在适当的情况下让他们参与校报文章的撰写、编排等。

(三)实事求是,丰富校报内容

高质量的多校区办学高校校报不仅要有丰富的信息,还要看其内容能否紧跟学校发展步伐,以及是否真实反映师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学术活动。同时,多校区办学高校要在不同校区建立相应的反馈渠道,根据师生的建议与意见不断对校报进行改进。此外,校报还要与新媒体结合起来,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吸引师生眼球,引发师生共鸣。

总之,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地方,文化氛围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学术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5]。学术文化一旦形成,就具备了相对稳定的特性,会渗透于师生的思想意识并长期支配着其认识和行动,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健康的人格品质,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术文化建设。我们应充分重视高校校报的凝聚、感染、引导等作用,不断推动多校区办学高校学术文化的融合与统一。

[1]王鹏.生态视域中的大学学术文化[J].教育与职业,2009,(36).

[2]吴业春,罗晨旻,丁果芬.多校区大学教学管理的困难与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许海峰,于向国,相征.大学生优秀典型作用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4]李齐放,沈红.高校合并的系统科学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1).

[5]董新胜.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2,(3).

(责任编辑:马银华)

G644;G239.2

A

2095—7416(2014)04—0116—03

2014-06-17

郭翠华(1981-),女,山东菏泽人,博士,山东农业大学宣传部报社编辑。

猜你喜欢
校报校区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