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哲学本土化过程中的赓续

2014-04-10 14:03汤晓宁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黄炎培实用主义杜威

汤晓宁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

先秦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哲学本土化过程中的赓续

汤晓宁

(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

“五·四”运动带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变革,国内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翻译出版了大量教育专著,很多中国教育家在学习西方教育思想的同时,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先秦儒家的很多教育哲学观点的认同,推进了教育哲学在中国的本土化。陶行知在借鉴杜威实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黄炎培在杜威职业教育“社会化”、“平民化”、“个性化”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

实用主义教育;大职业教育主义

“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也造成了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大变革。五四时期西方思潮的引入使得各种论争此起彼伏,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像春秋战国时期一样的百家争鸣局面,甚至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媲美。教育作为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政治,社会环境也要求有新的教育思想和体制。很多欧美教育学家来华进行讲学和演讲。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来华讲学长达两年之久,带来了实用主义,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五四事件”。1921年,美国教育家保罗·孟禄来中国调查世俗教育,促进中国教育的美国化进程。与此同时,大批留学生学成后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带回中国,中国还派出大批教育考察团出国访问。国内的学者、教育工作者大量翻译出版西方的教育专著,学校直接将西方的教科书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搬进中国的课堂,对西方的教学模式采取完全模仿的态度。随着这种单纯照搬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很多中国教育家在学习西方教育思想的同时,反思教育改革的效果,有意识地结合中国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自己的教育之路,促进了教育哲学在中国的本土化。他们在改进西方教育思想时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先秦儒家的很多教育哲学观点认同。教育家任钟印曾自豪地宣称,“中国古代的教育因其成熟、丰满、精深、博大和切用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熔化力、适应力,使之具有征服者的气概和自信。”本文将探讨先秦儒家思想对西方教育哲学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深远影响。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领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进步教育运动”,宣扬实用主义精神。1919年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来华讲学,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带到了中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包含三大核心原则:“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杜威推崇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根据于自然的秉赋”,反对以文字、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内容,主张以“儿童自己本能的能力”为教育素材,以个体适应生活而产生的主观经验为中心;同时,杜威强调“做”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在主动适应的过程中,直接获得经验,不用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间接经验,教师只需要引导即可。陶行知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专业,师承杜威,回国后积极推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思想,但在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他发现这种教育模式的不足,不能解决中国的教育落后情况。因此,陶行知在借鉴杜威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当时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将杜威的三大核心原则“颠倒”过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虽然只是词序的不同,但是形成了与杜威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在此过程中,陶行知受中国先秦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

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做”是一切,“做”是唯一,反对学生被动受教的学习方式,甚至不提倡任何形式的“教”,认为学生应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自己摸索经验。陶行知同样强调“做”的重要性,但是认为“教”、“做”、“学”三者都应受到重视。他提出在“做”的基础上,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些理念与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行”在各家的教育思想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在实践中提炼经验,与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做”相似。中国古代代表性的教学过程的公式就是“博学-慎思-笃行”,“笃行”是学习的真正落脚点。孔子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即使熟读《诗经》三百首,而不能出色完成政治任务,不能独立谈判筹措,也是枉然。荀子也明确指出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儒家同样重视“教”的作用,荀子曾提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他认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断地向老师学习,就可以增加知识,反之,放纵本性,必遭危害。同时,荀子也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从孔子开始就很重视“教学相长”的原则,也就认为“教”与“学”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墨子在先秦诸子中提出的独树一帜的“亲知”论,不但强调学习过程中“做”的重要性,而且与陶行知的“做中学”的思想如出一辙。墨家把“亲知”的过程分为“虑”、“接”、“明”三个步骤:“虑,求也。虑,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晚。知,接也。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知,明也。知,知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墨子认为如果想要对事物有所认识,就必须有求知的愿望与动机,只有在愿望与动机的推动下与接触外界事物才能获得一定的认识。这与陶行知提出的“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相近,同样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去“做”,认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种创作力……”

由此可见,中国教育家们对于西方的教育思想不是盲目地全盘接受,而是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大胆地提出自己中国化的教育哲学。陶行知倡导新教育,公然反对传统教育,但是同时又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并没有将传统教育“一棍子打死”,而是“反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知识,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陶行知真正将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与当时的国情想融合,开辟了具有鲜明人民性的中国自己的教育道路。

二、 西方职业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本土化

杜威来华讲学,将实用主义带到了中国,对中国当时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应该做到社会化、平民化、个性化。他在《明日之学校》中明确指出,“人们所从事的各种职业,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种种需要和目的,这些职业都在维持着构成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种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他主张教育不仅要培养年轻人适应各种各样的职业,而且要锻炼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才能跟上日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杜威提倡平民教育,“莫使少数人有教育,多数人无教育”,“实施平民教育的方法是使学校生活成为真正的社会生活。这样看来,人民求学的主旨,就是求生活的道理,是真正的目的。”对于职业教育的个性化,杜威指出一个人的职业如果能够满足自身兴趣爱好,他才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样他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意义。“找出一个人适宜做的事业并且获得实行的机会,这是幸福的关键,天下最可悲的事,莫过于一个人不能发现一生的真正事业,或未能发现他已随波逐流或为环境所迫陷入了不合志趣的职业。”

黄炎培多次到美国考察,也是杜威来华讲学的发起人之一,他认可杜威提出的职业教育“社会化”、“平民化”、“个性化”观点,在中国积极推行实用主义的职业教育方针,并且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但是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并不是西方实用主义的翻版,而是在正确把握中国当时的国情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而形成的,因此与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差异。

杜威重视教育与民主主义理想的关系,认为“广泛认识民主与教育的关系,可算是现今教育趋势中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一点。”,建立民主社会是其教育的最终归宿。与杜威不同,黄炎培所处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战乱频繁,失业者众多,国家贫困,因此他把“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且认为“赖有职业教育的努力,吾们民族解放、民权平等、民生幸福的国家,才能加速出现。”民族存亡、国家富强成为了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之一。这与先秦儒家对教育的政治功能的看法是一致的。孔子提出“为政”必先“教民”,荀子更明确地把教育同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块,则法度坏。”儒家重视对人民的教化,也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命运的决定作用。

杜威与黄炎培在职业教育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上。杜威从教育的宏观层面来衡量职业教育,他提倡一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职业教育,他曾指出:“儿童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综合的理解力,任何一种职业训练都不可能真正取得成功,因为只有当他认识到了不同类型的工作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才能真正选择出他所要从事的职业。”与此不同,为了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解决工业、商业人才不足与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之间的矛盾,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主要有工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商业职业教育,另外还有女子职业教育。孔子也主张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划分,并将其称为“六艺”。《周礼·春官》中就有记载“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内容包括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经验和技能,每一部分又有详细的分类,知能兼求,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炎培等教育家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对 20 世纪 20 年代的学制改革、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理论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得到了实业界、政界、军界的广泛关注和极高的评价。他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开办了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在职业教育全盛时期,各地有职业教育机构达到1695个。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广泛互动给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很大的启发,同时黄炎培也面临多重选择的困境,此时,他作出了职业教育的本土化选择。这种选择并不排斥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同时,中国先秦儒家教育哲学的肥沃土壤给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带来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三、对多元文化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交往日益密切,多元文化现象日趋明显。不同民族、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不同之处会不断发生碰撞、摩擦或融合。文化的多元性可以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和平共存;也可以是某一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兼容。多元文化是当今社会的特征,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多元文化要求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也要向多元化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发展高等教育,我们可以从20世纪初西方教育哲学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获得几点启示。

1.我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发展高等教育时要尊重多元文化的平等性。文化只有差异,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保证各种文化都有机会得到传承和发展。20世纪中国成功的教育家们在面对东方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时,都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平等地对待每一种文化,没有彻底否定其中一种,而是愿意接受其精华。我们尊重多元文化的平等性,可以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融入更广泛的价值观,也可以使更多的人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促进民主教育的发展。

2.多元文化教育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地累加在一起,而应该是让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进行良性的碰撞,激发各自的发展和创新。陶行知、黄炎培等教育家在对待东西方教育思想时,没有全盘照搬,并且认识到完全模仿会带来种种弊端,他们根据中国的国情,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与西方教育哲学相融合,探索出中国自己的教育道路。他们既做到了中国传统教育西化和西式教育本土化两方面内容。我们在多元文化下发展高等教育,应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在协调文化发展均衡性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互补性。

[1]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312

[2]吴岩.杜威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平民化影响[J].嘉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7.

[4]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7-138.

[5]田正平,周志毅.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284.

[6]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69.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42-43.

(责任编辑:孙建华)

Continuation of Educational Ideology in Pre-Qin Period During the Process of Western Education Philosophy Indigenization

TANG Xiao-ning

(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Jinan, Shandong 250103, China )

May Fourth movement has led great changes i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Many domestic scholars and educators translated a large number of educational monographs. During the study of western educational thoughts, many educators coincidentally approved of Confucia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 pre-Qin period, which promoted the indigenization of western education philosophy. Combining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ao Xingzhi has formed his own theory of life education based on Dewey's practical education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views of socialization, plebification and individuation in Dewey'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 Huang Yanpei formed his own educational thoughts system—“The Broad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gmatistic education; the broad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4-03-06

2012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2CWJJ09)

汤晓宁(1977-),男,山东济南人,外语与国际交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法。

G40-02

A

1671-4385(2014)03-0034-04

猜你喜欢
黄炎培实用主义杜威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现实与虚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让我们摇起橹来
“北欧经典”
——充满艺术的实用主义者Eva Solo
经典实用主义的要义
杜威传播思想在中国的早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