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有效性视阀探索项目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2014-04-10 04:28邓金娥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课程

邓金娥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5)

从课程有效性视阀探索项目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邓金娥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5)

在分析项目课程有效性内涵和维度结构的基础上,从课程有效性角度出发分析影响项目课程有效性的各种障碍因素,并从专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和课程六个层面探讨进一步提高项目课程有效性的出路。

项目课程 课程有效性 困境 出路

1 项目课程有效性的界定

1.1 项目课程有效性的内涵

课程的有效性已成为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1],课程的有效性蕴涵着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课程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课程有效观。学术界公认的课程价值取向有三种类型:社会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知识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个人本位主义的课程价值观。项目课程反映了新时代的课程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扬弃了单纯的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三种课程价值取向的缺陷。有效项目课程的价值取向在于教学目标维度和教学过程维度的统一[2]。项目课程以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项目作为课程目标。目标导向的有效观认为凡达到了预设目标的课程就是有效性的,达成度越高,有效性越高,反之就是无效的。从目标导向来看,项目课程的有效性是指项目课程这一课程模式与其他课程模式比较,项目课程通过开发、实施、推广等环节达到课程价值和预期功能目标期望结果的程度。

1.2 项目课程有效性的维度结构

课程的有效性是由多种课程要素有效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过程—结果研究范式来看,项目课程的有效性体现在项目课程实施效果、效益、效率三者的有机完美结合。从行为-过程研究范式来看,项目课程的有效性贯穿于课程环境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推广等环节。影响项目课程的有效性的关键性的课程要素包括:“有效环境”、“有效开发"、“有效实施"、“有效评价"、“有效推广”、“有效影响”。因此,从行为-过程研究范式来看项目课程有效性的维度结构包括为六个,即“环境有效”、“开发有效"、“实施有效、“评价有效”、“推广有效”、“影响有效”。

2 制约项目课程有效性的障碍因素

项目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之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优势,但现阶段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仍有进步空间,有一些因素制约了项目课程的有效性。项目课程开发一般分为五个层面:观念层、社会层、学校层、教学层、体验层,分别对应专家、行政、校长、教师和学生为主的不同对象。各个层面都存在着制约项目课程有效性进一步提升的障碍,成为项目课程有效性提升的困境。

2.1 观念层面的障碍

(1)课程理念宣而不透

课程专家对项目课程理念进行了大量宣传,项目课程理念也被职业院校所接受,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走向项目课程改革之路,但是课程专家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教师对核心理念理解透彻并将核心理念灵活运用于课程开发中。目前大部分教师对项目课程理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以致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理难以把握,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改变教学方法。

(2)课程专家对课程开发质量缺乏严格“把关”

课程开发质量应当由来自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专家来承担,并由课程专家对每一个环节的开发成果进行严格“把关”。但是这些课程专家身兼数职,很难抽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为每个专业、每一门课、每个环节的课程产品进行把关。课程开发的质量会因为缺乏相应的检验部门或检验人员而在质量上大打折扣进而影响项目课程的有效性。

(3)企业专家全心参与“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具有难度

企业专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技术,但是他们工作忙,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与“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2.2 社会层面的障碍

(1)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由于缺乏政策激励,校企双方没有找到利益结合点。校企双方合作诚意不足,各怀居心,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学校很少提供让老师和学生走入企业的机会,学校教师与企业沟通较少,参与程度较浅。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2)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管理存在障碍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需要来自各方的合力,包括课程专家的引领、企业专家的配合、校长、教师、教务等等人员的支持和协助。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进展缓慢或者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程开发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比如缺乏课程开发的过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产品的质量管理,以致于课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大大折扣。

(3)真实的企业项目资源获取比较难

项目课程的项目最好是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资料,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接触到岗位的实际要求。遇到的问题是,如果牵扯到一些商业机密,企业真实的项目资料会有所保留,项目课程的资源的真实性就会受到局限。

(4)缺乏社会性评价指标体系

张跃西(2008)[3]提出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实施运作到教学质量考核评价,都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和渗透社会化标准来进行,课程项目化教学质量由应社会相关企业参与评价,但目前缺乏项目课程有效的社会性评价标准。

2.3 学校层面的障碍

(1)观念障碍课

程改革是既耗时又耗精力。职业院校出于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的考虑,往往会选择该校的示范专业、重点专业进行课程开发。学校也存在一些不利于项目课程改革的文化观念,比如缺乏课程领导的理念、缺乏课程服务的理念、缺乏合作与开放的精神,缺乏整体课程开发和教材设计的理念、缺乏课程管理的理念,导致行为障碍。学校认为课程开发实施是教师的责任,对于“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环境”、“教什么”、“怎样教”、“怎样教更好”则不属于学校领导关心的范畴。学校对项目课程开发实施的漠不关心,课程环境很难体现企业的真实环境,缺少建设项目资源库的平台,缺少反思课堂教学有效深入改革的引导动力。这就从环境、项目和教师改革动力三个方面制约了项目课程有效性的进一步提高。

(2)开发障碍

中等职业学校没有自主开发课程的权限,课程标准、教材都有教育部或者地方主管部门统一开发。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状况和专业岗位需求,开发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并组织教师自主编写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在无权开发项目课程的条件下,无法更换学科教材,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项目课程的项目必须是经过工作分析会选取来源于真实的工作岗位的项目。未经前期开发工作论证而选择的项目难以保证其职业性、针对性,学校也没有组织专业教师开发每门课程项目资源库。如果选择的项目没有很好地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整合,或者如果选择的项目没有反映现实的岗位工作内容,将会影响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3)资源障碍

项目课程的实施需要类似企业的环境资源,需要配备相应的教材、学材、耗材和实训设备。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训室的建设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实训设备数量有限。实训资源的不足为学生游离项目之外提供了机会,依赖于小组其他成员操作,也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减少了机会。另外,项目资源库的缺失,不能提供充足的项目资源也是阻碍项目课程有效性提高的一个因素。另外,学校出于物力、资金考虑,对项目耗材会有一定的限制,学生进行项目训练的材料资源是有限的,有时甚至难以满足项目训练的要求,从资源层面也限制了项目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2.4 教师层面的障碍

(1)课程设置方式转变障碍。项目课程改革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多数是按照学科教学知识分类方式进行设置,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是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障碍。教师在进行项目课程设置时,容易受过去课程设置方式的影响和束缚,在课程开发中习惯参照已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而这些都是阻碍项目课程取得成功的不利因素,使得项目课程有效性大打折扣。

(2)教学意识转变障碍。长期以来,教师己树立了基于学科课程的教学意识,形成了教学惯性,长久形成的这种教学意识不可避免地被教师延续到了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意识转变障碍严重影响了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3)项目选择障碍。目前,很多课程缺乏整体项目课程开发和项目教材设计。教师又长期远离一线工作岗位,对岗位职责、岗位工作过程和岗位工作任务把握并不精准,专业技能也疏于练习,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加上高职教师缺乏对项目课程的准确认识,缺乏项目经验,很难选择合适的项目。教师对项目的选择和操作指导的困难严重影响项目课程的有效性。

2.5 学生层面的障碍

(1)学习习惯障碍。项目课程课堂教学打破了学科教学模式下教师填鸭式这种学习状态,利用项目迫使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完成项目。这种教学需要学生改变旧的学习习惯,形成适应项目教学的自主式学习习惯。但是学科教学模式下被动的学习习惯积聚己久。学生被动接受成为习惯,学生怠于动手疲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很不利于学生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不利于学生项目操作的开展。学生旧有的学习习惯影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与参与,进而影响了项目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项目操作障碍。项目操作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支撑。由于学生缺乏理论和实践知识支撑, 使得学生对项目操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进行项目操作过程中往往无所适从,存在操作障碍,从而降低了课程的有效性。

2.6 课程层面的障碍

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典型的产品或服务,项目明确指向产品结果或服务结果。由于项目的工作任务具有严格的工作标准和产品目标,项目无可避免地带有封闭性、流程性的特点。这就导致作为项目学习内容的知识、技能和操作流程都是在开发时就预先分析、设定好的,学生是在己有的工作框架内完成项目学习。这就容易导致两种倾向,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按照现有的工作流程完成工作任务,发展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则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升项目课程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课程有效性研究的落脚点或目的在于确保高职课程的有效性,因此,研究提高高职课程有效性的策略、措施、方法是研究的重点。下面针对制约职业院校项目课程有效性的6个因素,从6个层面建构提升项目课程有效性的路径。

3.1 观念层面

3.1.1 课程专家突出课程的组织理念,强化转变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组织问题,而不是内容问题;只有变革了课程组织,课程内容的彻底调整才有了可能性。突出课程设置实质上就是突出课程的组织理念,而转变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项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和切入点[4]。课程专家除了在理念上进行深层次的宣传外,更为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真实的项目课程开发案例,让教师透彻理解课程理念,领悟项目课程的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

3.1.2 课程专家要负责指导项目课程的整个设计过程,负责评价课程开发产品质量

项目课程设计过程包括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编制项目教学方案、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和教材编制几个主要环节。课程专家要负责指导项目课程的整个设计过程,课程专家必须对每个环节的课程产品质量严格把关,负责评价课程开发产品质量,保证课程开发工作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

3.1.3 企业专家积极参与课程开发

企业专家要积极参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议,明确企业提供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提供职业教育课程中需要的工作知识,为课程开发的具体问题提供咨询。

3.2 社会层面

(1)增强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健全校企双方合作的互动模式和保障机制。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要建立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把职业院校教师及企业专家吸收到课程开发的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和作用,让他们成为推动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原动力。建立健全校企双方合作的互动模式和保障机制。

(2)完善社会性评价机制。项目课程的评价应是多元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评价、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的有机结合。项目课程社会性评价是从社会视角来评价项目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及其效果。社会性评价标准的构建,促进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课程建设,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提高项目课程社会化服务水平。社会性评价标准构建的原则要体现有效性原则、社会化原则、特色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3.3 学校层面

(1)转变观念。首先,学校应当转变观念,担任起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领导管理指导角色。学校应当高度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怎么教更好”、“如何评价”、“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环境”等问题,而不是把这些问题推卸给教师。学校应当为课程环境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提供指导、服务,为项目课程进入课堂教学层面提供应用的支持,为教师正确地理解项目课程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同时,学校要积极创设一个教师学习环境,为教师深刻理解项目课程提供足够的技术指导。学校管理者也要在了解课程开发知识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激励措施,为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提。有力的保障。

(2)完整的课程开发

完整的课程开发是有效进行项目课程改革的前提。项目课程开发是一个大工程。学校应当认识到前期开发对于后期实施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可以针对专业特点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实际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借由工作任务分析会理清该专业的就业岗位,重建该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组各门课程的课程内容,重编各门课程的课本教材,真正进入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层面。

(3)加强项目资源库建设。项目是项目课程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进行的载体。项目的选择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项目课程改革不是政府行为,缺乏“自上而下”的指导,学校就应当担负起帮助教师搜集项目的重任。教师应当组织专业教师,会同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借由工作任务分析会汇集项目资源,力求建设项目资源库,帮助教师选择项目。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企业保持联系,适时更新项目资源,达到项目与现实工作世界的更新。同时要制定新项目操作方案,突破项目操作障碍。同时,加强项目课程大纲、项目教材、项目课程教学方案的建设。

(4)提升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学校组织系统的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项目课程开发的评价制度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能力。

3.4 教师层面

(1)转变角色和观念。首先,教师要以“课程开发者”和“课程执行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课程开发,彻底抛弃原有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深刻理解项目课程的理念和内涵,依据岗位任务进行课程设置,严格按照课程专家的要求实施课程开发中的每个环节。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以教论教的教学理念,转变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

(2)改变课程设置方式。教师要按照项目课程的设置要求,按照项目任务设置课程内容。项目的选择要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典型性、实践性的特征。

(3)转变课程意识和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打破过去学科课程下建构的教学意识,增强项目课程意识,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由传授者变身为指导者,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项目指导者,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从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4)加强企业交流合作。项目课程课堂教学相较于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专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由于受到自身知识背景、工作经历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们无法独自承担课程开发的重任。因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求他们和企业专家进行合作,以“合作”的方式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合作的过程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向企业专家咨询一些具体问题,二是教师从企业获取一些真实的项目资源,并将其(或通过改造)作为课程的项目。三是从教师个人层面上来讲,教师要走出学校进入企业,在真实的工作世界中了解企业的岗位变化和任务更新,熟悉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熟悉项目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

3.5 学生层面

对于学生层面的建议,更多地是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作为核心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到项目课程课堂学习中去。

3.6 课程层面

课程层面主要是改变项目封闭性、流程性的特点的不足。针对项目的封闭性,应当在项目课程开发之初,关注项目设计的开放性,关注开放性项目的设计。针对项目的流程性,应当在项目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项目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结果,同时给予完成项目过程适当的弹性,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完成项目,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项目。

[1]刘松林,彭香萍.课程的有效性:高职课程研究的新视点[J].《职教论坛》.2012(02):4~8

[2]朱璋龙.有效项目课程:价值取向与标准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01):29~33

[3]张跃西.课程项目化理论创新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51~54

[4]徐国庆.从工作组织到课程组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组织观[J].教育科学.2008(12):37~41

Problem and Solution of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in the View of Curriculum Effectiveness

DENG Jin-e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5 China)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curriculum effectiveness and the dimension structure of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various barriers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are analyzed, and the solution is offered from six aspects of experts, society, schools, teachers, students and courses.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curriculum effectiveness problem solution

A

1673-1816(2014)04-0082-06

2014-10-18

邓金娥(1972-),女,土家族,湖北宜昌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教改重点项目:提升高职项目课程有效性的长效机制及有效性评价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1209,课题负责人:邓金娥。

猜你喜欢
有效性课堂教学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