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冰 甄伟锋 许庆斌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研究
邓 冰 甄伟锋 许庆斌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91)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对人类的组织生活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可以使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维持良好的秩序。而文化则依赖于传播所存在,文化传播从广义上讲是文化迁移的过程,通过不同的方式使文化散布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很多新的媒体形态,比如网络、数字电视、手机杂志等,继之前的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这四大媒体之后,被成为“第五媒体”。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很大。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出发,阐述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化传播方式的现状和发展的瓶颈,并探讨解决的对策。
新媒体 文化传播方式 对策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工具。文化的传播使人类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拥有的强大的武器,人类利用文化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推进着社会的进步。媒体在文化传播的过程起着桥梁作用,使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认识文化,接受文化,并运用文化改进生活方式。麦克卢汉曾说,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较之原来传统的四大媒体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而言,涌现出了很多新的媒体形态。在全球进入新媒体时代的时候,文化的传播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1 新媒体的内涵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在传播学领域中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概念,处处可见。但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四大媒体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而言的,是作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出现的,它能否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很多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美国的《连线》杂志对于新媒体的定义更应该说是一句口号:“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该定义中,“传播”一词是作为动词出现的,更多的是说明信息流动的过程,但是这一定义对于新媒体来说,过于笼统不够清晰,不能对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更好地说明。匡文波在《“新媒体”概念辨析》中指出,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性。廖祥忠在《何为新媒体》中对新媒体更倾向于以“数字媒体”为核心。苏宝华在《新媒体定义新论》中指出,新媒体是一种传递数字化信息的传播介质。阳光卫视执行主席吴征对于新媒体的定义更加广泛,指出新媒体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越了印刷媒体的深度,具有高度的互动性。
“新媒体”这一概念已经出现了几十年,但是如今在学术界仍然是一个热点,由于认识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对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从新媒体的基本特性和作用来看,作者更倾向于以下定义:新媒体是人与人之间实时的传递数字化信息的传播介质,具有交互性、数字化、多样性和容量大等特征。
2.2 新媒体的特征
(1)交互性
较之传统媒体而言,交互性是新媒体最大的特性。在传统的四大媒体中,受众根本不可能与媒体产生互动,只是一味的接受着文化的灌输。而新媒体则不同,从内容的选择到意见的反馈都具有强大的交互性。拿数字电视来说,观众通过机顶盒等数字接收终端,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可以选择快进和暂停等功能对其进行控制,再也不用为错过一个电视节目而后悔,为着急看一个电视节目而慌张,可以充分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相对于数字电视,网络和手机的交互性更加突出。通过这两种媒体,人们可以自由的对自己关注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近几年,微博已经在全面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很多新闻热点和事件都是通过微博传播和扩散的,政府也在积极的运用微博为大众说明政策实施的情况。
(2)数字化
通过新媒体传播的信息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外还有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具有数字化的特征。人们通过键盘、声控软件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和传播,使信息的真实性和多样性更好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保障新媒体传播的最大效果。
(3)多样性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快捷,传递的内容更具多样性。通过新媒体,可以传递文稿、音频、视频、图片、软件等等一切可以传递的信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速度加快。新媒体传递的内容包括新闻、娱乐、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学习新的知识,开电视电话会议、网络会议,远程提交工作成果等,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4)容量大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将世界融为一体。信息传播的规模越来越大,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海量的信息。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新闻事件看到其背后相关的若干新闻,使信息具有延展性。但是,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容量大这一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弊端,就是人们在大量的信息里会发现很多重复的信息,很多网站或个人肆意的转发着没有经过证实的新闻,使读者和观众不能很好的辨别新闻的真假,谣言满天飞的现象经常出现。
3.1 新媒体语境下社会现状分析
(1)科学技术造就新兴媒体。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新兴的媒体形态。纵观历史,科学技术的每次进步和革命都会带来媒体的发展。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都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前提下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力量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上阻碍,实现文化全球共享。
(2)受众的碎片化需求强大。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对于文化传播的接受程度一再的缩小,面对海量的信息,人们的思想呈现碎片化的趋势。工作学习压力大,人们在媒体上消费的时间、释放压力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通常会在等车、等电梯、乘坐公交车和地铁时接受着新媒体带来的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而微博用户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也说明,人们的碎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
3.2 新媒体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引导作用
(1)文化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由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协调发展,文化传播方式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在网络上看电视,电视节目作为资源保存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时观看和下载。报纸的网络版也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良好结合,过期的报纸经过整合放到网络上,以备人们搜索查看。
同时,不同媒介的融合也使文化传播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台式机、平板电脑和手机可以实现信息的互相传播。当前的手机和平板电脑普遍具备影音播放、图文共享、上网冲浪等功能,人们可以在不具备使用台式机的条件下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方便的查看网络上信息,也可以通过手机观看视频、购物等,实现新媒体时代不同媒介之间良好的融合。
(2)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时代下,人们的个性需求越来越强烈,选择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证。根据自身的爱好、价值观等选择的内容和传播的方式不相同,人们在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不同阶段对于文化传播的需求也不同,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多样性特征显示出了巨大的价值。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提供的内容不仅要丰富海量,而且要具有针对性,以保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3)文化传播方式更通俗易懂。由于新媒体时代以多媒体传播为主,其内容都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使受众在巨大的工作压力的间隙更容易接受这些内容。人们通常对图片影响的印象大于对文字的印象,通过生动活泼的视频等内容吸引受众,在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同时,吸收知识,获得信息,使文化得以良好的传播。
3.3 新媒体语境下文化传播方式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
(1)人际传播方式和文字传播方式的缺乏。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人际传播方式和文字传播方式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整天面对着电脑和手机,和人接触的时间很少,用键盘代替了纸笔,人们书写文字的时间少之又少,仅是在需要签名时,才会拿起笔。在近几年的汉语听写大会上,经常会出现熟悉的字写不出来的情况,一旦结果揭晓,参赛人总会后悔不已。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被各种数字产品所包围,大量的“宅男”“宅女”涌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只有文字与图片的交流,由于缺乏感情的维系,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依赖已经不复存在,加重了心理上的隔阂。人不再是有感情的动物,而是会工作和学习的机器,文化的传递也仅限于思想上灌输,没有语言上的激励和精神上慰藉。人们对于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疏离。
(2) 在文化传播中对于信息没有实时监管。每天大量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大脑,各种各样没有经过证实的信息刷新着人们对于传统伦理的认知。由于缺乏监管,很多人不尊重著作权,在没有经过同意的情况下,随意的重复转载不真实的信息,让人们在极短时间内被迫的接受着错误信息的误导,也是对受众的不尊重。在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人们对于信息的真假难辨,不能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到真实的内容,新媒体使信息可以畅通无阻的传播,但是也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了工具。
(3)对新媒体技术缺乏足够的认识。新媒体产生几十年以来,仍然有很多人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它是为娱乐服务的,在文化传播方面起的作用不大。由于缺乏认识,所以也无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新媒体,对于文化的传播上,目前新媒体的作用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对于青少年来说,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来讲,是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的文化传播形式,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工具。
4.1 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
人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的熏陶,人的精神文明素质受到强大的冲击。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使人们掌握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通过新媒体语境下文化传播方式的合理性的调整,使人的精神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精神文明素质提高了,对于文化的接受程度就会提高,随之对新媒体技术的文化传播方式就会加以更好地调整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4.2 将文化传播方式和新媒体的发展全面融合起来
研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对文化重新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样式的新媒体技术进行文化传播,使文化传播的方式呈现多样性。根据不同的信息内容,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使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使人们对于文化的传播有满足感。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合传播媒介,将文化知识进行合理编排和重组,制定适合此类人群的传播方式,使文化传播和新媒体技术良好的结合起来。
4.3 构建完善而合理的文化传播渠道
在构建文化传播渠道上,应该以文化内容传播为基础,为大众传播各自需要的文化和信息,从新闻和娱乐到科技和金融,在内容上把好关,在摇篮中对文化信息进行良好的监管。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以实名互动为前提,使大众在接受新媒体文化传播的同时对于自己的言论负责,不擅自转载其他人的或是有争议的内容以扰视听。在文化传播的方式上,应该选择多种形式融合的模式,这样才会使文化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大众,大众才能更好地接受并吸收。
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在不断的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革,我们应该把握好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改进文化传播方式。让人们在新媒体中不但可以进行娱乐还可以获得文化的传播,不仅使精神上得到了愉悦也使人们的大脑丰富起来,从而使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新媒体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使人们对于世界产生了好奇和追求,选择合适的文化传播方式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虽然新媒体对于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利用好新媒体,就可以使其为文化传播服务,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加快文化整合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彭丽琴.新媒体的传播偏向研究[D].厦门大学.2014
[2]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新闻界[J].2008(3)
[3]朱芳菲.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公众导向危机传播“对话”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4]李建秋.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6),74~78
[5]马为公,罗青著.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36~288
[6]车英,欧阳云玲.冲突与融合: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的主旋律.武汉大学学报[J].2004(7)
On the Innovation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DENG Bing ZHEN Wei-feng XU Qing-bin
(Hebei College of Engineering Shijiazhuang Hebei 050091 China)
Culture is the motivation for a nation’s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human’s regular activities, and helps people to maintain a good order in social life. Culture exists by relying on its transmission.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a broad sense, is a process of cultural transfer, spreading culture to every aspect of people’s life by different ways.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y new media forms appear, including the Internet, digital TV, mobile phone magazines and so on. These new forms of media are called the “Fifth Media”, following to the traditional media forms of newspaper, magazine, radio and televis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media, new media has greater effect 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edia, this study expounds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bottleneck of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media and bring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new media cultural transmission way countermeasures
文献标识码:A
1673-1816(2014)04-0096-04
2014-10-18
邓冰(1986-),男,汉,河北辛集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
基金:2014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研究》(课题号HBWY2014-Y-G0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