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教育方针的实践探索

2014-04-09 20:37袁伟
史志学刊 2014年2期

袁伟

贯彻教育方针的实践探索

袁伟

贯彻教育方针是保障教育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当下,认知和贯彻教育方针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从注重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相融合、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相融合、智商与情商的培养相融合等四个方面贯彻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 实践探索

关于学校的功能,一般认为有三种功能:第一传授知识,第二培养人才,第三服务社会。这十二个字或者加上创新知识十六个字得到公认的比例比较大。学校功能是干什么的?就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认知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执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要求,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况[1]。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确认了党的教育方针内容。可见该教育方针是我国当下教育的总指针、方向盘。

1.教育方针是每一所学校必须贯彻执行的方针、政策。

如果把一个学校比喻为一艘轮船的话,那么教育方针就是这艘轮船的罗盘针、方向标。可想而知,一艘没有罗盘针的轮船要么只能在大海上毫无目的地四处漂泊,要么只能靠船员的个人经验摸索航行。毫无疑问,无论是随波逐流的前者,还是个人经验的后者,均不可靠,都不能安全无误地到达目的地。只有安装罗盘针的轮船,才能准确快捷地达到目的地。学校这艘轮船在教育的大海上航行亦是如此,只有教育方针的科学定位指引,才能使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不迷失方向,不出现偏差,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成为具有德性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2.教育方针针对任何一所学校都有硬性的约束力。

法学界有句名言:徒法不足以自行。意指法律不会自动执行,必须具有相应的拘束力,否则,只能成为纸面上或书本上的“死法”,不能成为生活中或行动中的“活法”。教育方针在每所学校的命运地位也是如此,如果一所学校严格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培养人才,时刻提醒人们教育过程的偏差,确保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处于正常轨道,那么教育方针在学校必然真正起到方向标的导航作用;如果一所学校只是把教育方针作为口号挂在墙上,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教育方针,办学过程中我行我素,没有正确方向的引导,那么教育方针在学校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3.教育方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规格标准。

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标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的标准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分数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德性和素质。曾有一段时期,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片面认为,只要学习好,什么都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我们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层出不穷的高智商高科技诈骗犯罪,大学生杀害老师、父母、同学的犯罪,工程师、医生违背工程伦理、医学伦理的犯罪等等,无不揭示出道德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恶果。教育的本质在于开发人性,教育方针告诉人们如何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

4.教育方针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以往有个误区,认为教育都是学校的事情,与社会其他部门无关。现在看来,这种观点太过狭隘。尽管一所好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但不要忽略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教育方针不仅仅是学校办学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家庭、社会、政府有关教育的指导方针。有句话说得好,教育是一项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工作。我们的家长、社会、教育主管部门要尽早破除“教育唯分论”的思想,要注重孩子德性的培养和塑造,树立人人均可成才,唯分不是人才的观念。我们培养人才偏差的原因有很多,在我们看来,高考定终身是罪魁祸首,家长的攀比,社会上的各种奥数班、辅导班是帮凶。

5.教育方针既是对每一所学校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对每一所学校的宏观评价标准。

教育方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仅是每所学校的办学指导方向,同时又是评价每所学校办学是否合格的标准和依据。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时刻铭记教育方针的要求,用教育方针来抵御各种只求考试成绩不求学生素质培养的急功近利做法。评价一所学校优劣不能仅仅用考试排名、升学率来评价,要根据教育方针的要求,运用德智体美多维度的标准综合评价。在社会上树立一种观念,好学校的标准是育人,培养社会所需的有德性高素质有用人才,绝非是制造一些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可以看出:贯彻教育方针与实施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贯彻教育方针是上位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下位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强调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二、贯彻教育方针

调查发现,教育方针虽是国家关于教育的总政策、总要求、总标准、总领导,现在一些学校把它淡化了。我们应当搞清楚教育方针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如何培养学生的全人格?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把束缚在学生和教师身上的“就业—大学—考分”“唯分论”这把锁打开,从只关注学生的智力,走向全面关注学生素质的道路。

1.注重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

纵观历史发展的脉搏,每一次经济形态的转变,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会有不同的要求。农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以经验为主,工业经济则以专业技术为主,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才必须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人才[2]。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都是农业经济。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地提出要大力发展工业,非常强调科技教育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譬如,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很多都是围绕服务于理工科来设置的,全国80%的高校是理工科院校,高考招生超过80%的是理工科专业,高考试卷对数理化擅长的考生更占优势,社会上流行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说法。应该说当时重视理工科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当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再采用注重科技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教育方略,就是不合时宜的落后做法。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而我们教育的最大的弊端,恰恰就在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例如我们学生的作业和考试,大都追求唯一的标准化答案,而没有给学生留下创造发挥的余地。要培养创新能力,就需要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讲道: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3]。刘献君教授总结到:文化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为科学启迪方向;人文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和其他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人文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做人和做事;文化素质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4]。

所以,我国高校应回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实现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方案。从大的方向上说,我们要培养着眼世界、忠诚国家的人才。具体培养方案上,有几种模式可以探讨:一是大学一年级部分专业,开设“共同基础课”。美国的一些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根据人文教育的目标,开设“共同基础课”,二年级以后再选择和确定专业。二是列出必须、选修课程,成立专门教学机构,课程分散在一至四年级开设。日本在二战后的教育改革中,各大学纷纷建立教养部,所有一二年级学生集中在教养部,进行通识教育,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三是给理工科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辅修专业或第二学士学位课程。北美一些国家部分大学,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辅修一个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教育,以改变知识结构。四是本科学习工程学科,研究生(硕士生)学人文社会科学。即大学本科学习工程学科,接受工程基础训练;硕士研究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5]。

2.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相融合。

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被认为是人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主要承担对各种知识技能的加工处理工作,如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巩固习得的知识技能等。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被认为是人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表现为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学习过程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学习活动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活动,两者缺一不可。没有操作系统学习任务没法贯彻完成,没有动力系统学习活动难以发生,也难以持续下去。

在我们传统教育中,往往只注重单向度的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容易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培养。认为当学生的只要学习成绩好,什么都好。造成考试成绩成了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致使一些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意志品质薄弱,不堪重负酿成跳楼自杀的悲剧。其实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世界观等,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6]。国外一个科学家对800名男性青年进行过30多年的追踪调查,成绩最大者和成绩最小者之间在智力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他们在非智力因素上有显著的差异,特别是他们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有显著差异。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人的成功是一个人全人格参与的过程。所以,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是平时要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胸怀祖国、观察世界、笑看人生;二是定期组织学生野外拓展体能训练,历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要设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指标。

3.注重个人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相融合。

梁漱溟先生把中国人的性格归结为,要么当皇帝,要么当顺民,缺乏一种合作与妥协。在民间流传的“生意好做,伙计难做”的谚语也揭示了国人缺乏一种合作的精神与传统。竞争往往是你死我活,失败的一方往往把成功的一方视为仇人,老死不相往来。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往往靠武力的摧毁征服,而不是谈判与妥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王位继承与议会政府的共存模式在中国不可能出现,但没有人否认英国是一个民主国家。前些年,美国民主党内奥巴马与希拉里之间的总统候选人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总统人选竞争,但竞选总统成功的奥巴马非但没有把希拉里视为仇人,而且任命希拉里为美国政府的要职——国务卿。美国、日本的家用电器占领中国市场往往都是团队协作,从未见过一盘散沙、内讧和窝里斗现象。阿根廷国家足球队的梅西与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的梅西之所以判若两人,在于前者缺乏队友的支持与团队协作,后者为其配有黄金搭档的哈维和伊涅斯塔等世界球星梦幻团队的支持。以奥运会上金牌和奖牌榜的成绩而论,中国可谓是体育大国、体育强国,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了金牌第二的好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了金牌第一的优异成绩,可谓是可喜可贺。但仔细分析我们取得金牌的项目往往集中在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举重等个人项目,团体项目的篮球、足球、排球很少取得优秀成绩,中国体育奥运成绩也折射出中国团队协作能力的薄弱。

当下,我们既要培养大学生超强的个人能力,更要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往往只会做成家庭作坊式的小事,要做成一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团队协作是必不可少的。他即使个人能成功,终究会遇到左邻右舍,遇到上游下游的问题,这是在一个体系之中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大的体系,他要跟人家相处,他要有一个团队精神。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大多是一个孩子,在家是太阳的地位,娇生惯养,一切围绕着他转,从而养成了比较自我自私的习惯,很难与他人合作,不能分享团队的喜悦,担当团队的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学校园里把培养团队精神当做一个重要的必修课目来抓,把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进行深度融合,在校期间培养成一种能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为大学生建立团队组织和团队生活开辟舞台,提供帮助,鼓励组织大学生科研发明创新团队、大学生医疗服务团队、大学生法律服务等各式各样的服务团队。这样学生经常走向社会,既锻炼了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注重智商与情商的培养相融合。

所谓智商就是智力商数,个人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通常把一个年龄组或团体的平均智商定为100,通过测验和计算得出个人的智商数,分数越高,表明一个人智力水平越高,70以下表明智力有缺陷。简单地讲,智商就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什么是情商呢?情商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的情绪品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把自己的言谈举止安排在一个极为恰当的位置上,讲话办事都非常得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情商水平。简言之,情商是为人处世的一种能力。重庆的一位教授讲课说,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占20%,情商占80%。如果按照他这个情商占80%、智商占20%来看,我们国家的高考仅考了一个人20%的智商,80%的情商没有考察。

当下,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我们学校更注重对学生智商的培养,而忽略对情商的培养。现在所说的综合素质实质上就是智商与情商的结合,正如研究发现,人与人在智商方面差别很小,差别主要在情商方面。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一定是一个情商过关的人,同样的产品,别人推销不出去,他能很好地展示给顾客,让顾客心安理得地接受认可产品。在大学里,应该给学生讲关于情商的课,让他们明白什么是情商,情商不是靠耍小聪明的术,而是为人处世的道。告诉学生人是透明体,人人都有彼此认知对方的能力。人要顶天立地,靠的是真诚友善、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靠的是才华横溢、业务过硬的综合素质;靠的是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气质。

[1]王佐书.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205.

[2][3][4][5]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1,73,97.

[6]学科网[EB/OL].http://wenwen.soso.com/z/q26 0469654.htm.

袁 伟 黄河科技学院 副教授 博士后

(责编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