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尧 王巾荣
朔州古代教育的四大亮点
李 尧 王巾荣
朔州地处边塞,位于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历代兵家多在此用兵,导致经济落后,教育也因此发展迟缓。但朔州古代教育成果丰硕,概言之有四大亮点:曹魏时期,雁门太守牵招办学,数年间“庠序大兴”,此其一;朔州历史上出现了苑论、安德裕、安守亮和张檝4位状元,此其二;山西历史上的第一所书院——应州龙首书院创办,此其三;清代名师张炜撰写启蒙教材《增补三字经》,此其四。
古代教育 牵招办学 龙首书院 朔州状元 增补三字经
社会的安定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朔州地处边塞,位于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交错地带,历代兵家多在此用兵,导致经济落后,教育也因此发展迟缓。幸运的是历代朔州地方官吏,都能因陋就简,虔诚办学,使得朔州这方北蛮之地也呈现出“人文蔚起,科甲蝉联”[1]的局面。
据统计,从唐朝到清朝一千多年中,朔州地区人才辈出,共有文进士122名,其中状元4名,榜眼1名;武进士32名。他们为朔州的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历史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著名人物之所以出类拔萃,与朔州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蕴、崇教的良好传统有着必然联系。
朔州古代教育成果丰硕,概言之有四大亮点:曹魏时期,雁门太守牵招办学,数年间“庠序大兴”,此其一;朔州历史上出现了苑论、安德裕、安守亮和张檝4位状元,此其二;山西历史上的第一所书院——应州龙首书院创办,此其三;清代名师张炜撰写启蒙教材《增补三字经》,此其四。
牵招(?—231),字子经,安平观津(今河北省武邑县东)人,曹魏时期杰出将领。常年镇守魏国的边陲重镇,抵御外族。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在政治和军事上颇有建树。曾跟随汉末群雄之一袁尚,因躲避袁尚部下高干暗算而投奔曹操,被任命为从事。后因军功,历任军谋掾、乌丸校尉、中护军、平虏校尉等职。
魏文帝时期,雁门一带接连遭受胡人劫掠,曹丕命牵招出任太守。雁门郡辖广武、汪陶、原平、繁畤、崞县、阴馆、楼烦7县,其中阴馆、楼烦在今朔城区。牵招到任后采取计退匈奴、离间鲜卑、加固城墙、兴修水利、设立屯田戍守等政策守卫边境,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无论势力大小,没有不归附的,百姓有了安宁的生活。牵招在雁门郡任职二十年,“教民耕战,听断以情,信赏必罚,干服其命是以夷狄窘迫,罔知所安……名扬河朔,威震汉中”[2]。
曹魏政权建立后,虽然州设文学从事,郡设文学掾,县设校官掾,以主持地方学校。但一些地方官员中的热心者仍然兴学,“文武允崇”[3]的雁门郡太守牵招亦致力兴学。黄初五年(224),魏文帝下令:“扫除太学之灰炭,补旧石碑之缺坏。”[4]设太学于洛阳,置经学博士,同时诏令各州郡,有欲学者,皆遣诣太学[5]。“招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6]。牵招注重利用中央官学的力量兴隆地方教育,选拔有才干和见识的人,到太学接受学业,回来教授别人,教育内容以经学为主。几年间学校大为兴盛。
魏晋时期,军阀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由政府兴办的官学教育时兴时衰,而牵招办学,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所以发挥了较大作用。
我国封建社会实施科举制度的1300年中,朔州共产生状元4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经由科举出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分别是:苑论、安德裕、安守亮与张檝。
苑论(763?—823?),字言扬,马邑(今朔城区)人,后迁居荆州。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癸酉科及第,同时及第的还有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柳宗元与刘禹锡,苑论独占鳌头。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柳宗元》载:“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苑论榜第进士。”据2002年河南洛阳出土,现藏于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唐故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安陆郡太守苑(其祖父苑咸——笔者注)公墓志铭并序》载,苑论曾任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阶为正六品上的朝议郎。
苑论与柳宗元联贡入京,又一起参加了礼部考试,期间二人关系逐渐加深,后来成为至交。柳宗元对苑论了解甚深,在《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中回忆苑论在考试中的表现时说:“观其掉鞅于术艺之场,游刃乎文翰之林,风雨生于笔札,云霞发于简牍,左右圜视,朋侪拱手,甚可壮也。”由此可见,苑论文笔不凡,才华横溢,文采超群[7]。
安德裕(?—1002),五代后晋重臣朔州人安重荣之子。开宝二年(969)擢己巳科进士甲科。历任归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著作郎、秘书丞、太常博士、金部郎中等职。在官场驰骋数十年,虽任过不少官职,有时也略有升迁,但因酣饮太过,一直未受大的奖擢。
安德裕饱读诗书,富有才华,曾出任“壬辰科”主考官。著述颇丰,有文集40卷传世,其文采备受太宗嘉赏。性格耿直自负,乐于奖掖后辈,文学家王禹偁、状元孙何初入文坛时,都得到了他的帮助、推荐。
开宝五年(972),安德裕之子安守亮亦金榜题名,成为壬申科进士第一名。时隔三年,间隔两科,成就一对“父子状元”,世所罕见,成为千古佳话。
张檝(1165—1225),字巨济,山阴(今山阴县)人。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张檝荣登甲寅科词赋殿试榜首。曾任应奉翰林、国子学博士、镇戎州刺史等职。
张檝为人有蕴藉,善谈论,一生并无显赫政绩,但据《中州集》[8]记载他在当时的文坛上颇有声誉,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元好问对张檝的作品给予了“文赋诗笔,截然有律度,时人甚爱重之”的评价。
古代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是由官民合办的学校,以民办为主。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
龙首书院为应州人邢抱朴为纪念母亲所创建。邢抱朴兄弟二人皆为当时硕学之士,“抱朴与弟抱质受经于母陈氏,皆以儒术显”,兄弟二人皆官至宰相。邢抱朴不忘母亲的教诲之恩,为追念母亲的功德,在家乡创建了一所书院,以应州境内最主要的山峰龙首山命名。
《中国书院史》[9]载,宋辽金时期,全国有书院515所,山西不足10所。据《山西教育史》[10]载:“北宋初年,百废待兴,国家鼓励私人办学和建立书院。山西的第一所书院始建于与北宋同期的辽代,其名曰龙首书院。”
龙首书院也是少数民族政权辖域内的第一所书院,龙首书院的创建说明邢抱朴确是“以儒术显”的贤士大夫。《山西书院》[11]称:“此书院虽为汉族大臣所建,但开了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书院之先河。”对于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而言,邢抱朴创建书院,并以传播儒学为责,开启了文教责任观念和意识。
据《辽史》记载:邢抱朴在安抚百姓,处理积案,巡视全国、考察民情、全权升迁罢免地方官诸方面颇有政绩,是“性颖悟,好学博古”的硕学之士,他所开创的龙首书院是当时山西较为著名的书院之一,为山西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炜(1809—1859),字昞堂,别字斋,号赤侯,今朔城区小堡村人。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河南道御史、京畿道御史、刑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奉天府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并多次担任云南、顺天乡等乡试考官。因做官关注民生民风,尽职尽责,直谏多被采纳,深受皇帝赏识,屡受嘉奖。生平诗文著述颇多,但大多数未刊行,只有《增补三字经》由其次子张耀奎于光绪乙亥年(1875)刊刻成书,流通于世,其雕版现存于马邑博物馆。
张炜担任奉天府府丞兼提督学政期间,治学严谨,深受当地文士仰慕。公事之余,经常亲编教材,并撰勒于石上,供生员抄阅,他认为启蒙课本《三字经》中“有略而不详之处”,遂进行增补。咸丰四年(1854)撰成《增补三字经》一书,此书对“太极、推原、起义、三才、四时类中,各增数条”[12],比其他版本《三字经》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
《增补三字经》全文共1800字,因字数较其他版本多600余字,俗称《大三字经》,颇受时人推重。“由太极,生两仪,分昼夜,定尊卑。阴阳判,寒暑推,观动静,辨偶奇”,“日与月,兼五星,齐七政,在玑衡。长幼和,宾客好,通五伦,为七教。乾坎艮,震巽离,坤与兑,八卦垂。金石丝,竹匏土,革与木,八音谱”等,反映出其文思敏捷、知识渊博,不仅擅长文墨,精通史学,在天文地理和音乐术数方面也有相当造诣。
《增补三字经》教育理念新颖,在今天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张炜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
[1]朔州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2](晋)孙楚.艺文类聚·雁门太守牵招碑.五十.初学记(十八).
[3]艺文类聚.雁门太守牵招碑.
[4]三国志·王肃传(注).
[5]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6]三国志·牵招传.
[7]周腊生.唐代状元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
[8]元好问.中州集.元刻本(卷三).
[9]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10]李东福,宋玉岫,杨进发.山西教育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概述之第11页.
[11]王欣欣.山西书院.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
[12]增补三字经·序.
李 尧 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 会长
王巾荣 朔州市三晋文化研究会 研究员
(责编 张佳琪)
史志学刊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