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红 余向东
浅析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李爱红 余向东
东汉末年,赤壁之战发生前,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即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矛盾、官僚士大夫与外戚宦官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东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腐朽、衰败,最后不可避免地演变为地方豪强、军阀之间的大混战,为赤壁之战创造出一幕一幕鲜活的背景。
东汉末年 外戚 宦官 军阀混战 赤壁之战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在北方军阀混战中强大起来并称霸北方的曹操军事集团,挥师南指,夺取了资源丰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荆州(今湖北襄阳)。为彻底收服统治荆州的刘表集团和消灭从北方投奔刘表的刘备势力,曹操亲率精锐奇兵,追击刘备。这时,刘备与刘表残部江夏(今湖北云梦)太守刘琦军会合,并与江东的孙权集团秘密结为抗曹联盟。曹军与孙刘联军赤壁遭遇。匆忙之间,曹军小战失利,退踞长江以北乌林(今湖北洪湖乌林)。孙刘联军遂主以火攻,水陆并进,曹军大败。史称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发生,改变了曹操、孙权、刘备之间的军事力量及领土格局,曹操从此退居北方,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那么是怎样的历史背景孕育了这场声名显赫、意义深远的赤壁之战呢?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地阐述。
东汉时期,封建国家的官僚阶层是由士大夫组合的政治集团构成的,这个政治集团在各方面都拥有相当的优势和权力,可是,到了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大多夭折,太子年幼即位,皇太后依靠自己的父兄处理政务,因而给外戚专政创造了机会。到皇帝成年,为了解除外戚的威胁,收回政权,乃重用宦官,于是形成宦官篡权的局面。从汉和帝永元四年(92)起,东汉王朝开始了外戚和宦官的相互争斗。嗣后的每一个皇帝登基,几乎都是外戚和宦官之间斗争而交替扶持的产物。
永元四年(92),和帝与宦官郑从等联合,诛灭窦氏,迫窦太后归政。和帝卒,殇帝即位。即位时不足一岁,邓太后临朝执政。殇帝在位仅八个月,延平元年(106)卒。邓太后与其兄邓骘策迎刘祜于宫中,八月即位,是为安帝,时年十三岁。仍由邓太后临朝执政,兄邓骘辅政。邓太后从外戚窦氏的失败中得到教训,并用外戚和宦官。建光元年(121)邓太后卒。安帝与宦官李闰等合谋,诛邓氏。安帝亲政,李闰、江京等人因功被赐掌大权,皇后阎氏的兄弟阎显及帝舅耿宝,并为卿校,典掌禁兵。于是,外戚和宦官一时间胡作非为,甚至假作诏书。延光四年(125),安帝卒,阎皇后临朝执政,以兄阎显为车骑将军,杀安帝宠信的宦官。仅数月,宦官孙程等十九人又杀阎显,立顺帝。顺帝刘保即位后封孙程等十九人为侯,加赐车马、金钱银帛各有差,擢孙程为骑都尉,自此宦官得兼做朝官,得传爵给养子,并得荐举人为官,势力进一步增强。阳嘉元年(132),顺帝立贵人梁氏为皇后,其父梁商、兄梁冀相继执掌政权,外戚势力也得到发展。桓帝刘志,本初元年(146)即位,年仅十五岁。梁太后仍临朝称制,军政大权均掌于外戚之手。延熹二年(159),皇后梁氏死。桓帝结合单超等宦官杀梁冀及梁家重要党徒,宦官单超、左悺等五人因功同日封侯,世称五侯。自159年梁冀死至167年桓帝死,宦官的势力极尽独霸政权。虽然其间以李膺、陈蕃等为首的部分官僚与太学生,联合展开反对宦官的斗争。但均夭折,最终引来“党锢之祸”。之后的灵帝(168年即位)、少帝(189年即位)无一不是在外戚与宦官的争斗和杀戮中被立或被废的。
因此,东汉末年,封建王朝的阶级矛盾即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随着统治阶级内部各社会集团之间——即外戚与宦官之间矛盾的日趋激烈而不断恶化,其结果不仅在政治上削弱了官僚士大夫的地位,极大地影响和阻碍了封建国家职能的正常运转,而且打乱了社会秩序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平衡关系,从而加剧了封建社会主要阶级矛盾的演化进程。
东汉末期,外戚和宦官在政治上的极度横暴导致了他们在经济上的疯狂掠夺。和帝太后兄窦宪强行贱买公田。顺帝皇后兄梁冀占田近千里,家财共计三十多亿,相当于东汉王朝半年的税收。灵帝时,宦官张让霸占了“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1];宦官侯览夺取民宅三百八十一所、民田一百一十八顷。他们广建楼台池苑,力求奢华,使奴唤婢,作威作福。广大人民在他们的残酷压榨下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自安帝以后,水、旱、蝗灾连年不断,灾害祸及几十郡,饥民流亡,“老弱相携,穷困道路”[2]。安帝、恒帝时期,大疫横行。灵帝年间,瘟疫更甚,建宁四年(171)、熹平二年(173)、光和二年(179),连年“大疫”,“人病积多,死者不绝”,“举家怔忪,避舍远处”(《太平经》)。由于地主阶级无限制地兼并土地,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沦为流民,农业生产由此趋于衰落。同时,东汉末年的手工业生产也处于凋敝状态,《群书治要》卷四十五崔寔《政论》中提及东汉末年政府“作使百工”常用欺骗方式招诱,这样就使手工业者逃亡避役,政府于是加以追捕,胁迫服役。东汉末年的手工业者无论是城市的还是来自农村中季节性外出的,均都陷于流离分散之境。各割据集团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将他们控制起来,成为束缚于军营或官府作场中的“百工”。
以上这些现象的产生“并不表示国家直接控制劳动力的加强,恰恰相反,落后形态的出现总是在地方分裂主义发展,国家控制力更为削弱的时候。它的效果不言而喻只有使斗争更为尖锐,使落后制度终趋于没落”[3]。举权完全操纵在地方州郡二千石牧守之手,致使秀才孝廉多为“权门贵仕”子弟所把持,宦官的父子、兄弟甚至“并据州郡”,出任令史、太守[4];连拱卫首都新军的西园八校尉也由宦官蹇硕任首领。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权财利,侵掠百姓”[5]。更甚者,汉灵帝熹平年间,宦官公然在西园设官员交易所,公开标价卖官,得势的官僚、外戚和宦官利用这一制度互相拉拢推荐,使荐举者和被推荐者之间形成了主官与故吏的主从关系。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世代出任显宦,门生故吏遍布朝廷,足以与皇权相抗衡的“衣冠望族”。而百姓之中,真正的贤德兼备的能人志士,根本不可能被朝廷所用。
由此看来,东汉末期的所谓察举,实则完全被外戚、宦官及大的官僚集团操控、垄断,成为他们获得政治特权的手段。导致时人潜心研学者寥寥,而攀权附势之风鹤起,极大地恶化了人们的行为观和价值观,使社会风尚濒于腐化。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由于各集团之间政治上的残酷争斗,使东汉经济走向衰败——包括农业经济的破坏、手工业生产的没落和流民问题的社会化,同时也衍生出人们对文化的摒弃,价值观的错位,这将必然使整个社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泥潭,阶级矛盾迅速膨胀激化,农民起义和兵暴接踵而来。
此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由官僚士大夫同外戚与宦官集团的尖锐冲突,悄然演变为地方豪强、军阀之间的大混战。这些豪强、军阀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兵暴中变得逐渐强大,同时,为了抢掠人口财物,争夺地盘,扩充势力,各路豪强与军阀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混战。
“赤壁之战”的核心人物及其势力便在这些混战中成长、发展、壮大。
东汉时期,国家启用人才,选拔官吏,主要通过荐举制,即朝廷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经过考察向国家推荐人才、选拔官吏,故又称察举制。可是,到了东汉后期,由于政治黑暗腐败,察举制百弊丛生,不再按“德行”和“才能”培养人才,而是凭私人关系选拔亲属故旧入主官吏。因此,豪族出身的官僚,一时当权的外戚和宦官,相互勾结,其亲属和故旧以及随从接连出任显贵官职,出现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累世公卿的现象。顺帝时,“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贵仕,请谒繁兴”,选
[1]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注引《典略》.
[2]后汉书·安帝纪.
[3]唐长儒.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书.三联书店,1959.
[4]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5]后汉书·宦者列传.
李爱红 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 馆员
余向东 洪湖革命历史博物馆 馆员
(责编 张佳琪)
史志学刊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