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轶
爱国教育家赵天麟的办学实践述评
张世轶
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赵天麟以教育救国为己任,投身办学,精心校务,使北洋大学声名远播。随后,赵天麟将其在北洋办学形成的理念推行到中学基础教育,也获得成功实践。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教育的责任感,赵天麟奋力保存遭到日本侵略者践踏的民族教育,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用生命诠释了爱国。
赵天麟 爱国教育家 办学实践
赵天麟(1886—1938)字君达,天津人,1914年2月被任命为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国立北洋大学(原名北洋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地处天津,实行美式教育。赵天麟早年求学北洋大学法科,1906年经北洋大学赴美国哈佛大学,归国后重返北洋讲授法律和理财学课程。民国初期国家建设和社会亟需新式人才,1914年赵天麟出任国立北洋大学校长后。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族强盛的迫切愿望,赵天麟对校务兢兢业业,形成了其独特的办学实践。
赵天麟坚持治学惟严,奉“实事求是”为圭臬,以此来教导师生,这也是校训的由来。赵天麟从北洋的办学历程出发总结出校训,并用其精神力量感召师生的做法与其在以“真理”为校训的美国哈佛大学留学的经历不无关系。“实事求是”体现了赵天麟对北洋人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是其自身求学、从教、办学的宗旨与准则。“天麟向来以实事求是自励,幼而求学国内如是,长而负笈海外又如是,壮而从事教育经营事业,亦靡不如是”,执掌北洋大学时,“尤以此兢兢自守而勖人。故昔日及门之士,今日颇多成就者。”[1]1925年,赵天麟回顾北洋三十年历程时对自己的作为总结为:“一得之愚,实事求是。”[2]
在对教育的构想中,赵天麟认为学校除了要有精神,更要有“大师”和“大楼”。1914年任校长的赵天麟始终追求高标准的教育水平,坚持择严聘师。到1920年1月赵天麟辞去北洋大学校长一职时,北洋大学教师中半数以上为外国专家,他们为北洋学生讲授各类专业课程,如英语、法语、德语、法律、物理、化学、力学、采矿地质、地质学、冶金、铁路学、铁路工程、绘图、建筑工程、体育和卫生系统等课程[3]。当时延聘的中国教师也都是国内各学术领域的知名专家。接替赵天麟讲授法律经济的冯熙运曾获哈佛大学法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法学博士;一代宗师冯熙敏也在北洋教师之行列。
精神需要有物质作为载体,教育理念也需要有良好条件的校舍作为实践场所,赵天麟殚精竭虑,尝试用各种渠道为北洋争取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的改善。1914年在校园内添盖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于校园东北增建的教员住宅,被称为是“本校建置史上之纪念”[4]。任职期间,赵天麟参照欧美大学的弧形设计修建了两座可以容纳百人的讲堂;建设改善教学设施,实验室、陈列室设备齐全,种类繁多[5],为培养有动手能力的工科人才提供了物质保障。与直隶省要求发还原北洋大学校址海大道梁家园外的校舍,以作预科办学之用。与当局要求增加北洋大学的经费用于添筑实验室和宿舍,获得财政部批准六万五千元作为临时追加经费,虽后来未能如数拨付,但至1918年1月拨发的京钞两万元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园建设的经费困难[6]。图书资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扩充,中西文书籍增至万余种,中西文报刊也增至百余种,涉及法律的图书、报刊超过三千六百七十种,藏书量在全国高校屈指可数。
赵天麟注重对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倡导学生要广泛参加体育运动。赵天麟认为教育的本旨也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使学生能够自己适应各种社会情况,“无论何种情形,皆以抵抗而利用之”,学校教育则要引导甚至是强化体育教育,造就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坚毅的性格,否则,偏颇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担兴国大任,“一偏之教育,犹嗣巨颅纤趾,不至颠踬不止”。因此,赵天麟要求北洋学生在讲习之余,“尤以发达体力为要义。”[7]为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赵天麟亲定了“强迫体操之法”,要求学生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一种或几种运动项目进行锻炼,由外国体育教员负责定期检查学生体格有无增强[8],将体育考核规定列入《学事通则》,体育不及格者不得升级或毕业[9]。兴建室内体操室、足球场、篮球场、跑道,添设体育设施和运动器具。1915年邀请美国体育专家柯拉克给北洋师生用幻灯片讲解“奥林宾格姆之历史及东亚奥林宾格姆之起源,及其于世界运动史之位置”,以及东亚大运会与当年在上海举行的情形[10]。支持北洋师生参加志愿者团体选拔赛,为1917年出征日本东京的东亚大运会中国代表团提供志愿服务[11]。
北洋培养出的学生质量颇高,1918年北洋一举囊括当时三种国内重要考试外交官考试、高等文官考试、清华留学考试的榜首[12],北洋在教育界声誉鹊起,赵天麟的教育成就也蜚声全国。北洋毕业生成为国之栋梁,充实到了民国社会的各个重要领域。当时世人评价:“君达校长,为北方学者之巨子。前长北洋大学,恢阔精详,及门弟子或翊政国家,或蜚声社会,皆超轶辈群,识者谓明体达用,其来有自。”[13]1920年1月,赵天麟因不满军阀当局对爱国学生的种种高压限制而辞去北洋校长之职,赴开滦矿务局出任协理。
1934年在实业家庄乐峰等私立耀华小学董事会成员委托下,赵天麟管理耀华新设立的中学部,使他的教育理念得以在中学推行。在短短的3年中,不仅扩大了规模,而且将其发展为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中学教育中的佼佼者。
赵天麟能够成为耀华学校的校长,颇有一番渊源。任校长前,赵天麟已是该校管理委员会委员,当时学校名为“天津公学”,是由庄乐峰于1927年在天津英租界创办的“华人学校”。1934年天津市政府要求各学校注册备案,规定不准用地名注册学校名称,且私立学校不准称公学,“天津公学”面临更名窘境。在赵天麟的建议下校名改为“耀华”,意为“光耀中华”,此举无疑提升了学校的形象,更赋予“天津公学”更高的社会国家责任。随后,私立耀华小学董事会准备设立中学部,时任校长严松章因病请辞,庄乐峰等人便一再邀请赵天麟出任校长。此时,赵天麟已经置身实业多年,并没有应允邀请。庄乐峰“以任重道远,欲得弘毅如君者,发挥广大之,而难其人”[14]为由,一再强留和游说,赵天麟才将此事答应下来。诚然,赵天麟能够接受聘请到耀华学校任职与庄乐峰个人的私交有关,除此以外也得以窥见赵天麟心怀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感。
此后,赵天麟一心投入到耀华学校的管理上,“乃摆脱一切,朝夕于斯,殚精擘画,一如其长北洋大学时。而事必躬亲,则以中小学绪烦人筒,与最高学府之可指挥而定者,又不同科”[15]。中小学是社会的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养成性格的阶段,基于对基础教育的思考,赵天麟为耀华学校提出了“尚勤尚朴惟忠惟诚”之训来培养人才,“使人人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庶几耀华学生,自有其为耀华学生者在”[16]。勤朴忠诚是赵天麟对耀华人品行作出的要求,更寄托了近代爱国教育家不言的殷切希望,“今日之校训,他日之民德”。
在耀华期间,赵天麟仍坚持对教师的严格选拔,聘请了当时的著名学者来校任教。例如,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曾执教耀华讲授物理课,兼做班主任;国学名家郑炳勋也曾在耀华讲授经训;音乐教师张肖虎在解放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
赵天麟在耀华学校也实施强迫课外运动,注意学生体力之平均发展,“以资切实锻炼,而促学业进步”,得到国民政府的赞许,通令实行。他改建了耀华的体育馆和健身房,从国外购置先进的体育运动器械,亲自带领学生参加各类运动赛事。耀华的篮球、排球、足球、垒球及田径队在全市比赛中均名列前茅。
赵天麟的教育理念在基础教育实践上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是赵天麟以他实事求是的精神,事必躬亲,硬是在短短3年间把耀华学校从开学时仅有46名学童和4名教师[17],发展成为了具有25个班次、千名学生、60名教师,兼备小学、中学、高中的“华北之模范学校”。1936年在天津市首届高中生会考中,耀华学校高中毕业生总成绩列全市第一,而且个人成绩第一、三、四、五名均为耀华学生。社会阶层争相送子弟入校,“学生之未能入校,至抱向隅之憾者,尚不知凡几。”[18]
赵天麟不仅是教育家,更是一名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身体力行,以他的果敢和刚正坚守民族气节,捍卫国家主权,对学生形成了无声的教育。1915年天津法租界计划侵占老西幵地区,天津一批乡绅发起成立了天津维持国权国土会,赵天麟担任副会长[19]。他在北洋执掌校务的繁忙之中,定期参与国权国土事务的磋商和请愿[20]。
赵天麟在教育实践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对学生的教育重在培养爱国责任感和果敢刚正的精神,敢于担负社会责任和兴国重任。赵天麟要求北洋毕业生坚守果敢刚正之精神,认为北洋大学能够在教育界声名远播的重要原因在于“持以不失坠者,良以一种果敢、刚正之精神”,以这样的精神处世则勇往不败,“以之修学则学成、以之行己则躬正,以之事事则事举,所有望于卒业生者,则力持此精神,不挠不坠,则母校诸生,两受其益。”[21]赵天麟在耀华“擘划筹维,不遗余力”,鼓励后学,坚持培养学生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平日昭示后生,要皆经国大计,卒使莘莘学子咸感于教诲之诚,翕然争相淬励,此后人才蔚稷下,称盛前途正未可限量也。”[22]
1937年天津沦陷,具有强烈爱国热忱和社会责任感的赵天麟不顾侵略者的仇视,毅然决定开设特班,收纳千余名失学学生和数十名教师,在耀华学校复课;坚决抵制日本侵略者在天津推行奴化教育,拒绝删改课本上的爱国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支持学生的抗日爱国宣传活动,1937年耀华建校十年仍悬挂当时的国旗,唱中国国歌,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由此赵天麟被日本侵略者嫉恨,欲除之而后快。1938年6月27日,赵天麟被日本暗杀团在成都道昭明里其寓所附近刺杀。1946年7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宋子文亲署指令对赵天麟“办事认真,不避艰险,虽屡受诱迫威胁,毅然不为动摇其忠贞爱国之忱不屈不挠之概,尤为敌忌”最终“因公殒命”一事迹明令褒扬并按章抚恤其子女。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将赵天麟烈士入祀忠烈祠[23]。
爱国教育家赵天麟在教育实践中,恪守“实事求是”准则,先后出任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北洋大学和天津耀华学校的校长,树立办学精神,加强师资和办学条件建设;关注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发展,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来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其教育理念与实践对近代天津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
[1][13][14][15][16][17][18][22]耀华学校.耀华学校十年纪念刊.1937.
[2]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卅周年纪念册.1925.
[3][9]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98-99,91,96.
[4][7][10]北洋大学校季刊[J].1915年冬季刊.
[5]北洋大学校周年概况报告[J].国民政府教育公报.1914.
[6][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津大学.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历史档案珍藏图录[C].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75,52.
[8][21]本校记事.北洋大学校季刊[J].1916年春季刊.
[11]New York Times[N],April 8,1917.
[19]天津商会.天津绅商组织维持国权国土会[A]. 1915.
[20]维持国权国土会事务所.为定期磋商国权国土事给卞月廷赵君达等人通知[A].
[23]国民政府内政部.为填具烈士事迹表办理入祠事致天津市政府的代电[A].1946-11-4.
张世轶 天津大学档案馆 馆员 历史学博士
(责编 张佳琪)
※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中国著名大学校长办学之道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BIA09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