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祈山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传统小学数学教育化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出现了严重脱轨。一些老师、家长、学生只重教育的结果而轻过程,只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学生只会生搬硬套,不会灵活运用。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则是在传统小学教育教育化的基础上加以改善,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以及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传统小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对比、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和实践出发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相关策略 实践研究
引言
数学相对于其他科目是枯燥、无味、抽象的。它没有生动的语言及故事情节,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小学生的思维属于直观形象思维,没有复杂的逻辑关系,同时他们对自己的约束力很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这种现象使得小学生学习数学变得尤为艰难。我们先从传统小学数学教育出发,进而引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在实践中探讨小学数学的最终发展方向。
1.传统小学数学教育化模式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整个课堂以老师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老师限制学生的“动”,必须抱臂端坐背挺直,注意力还要高度集中。一堂课下来,师生都感到十分疲倦。此外,学生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依旧是以讲授为主,教学工具主要是粉笔、黑板、课本等。有些学校虽然已经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可是教学方式与传统教育没有两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只是从老师和书本中获取,要想成绩有所提高,必须依照老师所说的,上课注意听讲看,下课多做习题,只有熟悉了各种题型,才会有所进步。学生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课后依旧要掩埋在题海中。长期以来,这种模式大大消减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比较国内外数学教育模式,我国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高于美国。但是经实验研究发现,我国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美国学生相差甚远,主要是由于我国学生在应用意识方面比较薄弱,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这就是所谓的不能够学以致用。
我国的数学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建立起一种趣味性、开拓性的教育模式。
2.小学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生活化,顾名思义是与实际生活接轨。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为什么要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我们上街买菜、去超市购物、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审计、科学研究等都需要运用到数学。数学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得力助手,而且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表现。
虽然早在2001年我国就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并且在该新课改的影响下,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模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坚信老师给出的问题都是有答案的;每一个问题都只有唯一解;老师讲过的懂,老师没有讲过的肯定不懂。这种错误的数学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小学是学生思维辨析能力逐步上升的阶段,周围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性和探索性。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点,改善教育模式。教师应当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例子,让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处理问题,将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数学中了解生活。
3.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相关策略及其实际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相互结合,寻找我们身边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授学生数学的时候,可是尝试将课堂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传统课堂。此课堂并非我们以往所熟知和了解的课堂。该课堂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老师可以将一些数学常用概念融入生动有趣的生活小故事中,让学生从故事之中琢磨数学,了解数学。例如:“平均分”概念,就可以引入下面这个故事:端午节吃粽子,小明妈妈买了三个粽子,她将这三个粽子分别分给爸爸一个、小明一个、自己留了一个。小明、爸爸、妈妈得到的粽子一样多。人分物品,分得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之后老师再问学生:如果小明的妈妈有六个粽子怎样分小明的妈妈、爸爸还有小明才能得到相同的粽子呢?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平均分”的意义。
第二,课外实践课堂。学校可以开展一些课外学习的课堂,由老师带领学生逛校园,寻找学校中的数学。例如:课间时期,三五成群的小学生跳皮筋、踢毽子。老师就可以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在跳皮筋,又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当学生学习加减法的时候,老师可以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制作相应的幻灯片,让学生通过动画、图片学习加减法。例如:2+3=5,老师就可以将学校道路两旁的数拍下来,又有学生已经对树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老师只要问学生道路两旁各有多少棵小树,这幅图画中又一共有多少棵小树,学生也能更容易地了解加减法的意义所在。
开展互动性课堂,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是为了更多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消除学生对老师恐惧感、畏惧感,多一分亲切,少一分距离。
3.2让学生在操作中寻找学习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浓厚持久的兴趣。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完成一件任务会感到很开心,有一种满满的自豪感。学生也是一样,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视觉、听觉,还有肢体行为执行某项操作,在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过程中懂得如何构建知识网络。这样一来,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3师生相互合作、相互尊重。
现在的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缺少自主解决问题和开拓性思维,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老师不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有些老师,在他的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反驳他的观点,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使得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禁锢,同时对老师也产生了畏惧心理。
另外,有的老师在学生提出另一种方法的时候不加以重视,或者是完全地批判。这不仅影响学生对问题全面的思考,而且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远。而现在,许多学生有问题不找老师反倒找同学的现象也很普遍。那么,老师与学生的合作与尊重成了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必须克服的问题。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解决能力,我认为老师应当在教学方面给予学生更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把一些问题抛给学生任他们自由发挥。即便是对小学生也应是如此。
4.结语
关注小学数学教育,在传统小学数学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让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传统的授课模式转变成兴趣培养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有了兴趣,即便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也会努力钻研。现代经济在发展,时代在不断地改变,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校与老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富有生动个性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只有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最具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斌.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2-28.
[2]杨巧倩.小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