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14-04-08 00:18:42梅虹
考试周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渗透方式中学数学教学心理障碍

梅虹

摘 要: 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全面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强化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障碍 渗透方式

人的学习过程是受心理支配的,学习时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一半。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不仅个性将在这一时期塑造和形成,而且将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和挑战。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情绪的不稳定性,以及对外部压力缺乏适当的调适方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出现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适应障碍等,从而出现厌学、逃学、犯罪、轻生等社会问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是现代教育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从教学效果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强化学科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它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的传授的不足,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个性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数学课上,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需要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参与,还需要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并形成认真、细致、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缺乏自信。

某些学生由于基础差,成绩落后,对学习数学缺乏自信,存在自卑心理,总觉得数学太难,自己学不好数学。

2.急躁心理,缺乏必要的思考。

某些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能静下心认真审题、推理、思考、回顾和反思,常常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

3.依赖心理,缺乏主动钻研精神。

学习中,不少学生总是期望教师对每个数学问题都进行详细的讲述、归纳和总结,最好反复强调、详尽示范,从而可以一步一步地模仿、生搬硬套,不肯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4.定势心理,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

解题时,某些学生思维模式和解答问题的习惯较固定,使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懒惰心理,缺乏对问题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新探究。

日常学习中,不少学生只重结论,不问“过程”,对定义、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不求甚解,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难以深刻领会所学知识,致使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当然,产生这些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又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1)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全面的理解、片面追求升学率;(2)教师教法陈旧、不生动,缺乏创新,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4)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二、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学生而言,学习已成为其生活的重心,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学习时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和促进心理和谐,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强化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习时,如果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时,就会对书本感到亲切,乐于学习;但当心情不好时,就会注意力难以集中,即使被迫学习,学习效率也会很差。可见,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动过程。某些教师常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批评指责,容易使学生情绪压抑,产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疲劳、紧张、懒散、分心、烦躁、厌倦等情绪,要善于因势利导地进行调适、疏导,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态,从事有效的学习活动。

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可以经常使用“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我相信你能行!”“这个问题你能解答,不妨试试!”“你真棒!”等平等和激励性语言,杜绝使用“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都不会!”等带有歧视性的语言。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学生是知识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厌学为乐学,变模仿学为创新学,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和善学。

(1)创设趣味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趣味感触。如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用“鸡兔同笼”的问题引入,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现实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数学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确立“数学是有用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如在以测量为专题的教学中,我用计算旗杆的问题引入,先让学生量出太阳光下一位同学的影长和旗杆的影长,再根据那位同学的身高,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引导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现实情境中透析其中隐含的数学线索,为学生搭建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阶梯,帮助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所学数学知识或思想方法的本质。

(3)创设形象性、直观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参与操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明白“数学不都是抽象的”。如在概率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摸扑克牌的试验,通过抽取扑克牌的真实结果,使学生感受到“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它是大王或者是小王”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比“从一副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它是红色牌”的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要小。为学生理解“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一样”提供实证,引导学生动手又动脑,让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4)创设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创新的动机,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可以学好的”,逐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每个班级会由于集体目标和集体领导的影响,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班集体自身的氛围,这种氛围对于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会促使其成员奋发上进、不甘落后。

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我常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互动互促中增强自信,形成积极思考、认真学习的集体氛围。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探索,共同进步。

4.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1)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环境、思维方式不同,个体之间客观上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出现暂时性的落后,全面地关注每个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

(2)要给学生多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激起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健康的心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实施文化教育的终极目标。心理学家盖茨说:“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激起人的满足感和上进心!”实践证明:成功和失败不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而且对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教师可以运用课堂提问、板演、小组讨论等方式,给学生多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对学生的成功给予鼓励性评价,强化其成功的体验。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失败,进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要科学地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给学生爱和期待,不断地用成功体验替代学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

我班上有一名学生,初一入学时,学习基础较差,习惯也不好,经常不做作业。针对这一情况,我一方面安排成绩优秀的班干部和他同桌,树立榜样时刻激励他,另一方面在上课时我经常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鼓励性的评价,有时他答不上来,就耐心地鼓励他,引导他寻找正确答案。课余,我还常抽空给他学习上的辅导,他一有进步,就及时地予以鼓励和表扬,让他时刻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渐渐地,他开始交作业了,回答问题主动积极,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了。

5.为人师表,重视教师人格的正面影响。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更应该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要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中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要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信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教育是全方位的,它的主渠道是课堂。中学阶段,对学生而言,学科教学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甚至会影响到他今后多方面的成长和发展,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任课教师,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教材,适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重视培养和优化学生的心理,必然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渗透方式中学数学教学心理障碍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8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2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2:26:56
更新观念,创设自主灵动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0:15:13
中学生数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考试周刊(2016年92期)2016-12-08 00:13:44
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1:45
大阅读在初中语文课中的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2: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