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永琴
摘 要: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是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该文不仅揭示了少年儿童成长中的烦恼,更可作为写作范文借鉴,使学生从中受到写作启示,学习到语言描写的技巧、人物细节描写及景物烘托的写法,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羚羊木雕 阅读 写作技巧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通过对一个珍视友谊的女孩和她那重视金钱的父母的矛盾描写,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如何才能化解。其实,这篇课文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思考和启发,还可以作为一篇写作的范文来供师生共同探讨。
一、语言描写的技巧
平时,同学们在作文中的人物语言描写比较单调,往往用“妈妈说:……”“我说……”之类的简单表达,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掌握进行人物语言描写的正确方法和技巧,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会很多。
在刻画人物语言时,利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加以烘托,既生动又形象,同时还能准确体现出人物心理。如: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短短几句对话,描绘出妈妈的神态和动作,以及我的内心是如何的慌张、恐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
二、形式多样的对话方式
平时,同学们在作文中都喜欢采用“人物+说+内容”的方式,单一枯燥。在《羚羊木雕》一文中,这种方式的使用很少,取而代之的是多种灵活的语言描写方式。
(1)人物在中间,话在前面和后面。如:“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2)人物在后面,话在前面。如:“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3)或者干脆只有语言,而不必交代人物。如:“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虽只有对话,但读者同样可以读懂人物的身份及内心。
三、对人物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更加真实,形象可感
1.神态描写
(1)描写妈妈的——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2)描写万芳的——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
2.动作描写
(1)描写妈妈的——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2)描写爸爸的——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
(3)描写万芳的——她也挺激动,从兜里掏出一把弯弯的小藏刀送给我。
(4)描写“我”的——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
3.心理描写
(1)直接刻画心理的:
A.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B.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
C.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D.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2)通过其他描写侧面烘托心理的——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借声音传达内心的恐惧。)
四、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有助于烘托人物,体现作品主题
如: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借冷冷的月光完美体现了“我”在友情伤害下的无助、凄凉心情,同时用静静的夜晚来烘托,倍加真实,激起读者共鸣。
在记叙文中,适当得体的环境描写不仅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更可以有力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境界和精神品质,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五、贴近生活寻找写作材料
《羚羊木雕》文中的故事在生活不乏类似事件,在我们身边经常上演着同样的故事。《羚羊木雕》一文围绕羚羊木雕,表现了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取向所引起的冲突,尤其体现了对孩子“友谊”的伤害,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即父母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作者巧妙地借一只木雕将这一主题进行了体现,讲述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寓意的故事。
该文之所以给读者以如此真实感受,因其取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写作要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敏锐捕捉到每一个可以用来写作的信息,挖掘出来,将其变为生动感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