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观课策略探析

2014-04-08 15:24樊世琼
考试周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

樊世琼

摘 要: 为了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了许多诸如观摩课、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汇报课之类的教研活动,老师们无不积极参与观课,但不少人并不善于观课。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正确观课策略作了探究分析。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教学 观课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课程的实施,有如强劲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小学校园如火如荼地蓬勃兴起。以教改实验为目的的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应有尽有。有的学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有的学校请进学者传经送宝。观课活动普及到每所学校、每位教师。观课后无不拍手叫好,赞不绝口。有些人看了花哨,看了热闹;反而看了门道,取了真经的较少。那么,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应该如何观课,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学到“真经”呢?

一、带上课标观课

这里所说的“带上课标”,意思是在比较熟悉《语文课程标准》(当然,能带上最好)的情况下观课。从观课议课的角度讲,课标是衡量一堂课的尺子。可是,不少观课教师根本不熟悉课标,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三维教学目标是什么都不清楚。如果是在没有“尺度”的情况下观课,就很难对一堂课的真伪、优劣、高低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会被时下一些刻意煽情、得“意”忘“言”、追求花样、追求舞台效果、取悦于观课教师等情形的教学所迷惑、误导。

如果说掌握课标理念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的话,那么,这里有一个比较好把握的尺度,就是用课标的“阶段目标”观课议课,用“阶段目标”审视判断。以课标中提出的词句教学目标为例: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上述目标中,我们可明确四个问题:一是理解词句的方法;二是理解词句的要求;三是教学的阶段性;四是目标的系统性。

如果以这样的教学目标作为观课议课的标准,那么,三、四年级的词句教学仍然停留在“理解词句意思”上,无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五、六年级的词句教学还是停留在“理解词句意思”上,无法引导学生“推想”词句意思,更不能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样教学,无论其多么煽情、多么巧妙、多么艺术,都是不符合年段要求的,都没有教在“点子”上,都缺乏对目标体系的把握和实施。

课标同国家制定的其他行业的标准一样,有最高权威性的指导、制约等作用。自觉地用标准,并学会用它作为观课议课的尺度,我们就会心明眼亮,不会被那些花里胡哨的教学所迷惑。

二、拿着教材观课

如果说带上课标观课是审视、评判一堂课“教得怎样”的话,那么,拿着教材观课则可以弄清一堂课“教的是什么”,以教材为依据对照、审视其对错、偏正、深浅等。

如,不少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都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用大段大段的像背台词一样的诗意般的语言进行煽情。乍一看,教学手段多样且先进,很“好看”,很时尚。但是课文所在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这是“读出语言文字背后意思、语言内涵”的阅读方法、能力的专项训练。根据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恰恰不适合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而是应着力引导学生静心、潜心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体会其包含的精神或情感,以此培养学生感受语言内涵、品评语言滋味的能力。例如,课文的第三段写圆明园的各种景观,运用了“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从这么多看似平常的“有”字中,学生就能明显地感受到圆明园景观的多姿多彩、美丽壮观,就能强烈而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圆明园美丽壮观景象的自豪、骄傲、赞美之情,还能感悟到为后文写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什么都“没有”了的无比痛心、惋惜、憎恨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埋下伏笔等。如果不是这样,而是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等,那么,“读出语言文字背后意思、语言内涵”的阅读方法、能力的这一专项训练,如何能够落实?

也许有人会说,新课改不是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吗?请注意,无论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其根本都是“教材”,而不是随便哪一篇文章。既然是教材,它就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制约性。我们用教材作为“镜子”对照、审视一堂课,就能比较务实、清楚地看出,在这堂课上,教师是把握了教材,体现了编者意图,教在了“点子”上,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是随心所欲,无视教材的规定性、制约性,不管学生学习的起点、年段性的等。手头没有教材,就有可能将那些把语文课上成音乐欣赏课、资料堆积课、图片展示课、闹剧表演课等,正事没做好、闲事忙不完的教学,误认为是“超越文本”的“创新”做法。

三、调好角度观课

这里所说的“角度”,是指观课的出发点、聚焦点。据了解,不少青年教师观课的角度不够恰当,常常被一些表面的、吸引眼球的、刺激感官的做法所吸引。为此,笔者主张:以平静的心态、审视的眼睛、充实的头脑和调好的角度观课,力求不看热闹,要看门道。针对当前公开课和观课议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聚焦语文因素

所谓“语文因素”,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书写)”。看一堂语文课的好坏,关键是看这堂课有没有这样的语文因素,有多少这样的语文因素,进而思考这些语文因素是如何让学生获得的。下面以《笋芽儿》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看哪种教学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课例一】

师:(板书课题:笋芽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一起读!(生齐读)

师:(出示“笋芽儿”图片,贴在黑板上)这就是“笋芽儿”。(满怀激情地)笋芽儿就像刚刚出生的婴儿,是那么可爱。多么可爱的笋芽儿,多么娇嫩的笋芽儿!我们带上“可爱”的感情一起读!(生齐读)

师:笋芽儿,多么可爱的样子,多么亲切的名字!让我们带上“亲切”的感情再读!(生齐读)

师:课文围绕着这个可爱、娇小的“笋芽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童趣、发人深省的故事吧!

【课例二】

师:(板书:“笋”和“芽”)“笋”是个生字。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这个字。(生一边说着笔画,一边用小手书写)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题目?(生按照标注的拼音读)

师:(在黑板上加“儿”,成“笋芽儿”)现在加上了“儿”字,谁再读一读?(生读)

师:你看,有这个“儿”字与没有这个“儿”字,读起来一样吗?

生:不一样。没有“儿”字,读起来很难听,很生硬。有了“儿”字,读起来就像妈妈呼喊自己的孩子一样,很亲切。

师:还有不同说法吗?

生:有“儿”字,就觉得“笋芽儿”很娇小。

师:你看,这个“儿”字多重要呀!我们一起亲切地读读这个题目吧!

师:(出示“笋芽儿”图片,贴在黑板上)这就是“笋芽儿”。课文围绕“笋芽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如果从寻找语文因素的角度来看,则课例一没有多少语文因素,不客气地说,它是披着语文的外衣,没干多少语文的事。教师只是通过一次次外力煽情,强加于学生,使其读出“笋芽儿”的语气,学生并没有内化理解,没有收获到什么。课例二,语文因素显而易见,可谓一举多得:一是指导“笋”字的书写(书空);二是让学生读准注音的“笋、芽”字音,为读好儿化音作了铺垫;三是在比较朗读中,初步感知儿化在表达上的作用;四是在朗读中理解了“笋芽儿”的意思和体会了所表达的感情,即感情亲切、样子娇小;五是渗透了语文学习方法。而且学生的所获所得不是教师灌输的、强加的,是他们在巧妙的比较中自悟自得的。我们看到了两个课例在教学理念、方法、经验、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距。

2.聚焦学生表现

特级教师贾志敏讲过一个观课“看学生,不看教师”的事例: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个教育代表团到上海一所学校听课。校长请贵宾们在学生后面入座,他们却表示:“我们为什么要注意老师呢?我们要观看的是学生是怎样学习的。”说着,纷纷把椅子挪到了黑板下面,面对学生,静静地观看学生上课。这个事例很值得我们反思,因为不少青年教师观课与其相反,他们角度常常错位,不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是看教师课堂上的“表演”。加上当下有些公开课,教学不是让学生潜心读书、沉思默想,而是把课堂搞得很“热闹”,教师过于强势、抢眼,让学生当配角,这就使得观课者只关注教师如何教,忽视观察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这样观课就难以全面、正确地作出评判。

课堂是学生学习发展、施展才能的天地,学生是红花,教师是绿叶,不可本末倒置。我们在观课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那些过于强势、抢眼的教师“风采”、教学“艺术”所迷惑,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学生那里,看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然后通过学生的表现思考“为什么”,即教师是用了怎样的教法。这种“看学生,不看教师”的观课角度实际是在“看门道,不看热闹”,能学到“真经”。否则,有可能会被那种把课堂当纸,以学生为笔,用教材做墨,尽情挥洒教师“风采”、教学“艺术”的教学所迷惑,甚至会误认为那是一种教学风格。

3.聚焦目标达成

语文是一门课程,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即学习目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达标。所以,看教学目标是如何体现、落实的,也是评价一堂课优劣、成败的重要标准。由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很“吃功夫”的问题,因此表现出来的情形大相径庭。如,目标不明确,没有航标乱行船、处处刨坑处处坑的有之;目标不准确,南辕北辙、随心所欲的有之;目标不落实,只管“教过”不管“教会”,教学走教案、走过场的有之;当然也有目标明确,真正达标、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凡此种种,观课者在自身比较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把脉、评判。

如,识字教学,我们要看的是平均用力、泛泛而教,还是音、形、义有所侧重地教。有的字问题出在字音上,看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强调;有的字问题出在字形上,或笔画、部件,或结构、笔顺,看教师是否给予点拨;有的字问题出在字义上,看教师是否着力引导等,还要看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是否真正解决、落到实处。也就是不仅看其“教过”,还看其是否“教对、教会、教好”。总之,观课角度是当下观课者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角度不当,会迷失思考方向,做出误判,导致误学。

总之,观课要得法,要以课标为尺度,以教材为依据,从语文因素、学生表现、目标达成的角度选准聚焦点看门路,评判一堂课教的是什么,教得怎么样,审视对错、偏正、深浅,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的观课才会大有裨益,方能取得“真金”,提高观课者的教学水平,推动新课不断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思想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