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兰
摘 要: 语文是母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无处不用。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充分运用好语文,作者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包括培养写字能力、朗读能力、口语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等诸方面,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有所提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认为,《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笔者多渠道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行动起来。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教学《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笔者鼓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语文课上,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笔者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他们通过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笔者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笔者增长了见识。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笔者负责巡视,指导学生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
二、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课内,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语文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比如,学完《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后,笔者就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表达诗意。
课外,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的又有广阔的操作余地。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利用课改理念,让学生学会评价
自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课堂评价由以教师为主体到向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不仅养成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笔者训练学生学会评价,首先让学生自主评价,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笔者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他人。例如:“我听他读课文,就像看见课文中的景物了。”“他说得真流利,真有趣,我都被吸引住了。”“我要像他学习,也要写出像字帖上的字来。”“老师,我觉得自己今天写的字比上次漂亮多了,你可以奖我一朵小红花吗?”,等等。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还能作出评价,这正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也是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
通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只有在多渠道的反复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他们离开学校,走上社会,或进上一级的学校,能充分运用语文,如鱼得水,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