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综述

2014-04-08 16:07张明辉
邯郸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构词词根词缀

张明辉,于 瑶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综述

张明辉,于 瑶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主要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类词缀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近40年以来,前期各位学者对类词缀整体进行定名、定性、定量研究。此外,还有类词缀小类和个别类词缀类词缀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类词缀研究角度更加多样化,如词语模概念的提出和模因论的引入,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类词缀提供了新的理论和途径。

类词缀;衍生机制;语法化;词语模;模因论

汉语从语言类型上看,是典型的词根语,在构词法上以语素和语素复合构词为主词根加词缀附加构词情况较少,因此中国的语言学家也很少注意到词缀这一语法现象。直到1931年瞿秋白发表《普通的中国话字眼研究》一文,中国学者才注意到并开始对汉语中的词缀进行研究。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汉语词缀的研究进入空前繁荣阶段,仅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的相关文章就有六七百篇。类词缀研究的蓬勃发展是有其社会基础的,在网络媒体高速传播的今日,新词新语产生的速度也十分惊人,类词缀在构成新词新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对类词缀产生和构成新词机制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从宏观上看,类词缀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术语的确定和划分类词缀范围的研究上,后期研究内容更加广泛,如类词缀分类研究、个别类词缀语义语法功能研究、类词缀和词根词缀对比研究和相关构词理论研究等。本文以相关类词缀研究论文及著作为基础,对各位学者的类词缀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对今后类词缀研究的发展作一展望。

一、类词缀的总体研究

通过对“中国知网”所属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三个数据库的检索,以“类词缀”作为“题名”或“关键词”,共搜集到相关论文70余篇,其中包含硕博毕业论文10余篇。此外还有不少著作也涉及到了类词缀这一新语法现象,如陆志伟的《汉语的构词法》、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汤志祥的《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态及其嬗变》等等。学术界对类词缀整体研究,主要集中在类词缀的定名定性定量研究,类词缀分类研究,以及类词缀产生的动因,并预测了它语法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结果几个方面。

(一)类词缀的定名及定量研究

对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它的定名和定性问题,类词缀研究也不例外。在类词缀研究早期,瞿秋白、吕叔湘、陆志伟、任学良、刘月华、沈孟璎等学者均对类词缀命名问题进行探讨。

最早注意到“类词缀”现象的是瞿秋白,他称“资本家”之“家”,“民族主义”之“主义”为“新式的词尾”;称“非资本主义”之“非”为“新式的词头”。[1]类似的,方光焘同一时期也指出“性”有词尾化倾向,“非”“反”有词头化倾向。吕叔湘(1979)最早在他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出“类词缀”这一术语,并认为“类词缀”是由词根虚化为词缀中间的一个状态。[2]他说:“汉语里地道的语缀并不很多,有不少词缀差不多可以算是前缀或后缀,然而还是差一点儿,只可以成为类前缀和类后缀。……他们作为前缀和后缀还差点儿,还得加个‘类’字,是因为他们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存在这种类前缀和类后缀可以说是汉语语缀的第一个特点。”并在他的论著中界定了18个类前缀和23个类后缀。

陆志伟等在《汉语的构词法》中称其为“类乎后置成分的东西”并界定了10个类后缀,没有提到类似“类前缀”的概念。[3]任学良在《汉语造词法》中称其为“准词头”和“准词尾”,界定了3个“准词头”和5个“准词尾”。[4]刘月华等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只提到“类后缀”,并界定了24个类后缀。[5]陈光磊在《汉语词法论》中,采用了“类词缀”这一术语,但界定数量庞大,有19个类前缀,54个类后缀。[6]曾立英(2008)以《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为基础,通过词频统计,确立了单音节类前缀23个,类后缀53个。[7]

此外还有郭良夫在《现代汉语的前缀和后缀》中,称其为新兴的前缀、后缀,沈孟璎在《再谈汉语新的的词缀化倾向》中,采用“词缀化倾向和进程、类词缀、准词缀”等名称。

这些学者命名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其一是定位性特点,如陆志伟等;其二是语法化动态过程,认为它是处在一个渐变过程中,并侧重它的半虚化属性,如瞿秋白、方光焘、吕叔湘等。目前学术界普遍采用吕叔湘先生提出的“类词缀”来指称这一新语法现象。

(二)类词缀的定性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类词缀性质进行研究的学者众多,影响较大的有吕叔湘(1979)、任学良(1981)、沈孟璎(1987、1995)、陈光磊(1994)、马庆株(1995)、汤志祥(2001)等。他们均承认类词缀具有词义虚化、构词能力强、具有类化性功能(能够标示词性)等特点。但各位学者提出的判定标准在数量和具体内容上不尽相同。如:吕叔湘先生(1979)主要从语义角度对类词缀进行界定,认为“在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这一观点是大多数研究者都赞同的,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类词缀的深入研究。

后续进行研究的大多数学者结合语义和构词功能两方面对其进行界定,如:郭良夫先生(1983)提出了两方面的标准,其一,语义未完全虚化;其二,类词缀具有一定构造新词的能力[8];马庆株先生(1995)通过词缀和类词缀的对比(他称为真词缀和准词缀),除了前人提出的语义和构词能力标准外,还注意到后缀多为轻声,类后缀一般不是轻声的特点。[9]张小平(2003)从构词特点和语义特征两方面界定类词缀,认为类词缀具有构词位置固定、不能独立成词、构成新词时具有类化性、词汇意义大部分虚化 4方面特点。[10]邹晓玲(2006)在其硕士论文中也提到了这4条标准,她还进一步说明四条标准之间的主次关系,她认为意义是否虚化是判定是否能够成为词缀的最重要标准,另外三条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11]董秀芳(2005)认为以往的词缀研究所采用的“意义虚化”标准在表述上过于模糊。她认为词缀必须具有一定的词法意义,使用上也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规则性和周遍性。平常我们所说的“老师、老鼠、老虎、老百姓”之“老”并不算是词缀,因其不具有周遍性。[12]她的这一观点为我们确定某个用法是否能够确定为词缀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李进玉(2009)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类词缀在意义上具有“类化”和“泛化”的特点;在构成新词时具有“定位”的特点;在语法功能上具有“标示词性”的特点。[13]曾立英(2008)以《语法信息词典》中收纳的 8万多词条为语料素材,通过实例考察对类词缀加以定义,认为类词缀具有四个特点:1.构词能力强;2.以义项为基础,出现在组合中固定位置;3.意义上半虚化;4.是一个相对不成词语素。崔平(2013)综合前人各家之言,对类词缀界定提出的标准比较多,阐释得比较具体。他一共提出了 8条标准,如:构词定位、意义虚化、具有类化作用、单向高搭配性、组合能力强、新生类推潜能强、所黏附层级广、在语音上非轻声等等。[14]

(三)类词缀的分类研究

除了对类词缀整体性质特点的研究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到了对类词缀进行更细化的分类,对类词缀小类划分角度很多,就现阶段来看,主要有构词位置、来源、音节数量、能产性和语义类别等角度。如:尹海良(2006)以构词位置、音节数量、类词缀来源、构词数量和使用情况五个标准,分别对类词缀进行二分。[15]主要分为:类前缀、类后缀;单音型、双音型;自源型、他源型;能产型、非能产型;高使用度型、低使用度型等等,这也是比较通俗而全面的一种分类方式。闫肖(2010)综合考察类词缀的在意义、构词能力、使用度方面的特点,将类词缀归纳为比较稳定类、逐渐发展类和后来新兴类三类。[16]此外还有单从语义方面进行分类,如亲属称谓语类词缀、指人类词缀、工具类词缀等等,这种分类模式考察标准比较单一,只要在语义上具有一部分相似之处的就可以分为一类,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类词缀小类数目可无限大且无法做到穷尽划分,但对于属于同一意类的类词缀进行对比研究还是很有帮助的。

(四)类词缀的动因和机制研究

前面提到过,类词缀是由词根语素虚化为词缀的一个中间状态,是语法化过程的产物,但为什么一个实词语素会开始语法化过程,是什么因素促成实词语素开始虚化,许多研究者在考察类词缀的语法特征时也对其进行探索。他们的研究结果,归结起来可以分为语言外部的影响和语言本体发展规律的作用。具体阐释如下:

尹海良(2007)分析类词缀化产生动因有 4点,如:社会发展对语言产生的必然影响导致类词缀的产生;语言接触导致外来类词缀的产生;语言本身的经济原则和类推机制导致类词缀产生等等。于艳(2010)与尹海良持同一观点,并且认为人们语言使用上求新求简的主观心理也对类词缀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17]贾泽林(2011)独辟蹊径,认为以往研究者往往将类词缀产生动因和生成机制混为一谈,这种看法有失片面。[18]他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解释汉语类词缀化的动因和生成机制,他认为类词缀的用法通常可以作为这个词的一个义项出现,而这个义项通常都是位于这个词所有义项中比较靠后的位置,类词缀的形成往往是一个词义项网络形成的过程,代表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延伸与拓展。而类词缀生成,主要是隐喻与转喻机制的作用、语法化机制的作用和类词缀化的意象图式的产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除了语法化理论外,还有学者运用模因论来解释类词缀产生的动因。模因论最早来自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文,他提出“模因”是要寻找一个与自然界的基因观念相对应的词来描述文化进化现象。“模因”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因此,他将模因定义为:“一个文化传播单位,或者一种模仿单位”。“模因”这一概念用在语言学上就是,“通过类推的方式创造出新的模因变体,包括同音类推和同构类推”(何自然,2008)。张富蓉(2008)认为模因是通过复制和模仿而存在的,类词缀的产生从模因论的角度讲,就是某个模因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和表现力,通过不断复制而为语言使用者熟知,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能产性越来越强就转化成为了类词缀。[19]

此外,还有对类词缀发展前景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类词缀会进一步虚化,演变为典型的词缀,或者退回词根范畴,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王芳玲(2001)、邹晓玲(2006)等。另一种观点更为全面一些,认为类词缀可能存在 3种发展路径:其一,语法化为典型词缀;其二,停滞在类词缀阶段;其三,回归到原词根状态。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张新红(2006)、尹海良(2007)、于艳(2010)等。

二、类词缀小类研究

类词缀的小类研究,目前发表的论文比较少,而且比较有侧重性,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亲属称谓语类词缀和他源型类词缀两个方面。

(一)亲属称谓语类词缀研究

亲属称谓语是称谓语的一种,此外还有社会称谓语和代词称谓语(秦学武,赵欣,李强华;2006)。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各类称谓语都有一定程度的泛化现象,但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使用更为显著,并出现了类词缀化倾向。亲属称谓语类词缀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属称谓语类词缀的语义特点、数量、构词特点等方面。

潘攀(1998)界定了亲属称谓语类词缀有16个,分别是:(~)爷、(~)奶奶、(~)伯、(~)叔、伯母、(~)妈、(~)娘、(~)婶(儿)、(~)姨、(~)哥/兄、(~)嫂、(~)姐、(~)兄弟、(~)弟、(~)妹、(~)姑娘。此外,他还认为能够形成类词缀的亲属称谓语在语义方面具有一定特点,能够泛化的多为父系亲属称谓语,且多为表示年长或表示尊敬的亲属称谓语。[20]这一判定是基本正确的,也成为了后来研究者研究亲属称谓语类词缀特征的基础。黄金金(201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典型称谓名词中的类词缀现象,认为如“父亲、母亲、乡亲、亲戚”中的“亲”、“观众、公众、大众、群众、民众”中的“众”、“案犯、疑犯、罪犯、主犯、囚犯、贪污犯”中的“犯”等称谓语中[21]“部分近似词缀的语素的位置逐渐固定,意义已经呈现出虚化的趋势,这些语素就成了类词缀。”

此外亲属称谓语类词缀化构成的新词与由其他类词缀构成的新词相比,在语义和构词形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经潘攀(1998)、秦学武等(2006)考察发现,在构词形式上亲属称谓语泛化一般都有形态标记,经过统计在亲属称谓语类词缀构词不带有形态标记的只有“奶奶、爷爷、伯伯、伯父、伯母、叔叔、姑娘”7个,带标记构词比例高达92%。[22]在概念内涵方面上,我们通常所说的新词主要反映社会上出现的新概念、新事物。但宋培杰(2002)发现,由亲属称谓类词缀构成的新词通常多与一定社会现象有关,它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舆论基础,反应了一种平民心理,具有很强的通俗性。[23]

亲属称谓语类词缀产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生成机制上,黄金金(2013)认为在典型称谓名词类词缀的形成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是形成初始阶段的主要触发方式,词汇化和类推机制相互起作用,最终确立了称谓语名词类词缀的地位。

(二)他源型类词缀研究

汉语类词缀可根据来源将其分为自源型和他源型,汉语类词缀主要是汉语自身的实词语素虚化而来的,主要属于自源型。但随着语言交际的逐渐深入,汉语受其他语言如英语和日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也产生了很多他源性类词缀。

他源型类词缀研究主要集中在界定和生成机制两个方面。他源型类词缀的范围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以周洪波、苏新春和郭立萍等为代表,认为他源型类词缀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汉语音译或半音译半意译中音译成分。仵兆琪(2011)也持有此种观点,只不过她的分类更加细化。其二,以王玲(2006)、李萌(2009)、贾泽林,王继中(2010)为代表,将汉语中音译和意译的外来词语素化进一步而成的类词缀都列入了他源型类词缀的研究范围。

他源型类词缀生成机制研究方面,最早注意到外来词产生类词缀化倾向,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的是周洪波。在语言接触中,“借词”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周洪波(1995)认为外来词中的“的、巴、模、啤”四个成分,首先由原来的仅表音的成分逐渐演变为一个音义结合的语素,并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在与其他语素组合构词时具有定位性等特点,具备了类词缀的基本特征。[24]他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者们普遍赞同,并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础。在周洪波之后,苏新春(2003)明确提出外来音译词变为汉语语素的过程:“复音外来词→单音节式简化→独立运用;重复构词→单音语素的完成”。[25]之后郭立萍(2008)进一步提出在外来词演变为汉语的单音语素之后意义进一步泛化,位置逐渐固定,演变为汉语类词缀。[26]

有关生成机制的研究,除了前面提到的表音成分独立运用演变成语素外,郭立萍(2008)、王玲(2006)、仵兆琪(2011)等,认为外来单音成分演变为汉语类词缀,还存在汉语系统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因素。首先,现代汉语本身的语素单音节化、词双音节化趋势,使多音节外来词趋向于用单音节代表整个词的含义。其次,在语言的类推机制作用下,仿拟造词促使外来词单音成分词缀化最终形成。最后,对外接触增加,对汉语构词法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外来词单音成分的词缀化;报纸等媒体积极吸纳外来单音类词缀,是他源型类词缀形成的外因。贾泽林、王继中(2010)认为外来词类词缀化的过程即是它语法化的过程,语法化机制主要有两个:一是重新分析,外来词进入汉语系统后,产生词汇意义,但其意义不具体,仅表示种类概念;二是类推方式的使用。[27]

三、类词缀的个案研究

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个别类词缀研究要晚于类词缀整体研究。较早的个别类词缀研究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对象也十分有限,通常是前期学者们公认的类词缀,且以他源型类词缀为主,如“化”“门”“的”“吧”等,研究角度以语义分析为主,很少涉及到语法功能上的分析。进入21世纪,个别类词缀研究成果明显增多。尤其是2005年以后,论文数量更是直线上升,研究范围拓宽,更注重来自汉语本体的类词缀研究,对新兴类词缀的分析角度也更加全面,不仅仅注意到了语义虚化的问题,还注意到组合能力、构式语义等角度的区别。

对新兴类词缀进行个别研究的论文数目众多,仅以“汉语类词缀”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上搜索,就可找到关于个别类词缀研究的论文70余篇,他们的研究对象各不相同,有关注度比较高的类词缀如“化”、“门”、“被”、“X男/X女”等,也有关注度比较低的,如“X宅、X霸、X炒、X党、天X”等,不一而足。但其研究角度大都相似,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语义分析、语法功能分析和产生原因分析。我们下面简单介绍两个关注度比较高的类词缀的研究成果:

学术界对“化”的研究,首先提到的是“化”的界定,陆志伟(1957)提到“化、个、拉、巴”等是“类乎后置成分”,没有给出具体定义。随后,丁声树、赵元任提出“化”是一个由外文翻译而成的词尾,吕叔湘将“化、性、界”等,定名为类词缀。继定名研究之后,关于“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关注到由“化”构造的新词在音节数量、标示词性等方面的特点,比较著名的有:郭潮(1982)认为“化”是一个动词词缀,并根据“X化”结构音节数量将“X化”动词分为三类:双音节、三音节和多音节。[28]云汉、峻峡(1989,1994)对“化”前成分“X”的考察,同时也注意到“X化”整体构成的词可是动词,也可是形容词,但不会是名词。[29]之后,张云秋(2002)认为“X化”构词可兼属动词、形容词、名词三类,这是由动词性功能向名词性功能方向的等级性弱化造成的。[30]秦华镇(2005)主要考察“X化”结构在构词能产性方面的限制条件,认为能进入“X化”结构的“X”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限制:“X”本身的概念要求(具有意义上的可延展性);“X”与“化”组合出现要有一定的频率,才能使之固定下来;类推作用。[31]

“X门”研究与“X化”相似,主要探讨“门”的界定、语义演变、构词能力等方面内容。根据刘叔新曾界定过外来词的标准,认为“保留外语词的形态结构和内部形式不变,用自己的语言材料逐‘字’(词、语素)翻译过来的”就是外来词。“X门”最初产生是由于美国政治丑闻“水门事件”,此“门”不同于原本汉语语素“门”之意,因此“X门”是一个他源类词缀(郭立萍,2008)。周世宏(2008)、刘萌萌(2013)、郑蔷(2008)、罗建芳(2011)等,都曾发表小文章对“X门”进行研究,观点基本一致。认为类词缀“门”从传到中国之初,在语素单音化作用下“门”获得“政治丑闻”之意,在类推机制作用下,不仅仅表示“政治丑闻”,可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领域,表示负面新闻。在语法方面,构词能力很强,前面的“X”主要可以是名词、动词等成分,附加色彩为贬义等。王中祥(2011)从模因论角度阐释“门”的衍生机制,认为“-gate”初始时来源于“watergate scandle”,由于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巨大,类比构词功能很强,成为强势模因。进入汉语语言系统后,在类推机制的作用下,“门”的语义进一步泛化,最终成为了一个汉语类词缀。[32]

四、类词缀对比研究

(一)词根、词缀、类词缀对比研究

很多学者在研究类词缀的同时,或多或少都与词根、词缀进行对比。类词缀和词根、词缀在语义、语法功能和构词能力上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如,吕叔湘先生对类词缀的定义就是通过与词根、词缀对比而来的。他曾指出:“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态’。……划分起来都难于‘一刀切’。这是客观事实,无法排除,也不必掩盖”。此外,李进玉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提到了类词缀存在的合理性时,也提到“类词缀存在于由词汇要素构成的连续统中”“类词缀是词缀语法化过程的‘中间状态’,也是一种必然的存在”。由此可见,类词缀与词根、词缀的区别和联系是由类词缀的存在状态决定的。

尹海良(2007)提出词缀和类词缀除了语义虚化程度不同之外,还提到了一些别的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区别如:1.词缀和类词缀在语义透明度和语义相容性方面有差别;2.在生成新词的派生能力方面有差别,词缀主要是组合构词能力强,而类词缀是生成新词能力强;3.与词根的粘附度不同,词缀由于语义完全虚化是可以脱落于词根而词义不受影响,类词缀则不能轻易脱落。在词根语素与类词缀的对比研究方面,尹海良除了前人得出的语义虚化程度和定位与否方面差别外,还对比出两方面的不同:1.类词缀和词根语素构词特点不同,类词缀是单向构词,词根语素是双向构词;2.类词缀和词根语素的认知基础不同。贾泽林(2011)不认同前人将类词缀比附于词缀的观点,认为类词缀在产生途径、构词时的语义结构、功能表现等方面均与词缀不同。

万琴(2011)认为类词缀和词根语素主要在语义虚实、是否单独成词和构词位置是否固定等三方面存在差异,[33]并将类词缀和词缀的不同之处进行细化,认为在六个方面有不同:1.类词缀语义是部分虚化,词缀是语义全部虚化;2.类词缀多粘附双音节词,词缀多粘附单音节词;3.语音上,类后缀语音弱化程度低,后缀语音弱化程度高;4.类词缀与词根在位置和语义上都有联系,词缀只有位置上的联系;5.类词缀构词方式个别化,可以和词也可以和词组组合构成新词,而词缀只能附着于词根上构成附加式合成词;6.类词缀构成新词能力强,词缀构成新词能力弱。

(二)类词缀与词语模理论对比研究

“类词缀”概念的产生是在关注到某一语素能够与其他语素组合,大量构成新词的现象后提出的。在20世纪末,李宇明(1999)以新词新语整体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词语模这一概念。[34]

词语模以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为理论基础,李宇明认为词语模是一种能批量产生新词新语的框架结构,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是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具有指示“类”的功能。模槽是词语模中可以替换的成分。虽然给我们的感觉词语模研究和类词缀的研究类似,但实际上词语模的研究对象比我们说的类词缀要广,其模标可是语素中的词根、词缀或类词缀。刘志生(2005)还提出了一种叠加式词语模,这种词语模中可以出现两个甚至更多的模标。[35]虽然如此,词语模概念的出现,也为我们研究汉语中批量产生新词现象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观察视角。禹存阳(2011)认为汉语由于缺少形态变化,无法将词根与词缀、构词与构形、词和短语、词汇内容与句法手段等进行一分为二的清晰划分,而类词缀的概念使其区分更为复杂,但词语模不涉及词根、词缀、类词缀的概念,使我们能够更专注于对新词新语现象进行研究。[36]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词语模研究主要有词语模整体性质研究和个别词语模研究。对词语模的整体性质研究较深入的主要有李宇明、苏向红、禹存阳、曹春静、彭晓、杨文全等;个别词语模研究有“X族”词语模、“X男、X女”词语模、“反X”词语模等。李宇明将词语模根据模标所在位置进行分类:模标在后,称为前空型;模标在前,称为后空型;前后均有模标,称为中空型。苏向红(2010)将词语模按产生的时间不同,分为类词语模和当代词语模。李宇明在论述词语模构词的能产型特点时,提出词语模模标具有“类”的功能,“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思维惯性,当新生事物出现后,人们就可以把它们很方便地归入某种类型中去”。[37]苏向红将词语模的这种构词能产型能力,阐释为词语模构词的理据性,模标的语义对整个词语的理据起到提示引领的作用。此外,苏向红还提到了词语模构词有潜显性特点,比如有模标“高端”,构成“高端X”新词簇,就有可能出现相对应的“中端X”“低端 X”新词。禹存阳(2006)对词语模的特点进行了更详细的分析,他总结出词语模具有能产型、时代性、潜显性、理据性四个特点。[38]

五、尚待解决的问题及展望

“词缀”是从西方语言学中引进的概念,而汉语作为典型的词根语,语素都具备较为实在的语义,这使词根与词缀的划分更加困难。随着大量新词新语的产生,又出现了一些构词能力很强的类词缀,多数学者都同意类词缀是处于由词根虚化为词缀的语法过程的中间状态,有着语义部分虚化、构词能力强、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位置固定、能够标示词性等特点。但这种界定明显还是比较模糊的,尤其是语义部分虚化一条。词语模等理论的提出,为我们研究当代汉语中批量产生新词新语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由于理论较新,现有的研究成果有着明显的不足,比如苏向红在《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物种价值》一文中,仅分类一项就提出了“模标与模槽在够示众的位置、语义特征、组合关系、成分的来源以及途径”等划分角度,但从现有的分类情况来看,明显还不够详尽,这就有待我们后来研究者的继续考察了。

[1]瞿秋白. 瞿秋白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陆志伟. 汉语的构词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4]任学良. 汉语造词法[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刘月华.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6]陈光磊. 汉语词法论[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7]曾立英. 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定量与定性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2008(4).

[8]郭良夫. 现代汉语的前缀和后缀[J]. 中国语文,1983(4).

[9]马庆株. 现代汉语词缀的性质、范围和分类[J]. 中国语言学报,1995(6).

[10]张小平. 当代汉语类词缀辨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

[11]邹晓玲. 现代汉语新兴类词缀探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董秀芳. 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特点[J]. 汉语学习,2005(6).

[13]李进玉. 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 西安: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崔平. 类词缀的数量、性质及判定彼岸准问题简述[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5]尹海良. 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6]闫肖. 类后缀的统计、比较和分析[D]. 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7]于艳. 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D]. 延边: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8]贾泽林. 现代汉语类词缀认知研究[D]. 西安: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9]张富蓉. “模因论”视野下的“X客”类网络新词[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0]潘攀. 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J]. 语言文字应用,1998(2).

[21]黄金金. 典型称谓名词中类词缀的认知语义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2]秦学武,赵欣,李强华. 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形态标记[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23]宋培杰. 浅析“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及构成新词的特点[J],语言研究. 2002.

[24]周洪波. 外来词译音成分的语素化[J]. 语言文字应用,1995(4).

[25]苏新春. 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J]. 中国语文,2003(6).

[26]郭立萍. 现代汉语外来词单音成分语素化和词缀化过程探析[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5).

[27]贾泽林,王继中. 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形成及其与外来词的关系探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2).

[28]郭潮. “化”尾动词的语法特点[J]. 汉语学习,1982(3).

[29]云汉,峻峡. 小议带后缀“化”的词[J]. 中国语文天地,1989(1).

[29]云汉,峻峡. 再议带后缀“化”的词[J]. 汉语学习,1994 (1).

[30]张云秋. “化”尾动词功能弱化的等级序列[J]. 中国语文,2002(1).

[31]秦华镇. “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2]王忠祥. 从模因论看英源类词缀的衍生机制——基于“XX门”词族的个案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万琴. 浅析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特点[J].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34]李宇明. 汉语法特点面面观[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35]刘志生. 试论近代汉语中的叠加式词语模[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6]禹存阳. 基于新词新语的词语模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7]苏向红. 当代汉语词语模的物种价值[J]. 嘉兴学院学报,2010(7).

[38]禹存阳. 现代汉语词语模研究[D]. 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注:文中引用系作者总结,不具体标明页码)

(责任编辑:贾建钢 校对:朱艳红)

The General Overview of Quasi-affix in Morden Chinese

ZHANG Ming-hui,YU Yao
(The Chinese Department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1, China)

In this paper, there is a summarize about Chinese Class affix study. In about 40 years study process, the early studies,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the Named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research. Also doing some Class affix classification, Individual classes affix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re are more perspect of class affix study, such as Words mould, memes thoery and so on. Provides a new theory and approach for us to konw more and deeper about class affix.

class affix; produce mechanism; grammaticalization; words mould; memes thoery

H136

A

1673-2030(2014)04-0100-07

2014-02-15

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大连媒体语言规范化问题研究”(2014LSLKTWX-14)的部分研究成果

张明辉(1979—)女,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于瑶(1989—)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构词词根词缀
词根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大学生如何通过学习词根来改善英语词汇学习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释西夏语词缀wji2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高职英语教学中“词根教学”的应用探微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