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团菌合并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致非典型肺炎1例

2014-04-05 04:48毕宝林田昭涛朱晓东李凤雏
实用医药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军团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毕宝林,田昭涛,朱晓东,李凤雏

患者,女,38岁。于入院前45 d因感全身不适、气短乏力,继而头痛、发热,伴有咳嗽、咳黄脓痰,偶带有血丝,体温最高达40.5℃,在当医院先后给青霉素、阿莫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钠、奥硝唑抗感染治疗2周后仍发热,考虑为肺结核给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后,体温下降,但仍低热并感呼吸困难。为进一步诊治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查胸部CT示:右肺下叶及左肺上叶可见斑片状及条索状密度增高影,左肺下叶实变,纵隔多处淋巴结肿大,双侧胸膜腔内可见液性密度,邻近肺组织受压不张。随以重症肺炎收入院。入院查血WBC 10.2×109/L,红细胞沉降率22 mm/h,动 脉 血 气 分 析 :PaO259.1 mmHg (1 mmHg=0.133 kPa),PaCO230 mmHg,SaO293.5%,HCO320.2mmol/L,BE-2.3 mmol/L。给予左氧氟沙星和氟氯西林抗感染。同时予储氧面罩高流量吸氧、补液、营养支持治疗。第3天检验报告:肿瘤标志谱检查阴性;结核菌感染T细胞检测阴性;军团菌抗体测定(免疫法)阳性;肺炎支原体血清学试验1∶1280;肺炎衣原体IgM抗体1∶32,加服阿奇霉素,5 d后体温降至正常,呼吸困难消失。确诊为非典型肺炎。治疗45 d复查CT示:原右肺下叶及左肺上叶可见斑片状及条索状密度增高影消失,左肺下叶实变明显吸收,纵隔内肿大淋巴结减少,双侧胸膜腔内液性密度,临近肺组织受压不张消失。

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是由Reimann在1938年首次提出,20世纪60年代中期,非典型肺炎主要是指肺炎支原体肺炎。随着其他病原体的发现,尤其是衣原体的发现,人们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目前认为“非典型肺炎”,是一个进展的概念,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临床表现与典型肺炎不同的肺炎。随着病原体的变迁,目前已知,广义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以及各种病毒、真菌,但以前两种病原体最为多见。而狭义的非典型肺炎概念中不包括病毒性肺炎和真菌性肺炎。非典型肺炎具有许多相同特点:①病原体不是普通细菌;②均通过呼吸道传播,并可引起局部流行;③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间质性浸润;④均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这些病原体对B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无效,因大多在细胞内寄生,无细胞壁,而对可渗入细胞内的广谱抗生素治疗有效,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多数非典型肺炎的预后较好,但少数由于患者体质或伴发病的原因,病情严重甚至可造成病死。本文患者同时合并有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实为罕见。本文患者多个肺叶出现炎性浸润影,动脉血气分析示Ⅰ型呼吸衰竭,符合重症CAP的诊断标准。鉴于我国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已十分严重,对重症间质性肺炎,建议应用耐药性较少的喹诺酮类,尤其是第四代的莫西莎星,若为合并感染可联合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尽快逆转病情的恶化,挽救患者的生命。

猜你喜欢
军团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军团菌感染所致肺损伤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警惕隐藏在空调里的“杀手”
嗜肺军团菌致病机制及快速检测最新研究进展
2012—2016年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温泉水中嗜肺军团菌污染调查及分子分型研究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SCD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