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思维天窗的数学课堂让中考更精彩

2014-04-02 07:51齐永利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齐永利

[摘 要] 初中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既要及时引导点拨,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要解题后认真总结,摸索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关键词] 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初中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是最优的解法. 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一题多问,又要注意多题归一;既要及时引导点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不同的解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解题中运用知识、权衡解法优劣,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趋优化,又要解题后认真总结,摸索规律,举一反三. 这样,对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大有帮助. 现举例加以说明.

■ 案例呈现

冀教版九年级(上)《同步练习册》第115页有这么一道题目:

例1 如图1所示,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P是底边BC上一点,PE⊥AB于点E,PF⊥CD于点F,BG⊥CD于点G,求证:PE+PF=BG.

分析 (如图2所示)过点P作PH⊥BG,把BG分成两段,根据矩形得到PF=HG,再证明△BPH和△PBE全等得到PE=BH,所以PE+PF=BG.

证明 过点P作PH⊥BG,垂足为H,

因为BG⊥CD,PF⊥CD,PH⊥BG,所以∠PHG=∠HGC=∠PFG=90°.

所以四边形PHGF是矩形,所以PF=HG,PH∥CD. 所以∠BPH=∠C.

在等腰梯形ABCD中,∠PBE=∠C,

所以∠PBE=∠BPH.

因为∠PEB=∠BHP=90°,BP=PB,∠PBE=∠BPH,

所以△PBE≌△BPH(AAS).

所以PE+PF=BH+HG=BG.

■ 一题多问,层层递进

例2 在例1前提下,若AD=4,BC=6,AB=2,求BG的长.

解答 如图3所示,过点D作DN∥AB交BC于点N,则ABND是平行四边形,DN=AB=DC=2.

因为BC=6,AD=4,所以NC=2.

所以△DNC是等边三角形,∠C=60°. 所以BG=BC·sin60°=6×■=3■.

■ 一题多变,发散思维

例3 (变式1)若将例1中的等腰梯形ABCD改为等腰三角形ABC(如图4),其中,AB=AC,P为底边BC上任一点,过点P作PE∥AC交AB于点E,PF∥AB交AC于点F,则PE,PF与AB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解答 关系为:PE+PF=AB.

理由:因为PE∥AC,PF∥AB,所以∠EBP=∠C,四边形AEPF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PF=AE.

又△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EPB=∠C=∠B.

所以PE=BE,所以PE+PF=BE+AE=AB.

例4 (变式2)如图5所示,在例1中,若点P在BC的延长线上,则例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PE,PF,BG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

分析 如图6所示,首先过点B作BH∥CD,交PF的延长线于点H,易证得四边形BGFH是平行四边形,即可得BG=FH,又可证得△PBE≌△PBH,即可得PH=PE,继而证得PE=PF+BG.

解答 不成立,关系为:PE=PF+BG. 过点B作BH∥CD,交PF的延长线于点H,因为PF⊥CD,BG⊥CD,∠PBH=∠DCB,所以BG∥FH,PH⊥BH.

所以四边形BGFH是平行四边形,∠H=90°. 所以FH=BG.

因为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所以∠ABC=∠DCB.

所以∠ABC=∠PBH.

因为PE⊥AB,所以∠PEB=∠H=90°.

在△PBE和△PBH中,

∠PEB=∠H,∠PBE=∠PBHPB=PB,,

所以△PBE≌△PBH(AAS). 所以PH=PE. 所以PE=PF+FH=PF+BG.

注意 本题还可延长BA,CD,设相交于点M,并连结MP. 利用S△MBP=S△MBC+S△MCP,也可求得PE=PF+BG.

■ 一题多解 殊途同归

例5 若将例3(1)再次变形,即如图7所示,在△ABC中,AB=AC,P是底边BC上的任一点(不与B,C重合),CD⊥AB于点D,PE⊥AB于点E,PF⊥AC于点F,求证:CD=PE+PF.

分析1 过点P作PG⊥CD于点G(如图8),则可证得四边形PEDG是矩形,也可证得△PCG≌△CPF,从而得到PE=DG,PF=CG,因此得CD=PE+PF.

证明 过点P作PG⊥CD于点G,因为CD⊥AB于点D,PE⊥AB于点E,PF⊥AC于点F,所以四边形PEDG是矩形. 所以PE=DG. 易证△PCG≌△CPF,所以PF=CG. 所以CD=PE+PF.

分析2 连结PA(如图9),则S△ABC=S△PAB+S△PAC,再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便可证得CD=PE+PF.

证明 连结PA,因为CD⊥AB于点D,PE⊥AB于点E,PF⊥AC于点F,

所以S△ABC=■AB×CD,S△PAB=■AB×PE,S△PAC=■AC×PF.

因为S△ABC=S△PAB+S△PAC ,

所以■AB×CD=■AB×PE+■AC×PF.

因为AB=AC,所以■AB×CD=■·AB×PE+■AB×PF.

所以CD=PE+PF.

■ 多题归一,悟中升华

1. 解决线段的和差问题,常采用“截长补短法”. 所谓截长补短法,就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使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

2. “面积法”是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 所谓面积法,就是对同一个几何图形的面积,采用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计算,从而得到 一个面积关系式,化简这个面积关系式或对面积关系式进行讨论,以求得结论.

■ 真题回放?摇 牛刀小试:

例6 (河北中考)在△ABC中,AB=AC,CG⊥BA交BA的延长线于点G. 一等腰直角三角尺按如图10所示的位置摆放,该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为F,一条直角边与AC边在一条直线上,另一条直角边恰好经过点B.

(1)在图10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BF与CG的长度,猜想并写出BF与CG满足的数量关系,然后证明你的猜想.

(2)当三角尺沿AC方向平移到图11所示的位置时,一条直角边仍与AC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条直角边交BC边于点D,过点D作DE⊥BA于点E,此时请你通过观察、测量DE,DF与CG的长度,猜想并写出DE+DF与CG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然后证明你的猜想.

(3)当三角尺在(2)的基础上沿AC方向继续平移到图12所示的位置(点F在线段AC上,且点F与点C不重合)时,(2)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不用说明理由)?

解析 (1)BF=CG. 易证明△ABF≌△ACG(AAS),所以BF=CG.

(2)DE+DF=CG.

截长补短法:如图13所示,过点D作DH⊥CG于点H,因为DE⊥BA于点E,∠G=90°,DH⊥CG,所以四边形EDHG为矩形.

所以DE=HG,DH∥BG.

所以∠GBC=∠HDC.

因为AB=AC,所以∠FCD=∠GBC=∠HDC.

又因为∠F=∠DHC=90°,CD=DC.

所以△FDC≌△HCD(AAS). 所以DF=CH.

所以GH+CH=DE+DF=CG,即DE+DF=CG.

面积等法:如图14所示,连结AD,

显然S△ABD+S△ADC=S△ABC ,

而S△ABD=■AB×DE,S△ADC■=■AC×DF,S△ABC=■■AB×CG,

所以■AB×DE+■AC×DF=■AB×CG.

又因为△AB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AB=AC,因此DE+DF=CG.

(3)仍然成立.

“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不确定的,可以预测的,却是无法规定的”,这就是动态的自然生成. 所以,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开启思维的天窗,既有助于总结方法,发现方法,使知识升华,还能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且有助于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形成,克服题海战术. 总之,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出生命活力,使我们在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使我们在中考考场上出现更多的纷呈.

猜你喜欢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课堂教学中“一题多变”的训练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构造能力
例析初中数学的多解问题
“一题多变”在高中物理习题课中的应用
一题多解在培养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一题多解的教学问题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的学习心得
年轻教师如何利用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浅谈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