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宏亮
(五邑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英语词汇学》作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在20世纪的西方语言学中,由于受结构主义相当长时间的影响,而把作为词汇最核心的一部分意义的研究排除在语言的研究范围之外,作为意义的载体的词汇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认识。而对于音形义结合体的词汇的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英语词汇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必将对整个英语教学起到纲举而目张的效果。
为了更准确把握《英语词汇学》课程教学这一领域的研究,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00年到2013年发表在外语类期刊上的关于英语词汇学教学的论文的分析,从这些论文中笔者认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词汇教学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起步也较晚。所检索的重要期刊到2002年才开始发表相关研究成果,虽然覆盖面广,但其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本文基于英语词汇学的研究现状,从认知隐喻的角度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期打开英语词汇学课程教学新的思路和方法。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cognitio,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范畴化和概念化,人从一生下来就开始范畴化和概念化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词汇的意义也是在概念化的过程中不断的形成的,有了概念才可能通过人的大脑把这些概念和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进行联系,而这些抽象或具体的事物也通过词汇的意义被表达出来,因此意义就是在概念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词汇才能抓住词汇教学最本质的内核,也才能使学生从更深层的角度去理解词汇及词汇所附带的意义。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莱克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隐喻研究的经典之作,开创了研究隐喻的新天地。在人类对周围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当中,作为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的隐喻发挥着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隐喻在日常的语言中非常普遍,而且几乎所有的语言都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只要能更好地解释隐喻语言的理论才能解释语言的本质。抓住词汇意义这个学习英语的主线和灵魂,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对英语词汇学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实践探索,将会帮助学生取得最佳的词汇学习效果。
在人们的大量的日常交际中,交际者都会有意或无意的用到大量的隐喻的表达方式。据统计:人的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 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1]。如果教师在《英语词汇学》的教学过程中,掌握了运用认知隐喻的策略进行词汇教学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隐喻思维,学会有效记忆词汇的方法。这批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可以运用隐喻思维进行词汇教学,从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一般使用频率高的词多是基本范畴词,它们构成合成词的概率和扩展的隐喻意义的使用频率也较高,对词汇教学有重要意义。基本范畴词是人类最早学会的,这些词汇产生的年代早,它们通常构成简单,音节较少,且衍生出很多下属词,且具有很多的隐喻意义。大部分隐喻的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起来的。一般情况下,当人们对某一类新生事物缺乏相应的词汇进行表达时,就会倾向于将此类事物与基本范畴事物建立联系,通过这两个认知域的投射发展出新事物的抽象意义,这是一种典型的隐喻性思维。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大体上都是基本范畴词,熟练掌握这些词汇将为学生奠定坚实的英语学习基础,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然而在我国的传统词汇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了机械的、无意义的重复记忆法,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记忆彼此之间毫无关联的单词,这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学生的记忆规律,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其低下。造成了很多学生反复“背单词”,词汇量却总是得不到提高,进而影响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沟通的能力,陷入英语学习的怪圈。
基于认知隐喻理论的《英语词汇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解释语言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动态的讲解词汇意义的形成过程,努力挖掘词汇意义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意义这个最本质的内核的最本质的认识,也就抓住了整个词汇教学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就抓住了整个英语教学的全部。如kill是动词,基本意义是“杀”,但实际上kill基于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理解的意义是非常多的,而这些意义之间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样通过词义之间的联想的记忆也是非常有助于英语词汇的学习的。例如:He killed the man (杀了那个人),He killed time every day.(消磨时光),He killed his chances of success.(葬送机会),The committee killed the motion.(否决了) 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学习方法,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改善词汇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词多义现象是由布雷尔于1876年提出来的。语言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绝对不变性是不存在的,语言的任何部分都会发生变化”[2]。乌尔曼(Ullmann)指出:“多义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3]。在英语中的词汇中,多义词占据词汇总量的绝多大数,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因此,在《英语词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追本溯源的同时,理解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鼓励他们通过对词汇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深刻记忆相关词汇的相关短语,在词义和词形之间建立意象联系,使词汇学习成为一种立体的、生动的学习过程。
我们以动词“run”为例来加以说明:根据它本身搭配的不同的名词,我们可以得出相关的意义。Run a machine (运转),run a company (经营公司)、run an engine (发动引擎)、run a race (参加比赛)、run fingers (移动)、run a story (刊登)、run for president (竞选)、run guns (偷运枪支)、run a temperature (发烧)等等。显然这些词义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通过一个认知的过程可以深刻领会一词多义,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语言和文化又是不可分割的,学习一种语言必然附带着这种语言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形式加以表现。而隐喻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受文化原型的影响,也起到了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习这种语言,更要学习语言背后更为重要的文化因素,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英语词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通过隐喻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词汇多种意义的深入理解,也必将使学生在词汇的意义之间建立一种内在合理的逻辑关系,而通过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建立起来的词汇意义的认识将是牢固的,而且是可以灵活正确的在跨文化的环境下使用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隐喻知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认知,提高其语言素养。
例如相同的颜色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会有不同的隐喻意义。如红色在汉语中有红色政权、又红又专、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等积极意义的表达语,而英语中带红色的词贬多褒少,如red revenge (血腥复仇),a red battle (血战),go to the red(开始亏损),a red month(这个月入不敷出),red flag(危险),red bean stew (因小失大)等。在英语中蓝色代表忧郁悲伤,还有色情之意,如:blues( 布鲁斯音乐)、blue movie(色情电影)、a blue gown (妓女)、blue joke (黄色笑话)、blue balls (男子得了性病)等。语言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这样必然使不同语言中的同一个词汇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当然也可能两种语言中不同的两个词汇产生同样的文化内涵。因为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文化必然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中。因此理解不同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加强对不同文化概念隐喻的认知就显得特别的重要。通过对隐喻理论认知的讲解和练习,也必将激发学生去发现所有人类所共有的一些概念认知,从而更多的发现不同语言的共性之处,这也必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隐喻理论学习使用词汇的能力。
在当今学术界日趋完善的认知隐喻理论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许多专家认为这一理论运用到词汇的教学中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能最大限度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我们在《英语词汇学》的课程教学中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创建基于认知隐喻的词汇教学模式,将有利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并通过正迁移,将这一能力在日后的基础英语教学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艳萍,谢崇国.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0,(2).
[2]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Ullmann,S.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