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与傅雷翻译程序对比

2014-03-30 22:38王爽李楠
关键词:奈达傅雷译者

王爽,李楠

(河北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9)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各地区、文化交流的加强,翻译已经成为人们收集资讯、了解相关领域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日益壮大的译员队伍便是有利的证明。如何翻译、什么样的翻译程序才是高效的、如何提高翻译技能等问题摆在了译员和广大翻译初学者的面前,就个人发展而言,高效的翻译程序有助于译者培养良好的翻译习惯,提高翻译质量与翻译效率,增强译者翻译能力,增加译员收入;从国家层面而言,高效的翻译程序有利于中国准确引进世界先进文化,高效对外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可见翻译程序模式的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在翻译实践中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1914~2011)在翻译方面有很多独到见解并为翻译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翻译学之父”(晏小花,2008),其翻译理论受到金堤、谭载喜等中国翻译界学者的追捧,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他所提出的翻程序纷纷为中国翻译教学书目、学习书籍所引用。傅雷(1908~1966)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文学翻译家,译文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傅雷体”;其翻译观念对中国翻译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探索、对比奈达、傅雷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的翻译程序模式,解读其中的内涵,剖析二者的翻译思想对提高译者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有着重大的帮助。

一、奈达翻译程序研究

奈达对翻译程序的早期且较为全面的论述见于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他认为的“科学翻译程序”,将翻译分为个人翻译和团队翻译两种类型,并对两种类型进行了总结,把翻译流程概括为三个部分:第一,对各自语言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分析;第二,对源语文本进行仔细研究,第三,适当的权衡。(奈达,1964,241)

从翻译经验角度而言,上述认知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但是也不能否认,从宏观而论,上述认知并没有摆脱工匠式的经验性总结,设若从微观角度看,则此特点尤为明显,如在团队翻译模式上,奈达认为:

1 合理分工;2 翻译所分配到任务;3 向其他成员提供译稿;4 研究他们所给的建议;5 得到的初稿并提交给审查委员会;6 研究审查委员会的所有更改建议;7 编辑秘书准备修订草案;8 提交一份修订草案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9 对所有建议进行思考;10 准备最后的草案;11 出版一部分初稿;12 了解公共反应;13 最后草案完成;14 完整的翻译出版;15 印刷;16 出版后的文字修订。(奈达,1964,249-251)

上述翻译程序过于细化、循规蹈矩,符合“原文—翻译—译者”这一模式。此时的奈达的翻译思想刚刚从“翻译描述”阶段步入“交际理论”初期,出现这一状况,不难理解。或许奈达发现了这些缺陷,在四年后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对“动态对等”、“读者反映论”等核心思想进行了再次论述,并以此为基础,对上述翻译程序进行了修订,试图摆脱“原文—翻译—译者”模式,提出了新的翻译程序模式:分析—转换—重建—检测(奈达,1969,33)。

奈达对翻译的初始步骤(即分析)的论述横跨三个章节,所占篇幅最重,由此可见分析阶段在新模式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要综合分析语法意义、指称意义和内涵意义,从而突破了传统语法的形式范畴,同时引入语义学理念,使之与语法学结合,充分考虑语言层级化的特点,将新建语法类、核心句(kenel sentence)演绎到复杂语言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言学手段(如上下义词)确定语言结构各成分的字面含义(literal meaning)与比喻意义(figurative meaning),最后通过内涵意义,考量说话者、背景、语篇、主题等诸多要素,确定文本情感、风格,通过此种步步推进、层层筛选的方式,最终完成分析阶段。

在转换阶段,奈达认为,为了“确切传达内容,一些语义上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结构上调整也是必不可少的”(于涛,2008,68)。于此,成语、习语等问题便被奈达系统地整合了起来。在重组阶段,奈达首先指出了此阶段可能遇到的翻译问题,其次将重点放在影响翻译的非语言因素,如社会背景、语体、文体等因素的分析上。在这两个阶段中,“动态对等”的思想体现得十分明显。测试阶段则十分鲜明地反映了奈达重视读者反映的“读者反映论”这一思想。经过从分析到检测的过程,奈达竭尽所能,将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一一囊括其间,使之形成系统。

二、傅雷翻译程序研究

在法国留学时(1929年),年仅21 岁的傅雷便开始了自己的翻译生涯。1949年发表的《欧也妮·葛朗台》标志着其翻译生涯进入“成熟阶段达到新的水平,对翻译的体会日益加深,同时技法日益纯熟,形成自己的风格”(罗新璋,2006:1),直至其生命的结束。

尽管傅雷翻译时间长达37年时间,其翻译作品达34部,但是从目前的相关文献而言,并没有像奈达那样对翻译程序进行细致地论述,而且其翻译观点虽然被陈福康(1992)提升到了“理论”的境界,但依旧处于翻译思想的状态。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他的序言、书信,以及其他文字痕迹,总结出其对翻译的操作持何种观点——即傅雷的翻译程序模式。

傅雷提出,“熟读原著”的分析文本方法:事先熟读原著,不厌求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而熟读的目的在于将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烂熟于心(傅雷,2006,8),认为“把情节、故事记得烂熟,分析彻底,人物历历如在目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也能慢慢咂摸出来”(傅雷,2006,9)。

而这一理念反复强调:

倘若明知原作者的气质与我的各走极端,那倒好办,不译就是了。(傅雷,2006,9)

凡是你真正爱好的一定译得好。而且我相信你的成绩一定比我好。(傅雷,2006,24)

在转换阶段,傅雷并不认为将原文分析好便能实现完美的翻译,相反他认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傅雷,2006,56),并且明确看到了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

况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此两种殊难彼,一经翻译,意义即已晦涩,遑此融洽交流。(傅雷,2006,56)

基于此一认识,傅雷认为,成功的翻译必须摆脱原文的语法束缚,从而提出了具有浓厚“神似”特色的观点: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絳辞的弊病了。(傅雷,2006,4)

而且十分自信:

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则某种意义当用何种字汇。以此为原作,我敢保险译文必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成功。(傅雷,2006,26)

必须指出的是,傅雷所认同的“中文”是“纯粹之中文,无硬拗口之病”(傅雷,2006,56),因此他提出“旧小说不可不多读,充实辞汇,熟悉吾国固有句法及行文习惯”(傅雷,2006,44)。

在重建与检测阶段,傅雷的观点十分明确与简洁。在重建阶段,傅雷认为“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而在检测阶段,傅雷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傅雷,2006,46)为了保证原文的意义、精神与译文的流畅、完整,他甚至认为:

倘若认为译文标准不应当如是平易,则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傅雷,2006,3)

从而达到“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词害意,或以意害辞”(傅雷,2006,4)。而这一强调译文既要符合原文风格,又要符合译入语特色的理念也贯穿在检测阶段之中。有趣的是,和奈达照顾读者的观点相比,傅雷这种“不问读者”的原则,从而与奈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我们可以将此总结为“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陈伟丰,1996)。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傅雷的翻译程序模式如下:

1.选材深思熟虑2.研读原文,熟练掌握原文,了解作者与读者的知识背景3.对原文进行“传神”表达,将原文的“总体精神”传达给读者4.反复修改5.对译文的注释、参考文献部分进行细致检查,以保证读者真实理解6.读者反馈。

三、奈达与傅雷翻译程序模式的比较研究

通过深入分析奈达与傅雷的翻译程序模式,笔者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中的共性:

1.形式上的一致性。在进行翻译时,两者所遵循的步骤都是“分析——转换——重组——检测”。

2.翻译过程的同步性。两者都是从源语言开始着手,进而进行翻译活动,在译作完成后,都主张对其进行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反复检测,以求完美。

3.翻译目的的统一性。两者都将读者的置于翻译活动的首要地位。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与傅雷的“神似论”,都要求译文要符合读者的审视标准,要便于读者接受。

但是奈达与傅雷身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经历,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两种翻译程序模式是有着实际的区别。

1.理论与散见。奈达不断吸收先进的知识和现代语言学的思想,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运用逻辑论证,全面系统完整的涉及了翻译领域,可以说属于理论的范畴;而傅雷“神似”的翻译理念继承了“中国现代自鲁迅、茅盾、郭沫若、闻一多以至林语堂、朱生豪等人关于文艺作品翻译须传神的观点,并没有使之完善、系统化,因此其翻译理念”(陈福康,1992,393)属于散见的范畴,如在分析原文时,傅雷只是提出熟读原文的主张,并没有像奈达那样方法明确。

2.科学与艺术。由于范畴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二者对翻译程序的操作理念出现了分歧。奈达致力于将翻译科学化,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认为科学的翻译程序对翻译的完成更重要,也正因此奈达所提出的翻译程序出现了步步推进、层层筛选的特点,弱化了译者对译文的影响。傅雷则认为翻译不应当作为一种科学而应被看成是一种艺术,因此翻译的完成取决于译者的体悟能力:

总之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烈热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傅雷,2006,57)

其次,科学的特性会使得奈达的翻译程序具有明显的广泛的涵盖性,而这种试图寻找“翻译万能钥匙”的做法必然导致“微观层面上缺乏对技巧的研究与探讨”(董静,2011,244);而傅雷则主要关注文学翻译,十分强调译者的作用,他甚至提出“讲到一般的翻译问题,我愈来愈感觉到译者的文学天赋比什么都重要”(傅雷,2006,32),无怪乎会出现“在当代译学家中,恐怕没有比傅雷更强调译者本身的条件、气质对于原作的‘适应能力’的了”(陈福康,1992,391)这样的观点。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万能译者”的可能性。

3.任务与一生。结合《翻译科学探索》与《翻译理论与实践》二书,奈达翻译提出的翻译程序,并没有对强调对原文本进行再度完善,如重译。也就是说,奈达将翻译作为任务看待,当原文本经过翻译程序后,便成为一件“成品”,译者可直接进行下一个任务。傅雷认为翻译是贯穿译者一生的活动。基于此理念,傅雷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对自己的翻译文本进行修改、重译。傅雷用五年时间(从二十八岁到三十三岁)完成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许渊冲,1995,37)翻译后,又对这部大部头著作进行了重译:

我最后一本《克里斯朵夫》前天重译完,还得从头(即第四册)再改一遍(预计二月底三月初完工):此书一共花了一年多功夫。我自己还保存着初译本(全新的)三部,特别精装的一部,我预备预留一部作样本外,其余的一并烧毁。你楼上也存有一部,我也想销毁。(傅雷,2006,30)

对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也进行了多次重译:

《高老头》的初译本,完成于一九四四年,照一般准则,似已不错;他在一九五一年重检旧译时,又“以三阅月的工夫重译,一遍”到一九六三年,在重译本上再次作了较大修订—这就是一九七八年二月出版的修改本。(罗新章,2006,5)

四、总结

本文所论述的翻译程序模式,总结了前人的翻译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因翻译与译者、译作有着重要联系。许钧梳理了国内外对翻译过程或程序的研究,注意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即“凡对‘翻译过程’或‘程序’特别关注者,一般都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万兆元,2012,113)。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模式并非固定,很难说某一个翻译程序模式适应所有翻译人员,这里所论述的翻译程序模式,只是一个大体框架。在进行翻译实践活动时,译者需吸收前人宝贵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翻译的目的---即翻译是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言作者的思想,而并非单纯形式或内容上的简单模仿。

[1]Nada Eugene.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Copyright 1964by Koninklijke Brill NV,Leiden,The Netherlands,241-251.

[2]Nada Eugene,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Copyright 1969by Koninklijke Brill NV,Leiden,The Netherlands.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陈伟丰,金圣华.谈傅雷的翻译[A],1996.

[5]董静.解读奈达的翻译理论[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9):243-244.

[6]傅敏.《傅雷谈翻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物,2006.

[7]邱懋如.翻译的过程——尤金· 奈达的翻译理论简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4,2:013.

[8]肖红,许钧.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3):92-97.

[9]肖莉,袁继红.奈达翻译理论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90-92.

[10]许渊冲.为什么重译《约翰• 克利斯朵夫》[J].外国语,1995,4(28):37-40.

[11]万兆元.翻译程序之为用大矣——以第23 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一等奖译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2,33(3):113-116.

[12]于涛.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感[J].科海故事博览,2008(10):68-69.

[13]晏小花.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D].南华大学,2008.

[14]周莉.傅雷神似观的再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奈达傅雷译者
傅雷的称赞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比较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尼妥珠单抗联合奈达铂和三维适形同步放化疗对鼻咽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TGF-β1、S100A8和S100A9的影响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从《傅雷家书》看傅雷音乐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