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恩,金圣华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中国出口量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5.97%上升到2012年的25.03%;2013年中国居世界货物贸易大国首位,其中出口额高达2.12万亿美元。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提供了国内的就业机会,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
与中国出口贸易数量增长相伴的另一个问题就中国出口贸易的质量的变化与提升。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促使中国政府增加了对出口贸易质量问题的重视,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强调中国出口贸易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化解中国当前的贸易摩擦问题。因此,正确地对中国对外贸易质量进行度量与评价,有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转变。
一般认为,出口贸易的多样性主要包括出口产品的多样性和出口地区多样性。如果一国出口产品种类越多,出口贸易伙伴越多,那么该国出口质量就相对较高,因为该国对出口产品特定种类的依赖就会降低,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出口地位就相对稳定,受出口波动影响的风险就会降低[1]。
出口产品多样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首先,出口产品多样化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技术越先进、劳动力和资源越是丰富,往往就能够生产出种类丰富、功能和概念新颖的产品,而一个技术落后、生产要素匮乏的国家,往往其生产的产品种类就较少,出口产品的种类就单一。其次,出口产品多样化程度还反映了一个国家规避对外经济风险的能力。出口贸易是面向外部市场的,外部市场发生变化,出口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一国出口过多地依赖于一种或少数几种商品,则外部市场出现价格波动或者贸易限制等不利因素时,这个国家的出口就会受到抑制,甚至会给该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第三,出口产品多样性还反映了一国化解国内产能的能力。多样的出口产品为过剩产能提供了更多的转移渠道,有利于更好地化解本国国内的过剩产能。最后,出口产品多样性水平是一国出口竞争力的体现。虽然出口产品的价格、质量是出口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但是多样化的产品种类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如果一国出口产品种类繁多、样式新颖,则会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
同样地,出口地区多样性对一国来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反映了一国规避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一般来说,贸易伙伴国越多,则出口贸易风险越容易得到分散;反之,如果不寻求出口地理区位上的多样性,那么单一市场需求变化就会冲击国内出口部门。如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过度依赖欧洲市场,欧洲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补贴和反倾销就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风险和损失。
因此,从出口多样性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出口贸易的质量,对促进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国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以及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
本文的结构如下: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然后介绍出口多样性测度的主要方法,再利用CEPII的BACI数据来测度中国出口产品的多样性,并对测度的基本结果作了分析,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于贸易多样性的理论,可以追溯到Krugman(1979)在垄断竞争模型下对国际贸易模式的探讨。新贸易理论认为“对多样性的喜爱(love of variety)”,即产品多样性能带给消费者的效用是解释相似国家之间贸易可能的理论基础[2]。随后,一些学者对Krugman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放松,最令人瞩目的是Melitz(2003)提出的企业异质性理论模型,它从企业异质性的视角即微观企业的不同生产率水平来解释企业从事出口扩张或进入和退出出口市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了国外企业进入一国市场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种类的商品,它增加了国内消费者的福利[3],从而开创了所谓的“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也推动了贸易多样性的研究。
当前,国内外对中国出口贸易数量的研究相当丰富,但对中国出口多样性的研究才刚刚兴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贸易强国或贸易大国的角度来研究出口多样性,它主要强调中国出口产品中所蕴藏的生产技术、附加值、品牌度等问题,或者关注制造业出口产品占比的贸易结构问题。总之,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自造”或是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张亚斌等人(2007)构建了贸易强国评判体系指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出中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并指出中国、印度和韩国处于世界出口贸易的第三个层次,出口产品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因此,中国仍需要从贸易效益、贸易结构和贸易环境几个方面来改善出口贸易的地位[4]。杨圣明(2011)则从是否进入世界贸易前五位、贸易产品是否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跨国公司是否成为贸易经营的基本主体三个方面来研究贸易强国的判定标准,并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视角提出了“科技兴贸”等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赵蓓文(2013)从贸易规模、贸易市场占有率、世界500强公司数、拥有世界级出口产品品牌等方面将中国与美、加、英、法等贸易强国进行对比,为中国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提出了政策建议。
二是从出口二元边际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出口多样性及其决定因素,特别是研究出口产品多样性的作用。关于出口多样性,最典型的研究有:Melitz(2003) 等人提出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把一国出口总量增长分解为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集约边际强调出口产品在数量上扩张,而广延边际则强调出口产品种类的增加和出口地区数量的增加,使出口多样性的研究具有了理论基础。Imbs和Wacziarg(2003)利用集中指数来度量多样性,发现多样化进程是分阶段性进行的,且呈U型曲线的趋势,即在经济增长初期,经济结构和出口产品多样化不断增强,但是当经济发展达到一个高水平之后,经济结构和出口则会重新出现集中的趋势[5]。Brenton和Newfarmer(2007)认为,虽然出口增长主要依靠集约边际,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广延边际也同样重要。Bacchetta等人(2009)利用180个国家在1960~2004年的数据来研究产品多样性,且发现出口地区多样性随经济增长而出现递增的现象,贸易伙伴数量递增比出口产品种类递增更加明显。关于出口多样性的影响因素,Amurgo Pacheco和Pierola(2008)则认为市场规模、市场远近影响出口产品的多样性。Shepherd(2010)发现出口成本、关税、国际运输成本会影响出口的地区多样性,并且就这些因素变化对出口市场数量造成的影响进行了估计[6]。对于中国出口多样性的研究,主要代表有:沈程翔(1999)认为出口产品多样性对中国经济增长率有重要影响,且多样化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负向联系非常显著。赵永亮和朱英杰(2011)认为贸易多样性与生产率增长存在双向关联,贸易多样性是中国生产率得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还指出阻碍贸易多样化的因素为显性壁垒、隐形壁垒以及汇率波动,而技术进步指数、科研投入、中小企业规模等为促进因素[7]。洪世勤和刘厚俊(2013)发现中国制成品出口多样性对GDP增长的贡献不大,指出中国虽是贸易大国,但是出口范围的广度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出口多样性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8]。此外,杨玲、孙玉涛和刘凤朝(2011)则用信息熵公式测度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并以此来度量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以上这些对贸易大国或贸易强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忽略了出口贸易的本质问题,即缺乏对出口贸易多样性和专业性的研究。本文从贸易伙伴数量和出口产品种类两个角度来研究中国出口贸易的质量。
虽然国际上对出口多样性的研究较为系统,但对中国出口多样性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出口产品种类多样性上。对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的研究并不多见。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出口多样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出口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和出口地区的多样性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出口产品种类多样性的度量方法
(1)简单加总法
最直观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一国出口产品的种类数来度量一国出口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即计算该国出口产品组合中处于活跃状态的产品种类的数量。如果观测到这个数量增大,即出口产品多样性程度加深;反之,如果观测到这个数量变小,则多样化程度减弱。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i表示出口国,k表示出口的第k种商品,t是时间。μ是0~1变量,表示产品线是否处于活跃状态(μikt=1⟺vikt≠0,其中v表示产品的出口金额)。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测,但是不足之处在于赋予了所有出口商品相同的权重,而没有考虑到不同种类的商品出口金额不尽相同这一事实,因此是一种很粗糙的方法。
(2)广义边际法
这是目前国内不少研究中使用的计算出口多样性的基本方法。集约边际是指出口的增长表现为产品数量的增长,而不是产品种类和出口地区的增加,即衡量的是老产品出口到老市场的基本情况;而广义边际是指出口多样性分解为出口产品种类的增加或者出口地区的增加,即衡量的是老产品出口到新市场或者新产品的出口(既包括老市场也包括新市场)。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对出口增长进行了分解,以此能够了解一国出口增长到底是源于出口产品在“量”上扩大,还是在“质”上的变化。其缺点是不能区分出口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和出口地区国的多样性,即没能把出口多样性具体分解为出口产品多样性和出口地区多样性。
(3)FR指数法
FR指数法来源于Funke和Ruhwedel(2001)的研究,它主要计算两个时期内一国出口产品多样性变化的程度[9]。其公式为:
(4)赫芬达尔指数和泰尔指数法
这两种指数都是反向测算指数,即指数值越大,则多样性程度越低;指数值越小,则多样性程度越高。
赫芬达尔指数(标准化形式):
其中,vikt表示出口国i在时间t的第k种产品的出口金额,Vit表示出口国i在时间t总的出口金额,n表示出口产品种类总的数量。从上式可知:当只出口一种产品时,HH-prod的值为1;当出口产品种类很多,HH-prod的值接近于0。所以HH-prod的值与出口多样性是反向的:HH-prod值越小,出口产品越具有多样性,反之,出口产品越不具有多样性[10]。
泰尔指数:
2.出口地区多样性的度量方法
(1)简单加总法
与出口产品多样性测算类似,最直观和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加总贸易伙伴国的数量来度量一国出口地区的多样性,公式为:
用i代表出口国,k是出口的第k种产品,p是出口国i的第p个贸易伙伴,λikpt是0~1变量,即λikpt=1表示时间为t时,出口国i关于第k种产品对第p个伙伴国有出口;λikpt=0表示时间为t时,出口国i关于第k种产品对第p个伙伴国无出口。因此,N-geoCNkt表示在t时,从出口国i进口第k种产品的国家个数。同样地,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测,但也存在着均匀分配权重的问题,即把所有的贸易伙伴都同等对待,未考虑到出口到不同国家的金额的不同,同样也是一种很粗糙的方法。
(2)广义边际法
与出口产品多样性度量方法中的广义边际法相似,只是把产品种类替换成出口的国别。
(3)出口市场渗透指数法
它衡量的是一国产品已有市场占其全部潜在市场的比例[6]。公式为:
λikpt是0~1变量,即λikpt=1表示在时间t,出口国i关于第k种产品对第p个伙伴国有出口;λikpt=0表示时间为t时,出口国i关于第k种产品对第p个伙伴国无出口。Zkqt也是0~1变量,即Zkqt=1表示第q个国家在第k种产品上有进口(不一定从i国进口);Zkqt=0表示第q国不进口第k种产品(不仅仅不从i国进口,也不从世界上任何地区进口)。从上式可知,在t时,i国出口各种各样的产品到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分子表示从i国进口产品的那些国家的总个数;而分母表示全世界中进口那些种类产品(注意不是进口“那些产品”)的国家总个数。
(4)赫芬达尔指数法
这种指数是多样性的反向测算指数,直接测量的是集中度。如果值越大,表明出口地区越集中,出口地区多样性越小;反之,表明出口地区多样性越大。
赫芬达尔指数(标准化形式):
相似地,HH-geoCNkt越小,对第k种产品来说,出口的地区多样化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1.出口产品种类多样性
本文在度量中国出口产品种类多样性时采用了简单加总法和赫芬达尔指数法这两种方法。选择简单加总法是为了较为直观地了解中国在较长时间跨度上出口产品种类数的变化趋势;同时考虑到简单加总法过于简单粗糙,而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法来分析中国在外部市场上抵御风险能力(而泰尔指数法与赫芬达尔指数法极为类似,没有必要再重复使用);本文采用的数据能高度分解,在使用FR指数法时基本上不会出现两期贸易量抵减从而导致对出口产品多样性变化幅度的低估,但是FR指数法度量的是出口状态在两个期间的相对变化,而赫芬达尔指数法度量的是某一时期上的相对变化。为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出口多样性水平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本文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法来度量中国出口产品种类多样性。
2.出口地区多样性
基于相同的理由,本文在度量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时也采用了简单加总法和赫芬达尔指数法。没有使用出口市场渗透指数法,是因为它衡量的是一国产品的已有市场占其全部潜在市场的比例,其实质上是贸易伙伴数量变化的另一种形式,在分析市场分散程度时并不比赫芬达尔指数有特别的优势,因此,本文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法来度量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
本文主要使用两套数据来度量中国出口多样性。一套数据用来测量中国出口产品多样性,它主要包括了出口国、出口产品和时间三个维度的特征;另一套数据用来测量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它包括了出口国、伙伴国、出口产品和时间四个维度的特征。以上这两套数据均来自于CEPI的BACI数据,它是由CEPII通过对UNcomtrade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而生成的产品水平上的数据(而非产业或产品大类水平上的数据),它按HS(Harmonised System)6位数编码对商品的种类进行了分类,是高度细分的产品数据,也是目前能获得的商品细分且广泛涵盖地域维度的数据。
表1是中国出口产品的多样性数据(N-prod、HH-prod值),数据展示了按照简单加总法计算的中国出口产品种类在1996~2010年十五年间的数值,以及考虑加权平均后计算的中国出口产品多样性指数。
图1描绘了中国1996~2010年出口多样性的走势(根据N-prod和HH-prod值)。从图中可知,中国出口产品种类变化的整体趋势是下降的,即通过直接加总法来度量的中国出口多样性水平是不断下降的;但同时,中国出口产品的赫芬达尔指数变化的整体趋势也是下降的,即通过赫芬达尔指数法来测算的中国出口多样性水平是不断上升的。
表1 中国出口产品多样性的度量结果(1996~2010)
图1 中国出口产品多样性变化趋势(1996~2010)
由此可知,1996~2010年的十五年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产品加入,也有老产品被淘汰,总的来说,出口产品种类是不断减少的,在十五年间减少了近150种。然而产品种类的减少并不阻碍每种产品出口金额逐步趋于均等化。事实上,尽管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在增加,出口产品种类的数量在减少,但是赫芬达尔指数却说明了中国出口的每种产品的出口额趋于均等化,这有利于化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对出口产品种类依赖的风险。
为了从整体意义上测度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我们使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来计算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指数,度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的测度结果
从表2结果可知:从中国贸易伙伴的数量上来看,尽管出口国别数量增幅不大,但出口伙伴数量总体趋势是增加的,即说明按简单加总法测算的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水平是上升的。然而,按照赫芬达尔指数法测算时,虽然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的变化存在着波动,但从长期看,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总体趋势是在下降的,即中国出口地区趋于集中,因为赫芬达尔指数值的总体趋势是减小的。
由此可知,中国出口贸易的确开拓了以前未能开拓的市场,但是在全球大多数市场已开拓的情况下,能够继续开拓的海外市场基本上是小容量的海外市场,因此,不会显著地增加中国出口地区的多样性。这也说明了用贸易额大的贸易伙伴赋予较大权重的赫芬达尔指数法来度量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更为有效,也是合理的。事实上,从赫芬达尔指数变化的情况看,在2000年以后,赫芬达尔指数呈现“U型”变化,即在2000年至2007年间它总体上是下降的,但在2008年以后它却是逐渐上升的。这说明了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在2008年以前一直在增加,但从2008年开始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在逐渐下降,中国对部分出口目的地的依赖性在增强(见图2)。
图2 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变化趋势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可知1995~2010年间中国出口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从中国出口产品的多样性看,尽管中国出口产品的种类存在着变化(新产品被创新或老产品被淘汰),而且中国出口产品绝对数量有少许的减少,但是用赫芬达尔指数度量的中国出口产品多样性是在持续增加的;同时,中国出口的每种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呈现均等化的趋势,它有利于减少中国出口贸易对某种特定出口产品的依赖,有利于抵御中国出口产品面临的海外市场风险。
从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的角度看,中国出口贸易伙伴的绝对数量是在增加的,但是每个新增市场的容量目前仍然是有限的。根据赫芬达尔指数计算的结果,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在2000年以后呈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在2000年到2007年间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在总体趋势上是增加的,但从2008年以后中国出口地区多化性开始下降,它反映了中国出口地区的集中趋势在加强,即中国对特定出口地区的依赖在不断地加强,出口地区依赖风险在上升。
总之,中国出口产品多样性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中国出口地区依赖的风险却在上升。
根据中国出口多样性的度量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来化解中国出口面临的不同风险。
1.利用全球生产网络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生产的全球网络化是当前世界生产的突出特征,也是根据产品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最小化生产成本或优化产品功能的必然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减少中国出口对特定产品的过度依赖,就必须利用世界各地的生产资源、生产技术和生产基础设施进行“生产外包”或“产品功能集成创新”,不断地促进产品创新或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性地生产多样化或差异化的产品,进而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多样性。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地提高中国每种差异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增加每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得中国出口的每种产品在世界同类产品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因此,利用全球生产网络强化“三高一低”产品的研发,特别是注重产品设计、生产、品牌和营销等方面的开发,是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路径。
2.利用国内产业转移提升中国区位产业竞争力
国内产业的跨地区转移既是中国区域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充分利用中国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的客观要求,还是中国不同地区根据自身要素禀赋实施错位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比东部沿海地区要低,加上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网络、水电等基础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承接中国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产业的条件日益成熟。因此,中西部地区积极地承接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既可以减少中国东部沿海地产业“老化”或“固化”的风险,特别是打破陷入低端陷阱的困境,为中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空间,也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利用当地生产要素增强区位产业竞争力,提升中国不同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3.利用世界次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中国对外经济开放
世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另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既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利用地理位置邻近优势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的必然要求,还是世界各国减少对特定国家对外经济合作依赖的重要方法。当前,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层次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的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在当前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贸易自由化停滞不前的背景下,积极推动中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就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重要选择。它有利于中国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发挥区位优势对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中国出口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过度依赖。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强化中国—东盟、中巴、中智、中瑞等贸易合作,继续推动中韩和中澳等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边境开放,特别是要充分利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与平台,推动中国与邻近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拓展中国出口市场,增加中国出口地区多样性,减少中国对特定地区或国家出口过分依赖的潜在风险,深化中国对外经济开放。
4.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解决中国对外出口贸易争端
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解决贸易争端,不仅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也是世界各国处理出口贸易纠纷的基本方式,还是世界各国在生产领域之外提高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生产与加工能力的提升,国内产能过剩的趋势不断强化,中国出口贸易争端不断增多,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专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双反”调查与贸易制裁明显增多,给中国企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因此,用好和用足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或双边贸易规则或条款,是解决中国对外贸易争端的重要方式。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培养专门的涉外经营人才,特别是熟知国际经济法律的专门人才,对国际贸易中的反垄断、反补贴及反倾销的趋势进行监控,积极应对外国专门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双反”调查;同时也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损害中国对外贸易的行为进行反调查或向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申诉,为中国出口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并为中国出口贸易提供完善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Bacchetta M, Jansen M, Lennon, et al.Exposure to external shocks and the geographical diversification of exports[A].In:Newfamer R, Shaw W, Walkenhorst P.Breaking into new markets: emerging lessons for export diversification[C].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9.81-100.
[2]Krugman, Paul R.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9(4):469-479.
[3]Melitz, Marc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 71(6):1695-1725.
[4]张亚斌,李 峰,曾 铮.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构建及其指标化——基于GPNS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10):3-8.
[5]Imbs J, Wacziarg R.Stages of diversific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93(1):63.
[6]Parteka, Aleksandra.The evolving structure of polish exports (1994-2010)——diversification of products and trade partners [Z].Poland: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Gdans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3.
[7]赵永亮,朱英杰.我国贸易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和生产率增长——基于内延边际与外延边际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1,(2):32-39.
[8]洪世勤,刘厚俊.我国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变化与变迁的经济效应——基于动态分类的我国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的定量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4):3-17.
[9]Funke M.,Ruhwedel R.Product Variety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OECD Countries[J].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Staff Papers, 2001,48(2):225.
[10]张 磊,蔡会明,邵 浩.贸易政策分析实用指南[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