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问的“忌”与“计”

2014-03-29 06:52蔡胜求
成才 2014年8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方法语文

■蔡胜求

课堂教学设问的“忌”与“计”

■蔡胜求

恰当的课堂设问能及时反馈信息,有效促进学生思考,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双向联系,活跃课堂气氛。因此,课堂设问这一教学模式深受教师钟爱,被广泛采用。然而,有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注意方法,使其效果大打折扣,某些错误的操作方法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导致出现不良后果。课堂设问要注意一定的“忌”,讲求一定的“计”。

一忌:小题大做,无病呻吟。“无病呻吟”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疑而问或明知故问。随着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生活阅历的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有的教师故弄玄虚,经常对学生提一些“小儿科”的问题,而这类问题往往对文章的理解作用不大,甚至毫无思考价值,学生一听就知。教师登高一呼,学生应者云集,场面似乎壮观,课堂气氛似乎非常活跃。殊不知,学生并没有真正完成思考问题——组织语言——表达想法这一基本过程。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还会在学生中形成人云亦云的懒汉习气。

二忌:指向不明,表述不清。“含糊不清”是指教师提问时表达模糊晦涩,或回答时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尽管老师提问铿锵有力,振振有词,学生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这样就无形加大了问题的认知难度,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厌烦甚至恐惧感;或者在回答时自己都不理解,却又要强加于人,欲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往往弄得学生懵懵懂懂,失去了主张,不仅无从理解,还会对老师生硬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

三忌:自问自答,独断专行。“独断专行”是指老师在问答时不考虑学生思考状况,不分析学生思维能力,不留足学生思考时间,不采纳学生意见,自问自答,一沟水到田,点滴不漏。这种问题形同虚设,空有其表,而无其实,毫无意义。老师夸夸其谈,海阔天空;学生昏昏欲睡,云里雾中,自始至终充当“书记”的角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惰性,由不思到不善于思,由不说到不善于说。这种方式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还会钳制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的一切活动机械化、程序化,甚至会使学生丧失语文活动的基本思维与表达能力。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使学生逐步由知思、懂思、能思、会思到思知、思懂、思能、思会呢?

一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转化,避重就轻、由轻到重地逐层进行递进式的分解。这样,对于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合理地将其分解成若干简单问题,引导学生各个击破,教师再做穿针引线工作,将分散的问题连接起来,从而达到目的。例如,笔者在教学《海燕》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如果教师直接拿出这个问题,学生便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笔者将它分解成三个小问题:(1)文章描述了哪些形象?(2)它们各有什么特点?(3)它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样,问题的难度就减小了,学生通过简单的分析后一般都能得出每个小题的正确答案,最后笔者再把这三个问题联系起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简要介绍,学生便很自然地按照主题思想的一般归纳法将其说出,水到渠成。通过这种旁敲侧击的提问方式,既修好了“栈道”,又度过了“陈仓”;既使学生加深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几个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了思考的一般方法。

二要“落井下石,自投罗网”。所谓“落井下石、自投罗网”是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变无意识为有意识,变表述为判定选择。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提问后给出若干答案,让学生思考后判定,然后选择正确结论。这种方法通过选择项的提示给学生有意识的定向思维,使学生“自投罗网”,找出正确答案。例如,在讲《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时,指导学生如何理解“惜”字的含义,如果不给出一定的提示,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话,学生很可能感觉无从下手,甚至会误入歧途。这时,我们可以出一道选择题让学生自己去判定选择:A.结构上,引起下文;B.含褒义;C.含贬义;D.嘲讽;E.惋惜;F.叹息;G.哀叹;H.作者的自信。这一系列简单明了的答案,学生正好可以“对号入座”“落井下石”。通过同学们各抒己见,甚至是激烈的争辩,最终明确了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所谓的“自投罗网”。这种方法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改头换面,粉墨登场”。所谓“改头换面,粉墨登场”是指教师将所提的问题,在不改变问题的实质的情况下,多换几种表述方式将其提出。学生情况复杂,各人基础不一,可能部分学生对教师提问中的某个词、概念不理解而导致对问题的模糊,所以,教师提问时应多用几种不同的表示方式。对同一问题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提出,不仅能在不断的词语、概念或者句式的变换上给学生必要的提示,而且能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例如,教学《有的人》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本文的表现方法。如果教师提问时,死死抓住表现方法这一概念,学生可能会一头雾水。此时,教师就有必要将其“改头换面”了,如可换成“写作方法”或“表现手法”甚至“写作特点”等,那么,对于已基本掌握诗歌内容的学生来说,回答这个问题就不是那么困难了。这种方法不仅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而且使学生明晰了一些语文的基本概念的内在联系。

俗话说:千个师傅千个法。语文的教法与学法探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的末学者,更应在教学中多一点摸索,多一点探讨,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武汉市洪山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方法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浅谈课堂气氛对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