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策
利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陈策
新课程目标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感知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学科本质强调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它更强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很多物理学家,之所以能有很高的建树,都源于他们的创新意识——不畏权威,大胆质疑,不怕困难,锲而不舍。这些物理学家的成功事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素材。如,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克拉克这样评价爱因斯坦:“他的天才中很大一部分依赖的是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使他有勇气对公认的信念进行挑战。”爱因斯坦不怕冒犯权威人士,有一次甚至公然违抗他的导师马克思·斯兰克,致使克拉克说:“只有爱因斯坦才敢这么做。”又如,欧姆总结出的该定律前后花费了十年心血。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他竟然花了五年时间,克服了很大的困难,一次次努力,始终没有气馁,终于找到了稳压电源,再经过五年的大量实验与细致研究,终于发现总结出了欧姆定律。再如,爱迪生研究灯丝的材料,从最初用的炭丝(材料的选择)到尽可能地把玻璃泡里的空气抽掉(发光的条件),从熔点较高的白金到稀有金属以及各种耐热材料的选用,最后选取熔点高的钨丝在真空状态下达到白炽发光(发光的原理)一直沿用到现在,先后试验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做了上万次实验。
这些素材的选取能有效培养学生在实验中不怕困难与挫折、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使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冲动。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强调学习过程的亲历和感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如果充满好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专心致志地思考和实践,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感知能力。
课例1“光的折射”教学片段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海市蜃楼”的报道。下午两时蓬莱海滨薄雾渐退,上空零星出现浅黄色带状云雾,并逐渐转白,蔚为壮观。从16:50时开始,海域上空大团云彩变幻莫测,似空中绽开的奇葩,似启航的大船,从大海深处徐徐飘来,霎时蓬莱阁和八仙渡景区上空出现一道天幕,“海市蜃楼”奇观呈现在人们面前,如同一幅静止的、清晰度极高的、繁华美丽的城市美景。从这幅漫无边际的画面上看,好像一个海滨小城的鸟瞰图,镶嵌在蓬莱阁和八仙渡景区的上空,前面是微波荡漾的碧水,后面是被碧水环绕的城市,画面的中央部分宛如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群,高楼大厦、灯塔、宽广的城区道路清晰可见,时有天人天马走动穿梭,画面的左边是庙宇式建筑,并逐渐转换成海边小岛,船儿点缀其间,画面的右边即像绵延千里的葱绿茂盛的热带森林,又像远望的山野村庄散落到天际。忽而变幻成意大利的威尼斯,忽而变幻成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又忽而变幻成上海的外滩、澳门的海边。这一高度清晰的天象从16:40发现时开始,直到18:30后才开始渐渐暗淡,最后在海风中慢慢飘失。这次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海市蜃楼”一直到19:00才结束。此次奇观使近万人大饱眼福。
【教师活动】记者对“海市蜃楼”的描写好不好?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目睹“海市蜃楼”的奇观?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海市蜃楼”的视频
【教师活动】“海市蜃楼”那美丽奇妙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能否设计实验来说明。
【学生活动】1.有些学生把筷子插入水中,竖直插入、斜插,从水面上看、从侧面看;2.有些学生观察厚玻璃砖后面的铅笔等。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该问题……
由于开始创设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感知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科学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不应该苛求每次的探究活动为整体的思维程序。
1.创设适当情境,刺激学生实践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亚里土多德曾说过“思想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创新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例2“滑动变阻器”教学导入片段
【教师活动】师拨动收音机的音量开关,旋动调光灯开关。
【学生活动】生目睹调光灯亮度的变化,耳闻收音机音量的变化。
【学生发现】旋动开头,声音、光亮随之改变。
【学生提问】为什么旋动开关能改变电流大小呢?
【教师启发】能否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和连接能够改变电流的电路?
【学生活动】1.学生设计改变串联入电路中的小灯泡的个数的电路;2.学生把一段电阻丝或一段铅笔芯于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用电线夹改变他们在电路中的长度等。
该问题的情境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
2.设计开放问题,引导学生实践
我国传统的教学注重问题的唯一性,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不上课本,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教师不讲,这大大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际的问题往往是开放的,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教师要向学生不断提出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例3“设计实验测物质的密度”教学片段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利用下列仪器:天平、量筒、刻度尺、水、烧杯、铁架台、测力计、细线设计不同方案,测一个规则的小铁块的密度。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异常激烈,最后由每个小组长代表该组把设计方案呈现给师生,各小组间参与交流(师生间交流)。
【师生活动】总结出不同的方法如天平法、量筒法、测力计法、刻度尺法、基本法、杠杆法等。
【教师活动】要求每个小组至少用三种方法实测小铁块的密度。
【学生活动】各小组动手操作实验,记录数据,汇报结果。
该课例的问题本身就是开放性的,学生的活动过程也是开放性的,学生做到了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在各小组动手操作实验中,由于方案各不相同,教师要分组进行指导,如器材如何组合、如何放置,数据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如何处理等,由于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互动的交流空间,创设了民主、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充分体现了探究、自主、合作的新课程理念,有效地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
3.鼓励学生实践,勇于提出见解
教师还可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通过实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问题的真伪,如“用变阻器改变电路的电流”实验中,学生发现滑片移动时,电源两端的电压表示数随之改变,这一发现与平常所说的电源电压一定的结论是矛盾的。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设计实验,比如设计串联和并联这些链接方式不同的电路,还可以在同一电路中接入数目不同的用电器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并进行分析,研究矛盾的焦点,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创新动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活泼、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新颖的思维和方法,在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