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境遇及路径探索

2014-03-28 15:16向宇森
重庆高教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微时代法律法规培育

向宇森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微时代即以微博、微信、微网站、微APP等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微博、微信等微时代文化产物满足了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渴求信息占有最大化的现实诉求,大学生成为其主要用户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深刻认识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新境遇,开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路径,已然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境遇

微时代的文化产品日益显示其特有的力量,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重要影响。如同其他新兴科技一样,微时代文化产品对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发挥着“双刃剑”作用,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开拓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载体、新方式、新平台,另一方面其负面影响阻碍着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提升。

(一)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机遇

1.裂变式信息扩散拓宽核心价值观培育受众面

随着微时代传播媒介的发展,传统信息传播角色发生转化,人们既是信息的受众,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以微博为例,大学生凭借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利用微博平台可以进行信息交互、信息搜索、信息发布等,信息形式包含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微博还设立评论与转发功能,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求参与话题讨论或信息传播。微博的诞生加快了信息的裂变式扩散,热点信息以1-N-N的形式层级式快速传播,传播速度和数量以矩阵式几何增长。《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1 亿,微博网民规模为3.31 亿,较2012 年底增长了2216 万,增长7.2 %。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 %,较上年底增加了1.3 个百分点,微博用户进入平稳增长期。大学生是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交互工具用户的主要群体,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微时代文化产品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扩宽核心价值观培育受众覆盖面,使大学生自觉成为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者和传播者。

2.渗透性价值传导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应仅仅停留于课堂,而应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强化生活即教育理念,在隐性环境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微信、微博具有碎片化信息传播特点,突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时空局限,成为填补大学生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处于微时代之中。同时,大部分人信息采集多来源生活,信息内容简单朴实,或为身边琐事感悟,或为内心情感抒发,相较于理论灌输,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将深刻道理寓于平实内容表达之中,更能引发大学生情感共鸣,弱化对于枯燥乏味内容和空洞说教方式的排斥。不久前,某著名演员就丈夫出轨事件在其微博发表“恋爱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人生感悟,告诫现代年轻人应当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珍惜现有幸福生活。明星微博对于粉丝具有较大影响力,其价值导向潜在影响其粉丝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微信构筑了大学生新兴交流沟通平台,无论何时何地,微信能够密切彼此联系,及时分享生活感悟,随时随地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帮助大学生走出思维死角、共享学习成果、养成积极生活态度。微信、微博等为渗透性价值传导提供了便利途径,将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日常生活无缝对接,将生活变为学习的课堂,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被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3.交互式信息反馈提升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做到按需施教,把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大学生价值困惑结合起来,是提升培育实效、找准工作重点的前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1]进入微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更加平等,利用微博、微信等交互媒介实现平等对话,受教育者自由表达所思所想,教育者根据交流内容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传统媒体的传播是一种单向的点对面传播模式,教育者在价值引导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受教育者被动接受,较少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双方沟通受阻,教育者无法根据受教育者信息反馈调整价值引导安排,工作实效受到极大限制。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官方微博,为学生表达自身诉求提供了良好交互平台,学生自主参与学校事务及社会事件讨论,学校设置专人定期针对学生意见反馈进行信息汇总,对集中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及时决策。信息反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真实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素材,促进其合理安排工作部署,有的放矢,提高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二)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1.扁平化传播模式削弱价值引导主控度

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信息传播节点,相比传统信息传播媒介,微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平民化。“一言堂”向“群言堂”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更多人情感表达和利益诉求,但是,扁平化的传播模式不利于主流舆论方向把控,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层次不齐,传播内容或与核心价值观不符合甚至完全背离,在裂变式信息传播中不良信息像“病毒”扩散,腐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博、微信等在现代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党和国家加强“微阵地”价值引导时,其余利益群体也逐步将触角向其延伸,尤其处于多方利益博弈和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今社会,“微阵地”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新平台,不法商家利用微平台传播不良信息扩大自身影响,图取非法利益,国内和西方反华势力企图利用微平台进行反动言论渗透,等等。近年来,诸如“秦火火” “立二拆四” “薛蛮子”等微博大V的真实面目被揭开,大“V”作为网络意见领袖,粉丝数量极多,影响力极大。部分大V在利益驱使下制造违背核心价值观的不实言论,骗取粉丝关注,形成非法利益链,其行为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迷茫期,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极易诱导大学生价值偏离,成为不法分子和反动势力价值误导的目标群体。

2.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弱化微环境监管力度

相较于微时代的快速到来,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明确的社会法规及政策进行规范和引导[2]。进入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自由性和开放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准入门槛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加大了微环境的监管难度。针对微博微信等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快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旨在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强化人们在微环境中法律自觉,增强他律效用。例如,2011年北京市制定并实施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明确规定微博中的个人注册信息需要使用真实身份。但是,我国至今仍未出台完整意义和专门针对微时代文化产品的立法,现有法律法规体系中欠缺完全匹配的监管处理条例。因而,部分人利用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寻找法律空子,在微环境中进行违法违规行为,阻碍正向舆论场的形成。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微环境的监管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其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处于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的大环境中,高校在微环境监督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法理依据,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打造信息防火墙,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针对违法违规行为无法有效进行制裁,监督管理成效一般。

3.微型传播形成个体认知“信息茧房”

西方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指出,人们由于习惯性地将自己包裹在由兴趣引导的信息领域,从而像生活在“茧房”中,这样一种现象即称之为“信息茧房”[3]。在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中,人们往往根据个人偏好选择“关注”对象和加入某一讨论群,形成基于个人兴趣的“个人日报”,个人生活逐步趋于定式化和程序化,失去与异质群体交流的动力。长期生活在特定“信息茧房”中,个体思想将与其他群体成员逐步趋同,失去自我思考的独立性,在隐形中造成个体视屏障碍。在微博平台上,人们根据自我“偏好”自主选择关注对象,表面上参与主体面对海量关注对象,能够根据不同信息来源扩展认识视野,而实质上绝大多数微博用户关注对象十分有限,用户以“个体化”的视角塑造以“我”为中心的信息网络。同时,微博根据用户需求设立转发和评论功能,在信息茧房影响下,对于公共事件或者某一具体事情发表看法时,若受到“茧房”内其他个体价值性引导,个体行为就可能趋同大众观念,产生价值认知偏差。在微信平台上,人们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性加入某一微信群,群内成员就共同关注话题的进行讨论。群内讨论和交流密切了群内成员联系,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但是在信息消费自主性不断强化的时代,热点信息供不应求,冷门话题无人问津,好恶心理阻碍了人们眼界的开拓,“信息茧房”愈演愈烈。

二、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索

微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型平台,有助于培育方式、方法、载体的与时俱进,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新的挑战和考验。研究和探索新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路径,实现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增强运用自觉,抢占舆论宣传的“微阵地”

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4]。微时代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生存环境和行为方式,微平台言论自由、思想活跃,成为大学生情感表达和价值追求的重要选择。“微阵地”的开拓,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注入新鲜血液,实现培育方式由“输”到“疏”的转变,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面对新兴环境,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增强运用自觉,更新教育理念,破除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及时运用新兴媒体革新培育手段和方式。同时,高校必须注重教师队伍新兴媒介素养培养和媒介运用能力提升,以专业指导、技能竞赛、评估激励等形式,促进教育者自我学习能力养成,提高信息辨别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引导能力,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且熟悉新兴媒介运用的专业队伍。 利用微视、微电影、微网站等构建核心价值观培育“微课堂”,以微信、微博为平台强化师生、生生交流,增强官方微博影响力,组建校园主流文化微信群,强化核心价值观引导。

(二)完善监管体系,营造和谐健康的“微环境”

新兴舆论环境的出现,一方面拓展了主流价值宣传的新平台,另一方面也为非主流甚至与主流价值完全背离的多元文化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营造和谐健康的“微环境”,除了提高参与主体自身媒介素养,还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面共同规范参与主体的“微行为”。首先,制定针对微博、微信等微时代文化产品的专门法律法规。微时代迅速到来,法律法规监管未能赶上其发展速度,原有法律法规体系针对部分违法违规行为未作明确法理指定,监管体系存在许多漏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加快专门立法,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进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基于微时代发展态势的深刻把握,强化法律法规的预见性和完整性,注重法律法规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提升法律法规体系的权威性。其次,强化微时代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当前,囿于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欠缺,部分利用微博、微信等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未能受到应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有禁不止,法律法规权威遭到漠视。重塑微时代行为主体法律自觉,必然要求强化公共权力监管力度,以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有效规范和约束个体“微行为”。就高校而言,和谐健康微环境的形成有利于营造大学生微行为的良好外部环境,但同时也必须加强校园微环境的监管,设立专职专人负责微博微信等舆情监控和价值引导,完善不良微信息举报和惩处机制,加快校园网络实名认证,多管齐下、立体推进。

(三)推动内容创新,构筑导向鲜明的“微文化”

微时代的网络文化愈加凸显人的自主自觉,随着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微文化形态各异、性质多重。在当前微文化体系中,既存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因子,也存在文化品位低、突破道德底线的文化内容,黄色、暴力、反动、虚假的微文化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要求,成为主流文化的消解力量。构筑导向鲜明的微文化,以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引导微文化发展方向,既要强调微文化的包容性,也要重视主流文化的领导权、话语权,既要注重微文化的生动活泼性,也要强化文化建设的严肃性。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微文化也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和实践要求,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充分吸收世界各个民族各种制度优秀文明成果,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基本趋势,反映人类共同的理想愿望和价值追求。[5]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精彩纷呈,微时代的广阔平台促进大学生更好进行文化创造、文化传承和文化弘扬,高校应当注重微文化的育人功能,增强主动性,强化阵地意识,借力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文化传递和价值引导,敢于且善于与多元错误思潮进行交锋。大学生应当增强微文化辨别力和自制力,主动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共同构筑导向鲜明的微文化。

(四)加强多方协作,发挥价值引导的“微合力”

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力量齐心合力、密切沟通、有效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首先,加强高校各职能部门有机联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党委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及时果断决策,将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程安排,指定专人负责,加强统筹协调,监督贯彻落实。学生处、研工部、教务处等学校职能部门必须认真落实党委工作部署,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划分工作任务,做到职责明确、推进有序。各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强化应急意识和创新意识,熟悉并主动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文化产品,利用微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实际,通过沟通交流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其次,推动校内校外有效协作。微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需要高校加强自身建设,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环境。党和国家必须加快法律法规建设,扮演好微时代舆论引导“把关人”角色,严厉打击各种不良信息在微平台的传播,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微博、微信等运营商应当增强自律意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微环境舆情监控体系,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抢占微阵地。

参考文献:

[1]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797.

[2] “微时代”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路径[N].光明日报,2014-04-23(13).

[3] 孙亮.信息时代下的“认知茧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50-52.

[4]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5] 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的价值观引领[N].光明日报,2014-04-21(11).

猜你喜欢
微时代法律法规培育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