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教育: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

2014-03-28 12:46操菊华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德性受教育者

操菊华*

(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德性教育: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

操菊华*

(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德性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异同,德性教育具有四大优势。德性教育是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通过激发内在动力机制,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性;通过搭建知与行的桥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通过培育道德精神,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德性教育;道德教育;大学生;道德素养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总体状况良好,但存在知行脱节、道德功利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与传统道德教育的低效不无关系。传统道德教育偏重于规范约束与社会调节功能,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德性品质的培育作用,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发展关注较少。爱因斯坦(Einstein)曾说:“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1]德性教育实现了对道德教育本真的回归,将目光聚焦于“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和精神提升。

一、德性教育与道德教育之关联

(一)德性教育的内涵

“在古希腊,德性泛指使事物成为完美事物的特性或规定,是‘功能的卓越发挥’。狭义的德性是指人的优秀的道德品质,是人向善求福、自我实现的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2]德性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在提高受教育道德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内化认同,形成崇德向善的德性品质,并引导受教育者在道德实践中遵循内心的善念践行德行,最终实现德性与德行的统一。德性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人的德性品质,引导人的德性行为,其核心在于培育人的道德理想,引导人的精神构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3]

(二)德性教育的特征

德性教育这一教育活动之所以有助于促进人的德性品质的生成与完善,是因为它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把握,也体现了道德教育的根本意义,展示出两大显著特征。

1.现实超越性

在德性教育的视域下,人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存在。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一方面,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于现实的物质世界,有着基本的需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人又处在自己所构想的理想的精神世界之中,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意义生存,不断追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成长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标。[4]因此,德性教育强调从基本的道德规范出发,又高于现实,引导受教育者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

2.价值导向性

道德是人特殊的存在方式,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尺度。一方面,道德教育在于灌输、传递必要的善恶观念,引导人对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遵循,维持社会正常的社会秩序。规范引导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人,不是冷冰冰的容器,更不是机器。[5]道德教育要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诉求;关注人的道德需求;培育人的德性品质;引导人学会选择、甄别和判断;教育人自觉追寻美德,积极向善,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价值导向是道德教育的另一项功能。规范引导和价值导向是道德教育的两个功能,前者为基本功能,后者为延伸、拓展、提升功能,规定了道德教育的方向,两者缺一不可。只有规范引导功能的道德是不完整的,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活动,无法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其影响也就不可能持久。价值导向功能以规范引导功能为基础,引导个体在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实践中,逐步提升道德认同,培育道德德性。德性教育以规范教育为基础,着力培育受教育者的道德理想和道德精神,指引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三)德性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1.共同点

1)提高道德认知、规范道德行为是两者共同的教育目的。道德教育是对人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施加影响的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在于提高人的道德认知,培育人的道德责任意识,引导人在道德实践中遵循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德性教育就是培育人的德性品质的教育活动,促进德性修养与人的德性行为一致,引导人追求至善,实现人生幸福。德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道德教育。2)两者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内化认同。只有受教育者真正认同道德规范,从内心接受道德劝善,才能在道德行为上得到体现。3)两者都要求遵循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受教育者群体与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势而为。[6]

2.差异

1)着眼点不同。德性教育着眼于人的德性品质的形成,着眼于道德主体的精神境界,关注个体自身的人生幸福。道德教育着眼于人的道德行为,强调人对道德规则的服从,关注社会整体的道德秩序。2)作用机制不同。德性教育是向内部用力,激发道德主体的德性自觉,引导主体在德性的指引下践行德性行为,并不断把德行固化升华为德性,遵循“内→外→内”的逻辑路线。道德教育是从外部发力,强调从外部导入道德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转化为他们的道德行为,遵循“外→内→外”的逻辑路线。3)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程度不同。德性教育尊重并最大程度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而在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教育影响,其主体性的发挥缺乏自觉性与深度[7]。

二、德性教育对道德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德性教育有助于启发道德意识的觉醒与德性的生成

德性教育是一种生活化的情景式教育,它认为教育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德性教育的基础,鲜活、具体的道德情境有助于启发受教育者的德性意识萌生,使受教育者深刻理解德性对于生活的根本意义,不断提高德性认知,增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理智,作出德性行为。在道德情境中,受教育者直接面对各种道德现象、道德行为的刺激和影响,会产生不同的道德感受,而教育者适时的指引、导向,能启发受教育者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当然,德性教育的生活化情景式教育的理论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实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发展[8]。

(二)德性教育有助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性、能动性、自主性、自律性等特征。孔子启发式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笛卡尔(Desartes)“我思故我在”的名言强调了主体的思考与体验的重要性;康德(Kant)哲学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人是目的”的命题,高扬了人的主体性。[9]但后两者的思想都囿于先验理论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视野科学阐述了人的主体性思想,认为实践过程与人主体性的展开是同一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德性教育视受教育者为主体性的存在,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认同内化,自主建构。[10]它直接触及人的道德心灵,关注人的道德情感,引导人的道德体验,指引人的道德行为,指引人的精神生活。它通过传递善的观念,使人顺应良心和善念,内得于心,外化为行,实现德性与德行的完美结合,成为道德意义上的“人”。

(三)德性教育有助于引导由知到行的迁移,实现知行合一

知是知识和观念。行是行动,指人的实践活动。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行是知的外化和升华,知指导行,行固化知,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在哲学上,知和行统一于实践活动之中,反映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科学地阐述了认知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知行合一的思想最早由我国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11]反对把知与行分为“两截”,揭示了道德认知和道德践行之间的辩证关系。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也对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入研究。

德性生成于活动,必须诉诸于实践。德性教育以培育德性为目的,遵循德性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教育过程理解为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强调德性认知不是德性本身,知“善”不一定能做到行“善”,认知与行为要在实践中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德性教育以道德认知为基础,通过认知来指引道德行为,通过行为使知得到固化。[12]

(四)德性教育突出价值导向功能

德性是一种后天获得的道德意义上的好品质,德性教育是德性培育的重要途径。德性教育通过教育人遵循道德规范,引导人在道德实践中内化认同,培育完美德性,指引人追寻生命的意义,过上幸福的生活。正如樊浩[13]所言:“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及其行为,道德的主体是人的德性,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人的德性的培育。道德和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也就是德性的价值始点。”鲁洁[14]也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去做成一个人’的根本生存方式问题,而不是具体行为规范问题。道德、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是在引导我们以人的存在方式去生活。”

总之,传统道德教育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不注重人的内化过程与心理认同,难以引导人的外化践行,导致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道德规范不能从根本上转化为人的道德品质,不能发挥价值导向与意义建构功能。而德性教育重在激发人的主体性参与,引导人向善而为,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实施德性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现实选择。

三、德性教育是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

(一)激发内在动力机制,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德性教育的基本特征。德性教育重在启发、驱动受教育者的内化与心理认同,引导受教育者增加认知,调动情感、意志、信念等要素,并自觉践行。[15]作为大学生群体,他们有较为强烈的独立精神与自主意识,个性张扬,迫切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别人的尊重,希望能独立评判与自主选择。传统的道德教育过多地强调道德规则的制约作用,要求大学生对规则的服从。在传统道德教育范式下,大学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其主体性得不到尊重与发挥。

主体性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影响着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方向、深度和广度。主体性程度越高,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越高,就越能推动大学生内部成长因素的优化,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德性教育贯彻“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紧密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性。[16]

(二)搭建知与行的桥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德性论认为,德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获得性品质”,其形成与发展都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实践性是德性的显著特征。[17]

德性教育是德性培育和德行训练的有机结合,包含知与行两个方面。德性需要在德行中体验、固化;德行离不开德性的指导与牵引。大学生群体生性好动,凡事都要闯一闯、试一试。如青年毛泽东坚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生传统道德教育采取知性教育模式,对道德实践活动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大学生德性教育强调改变“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育者中心”的教育模式,改变单一理论教育形式,增加实践教育比重,增设实践教育学分,创设实践教育情境,在知与行之间搭建桥梁,引导学生在鲜活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内化,提高认识,提升境界,提高了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

(三)培育道德精神,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问题,人既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既是现实的人,又是理想的人。超越性是人的重要特征。“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觉醒。”[18]德性教育通过心灵的导向、灵魂的教育契合了教育的精神实质。德性教育注重在规范引导在基础上,关注人的内心,走进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启发受教育者思考自身、发展自身、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发挥出价值导向的作用。归根到底,德性教育在于指引人在追求和实践美善生活的过程中,提升道德人格,培育道德精神,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德性教育的实施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跳出程式化的模式,使教育活动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培育道德理想,提升精神境界,激发青春梦想,使大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实现他们的梦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性教育是走出传统道德教育困境的重要突破口,有助于从根本上引导大学生提高道德认知、优化道德行为、提升道德境界,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1]姜淼.文化哲学兴起的原因及其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7-99.

[2]操菊华.高校青年教师德性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探索[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3(5):72-74.

[3]杨少涵.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两个理论缺陷[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8-50.

[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A.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江畅.德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8]黑晓佛.回归生命走向生活:当代道德教育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朱小蔓,金生鈜.道德教育评论·2010[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0]龙静云,熊富标.现代道德嬗变略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5):62-69.

[11]万俊人.美德伦理如何复兴?[J].求是学刊,2011(1):46-51.

[12]赵永刚.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J].道德与文明,2010(6):27-31.

[13]樊浩.道德教育的价值始点及其资源性难题[J].教育研究,2003(10):40-45.

[14]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3-8.

[15]金鑫,张耀灿.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14-18.

[16]万美容.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三大转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5-27.

[17]李桂梅.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9(3):92-96.

[18]人民日报评论部.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N].人民日报,2014-01-10.

Virtue Education: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ing Moral Accomplishment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CAO Juhua*
(School of Marxism,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an 430205,China)

The aim of virtue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virtue character,guide virtue behavior and promote moral development.Virtue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re closely linked and there are more differences.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virtue education has four major advantages:inspiring virtue conscious and character;enhancing moral subjectivity;achieving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having a strong value-oriented function.Virtu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ing moral accomplish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strengthening their moral subjectivity by stimulating internal dynamic mechanism;improving their moral behavior ability by building a bridge linking knowledge and action;enhancing their moral realm by cultivating moral spirit。

virtue education;moral education;university student;moral accomplishment

G641

A

2095-5383(2014)03-0059-03

10.13542/j.cnki.51-1747/tn.2014.03.018

2014-06-25

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当代大学生德性教育研究”(1415B01);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大学生美德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13d040);武汉工程大学项目“高校道德教育的当代困境及其超越”(201306)

操菊华(197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通信作者邮箱:332973925@qq.com。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德性受教育者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德性幸福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启示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远和近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