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燕*,慕 东
(成都工业学院 机械工程系,成都 611730)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几个关键要素
黄晓燕*,慕 东
(成都工业学院 机械工程系,成都 611730)
以成都工业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为例,探讨了特色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课程体系、“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四个关键要素,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同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提供借鉴。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校外实践基地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1]。成都工业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四川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之一,承担着为企业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任务。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特色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课程体系、“双师双能型”的师资队伍、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得以实施的四个关键要素。
这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基础。一个有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应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学校定位和行业背景相融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制造业正逐渐由“世界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涉及工艺、设备、材料、控制等不同技术领域,服务于迅猛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等,并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及管理方面的最新成果,优质、高效地应用于制造业中的全过程。为适应前沿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需求具有更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四川省制定了“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这些重点发展产业迫切需要大批适应四川新型工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的专门人才。近年来,四川省材料成型呈现出近净成形、近无余量加工、精密连接、微连接与微成形等特点,该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四川新型工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急需高校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成都工业学院模具专业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在电子精密类模具设计和制造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全国模具专业办学中处于领先水平。根据本院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宏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依据中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机械行业标准,制定出微观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培养标准”,该标准融合了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从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个人交往技能、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与企业运行四个方面列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强调了科学素养、学科视野、团队协作、人文情怀、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等具体的培养要求。
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灵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的整合和重组对成功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至关重要,也最具挑战性。
采用“3+1”的学习模式,校内学习3年,最后一年在企业“真刀真枪”地干,这就要求合理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点,成立了“企业顾问委员会”,采取模块化结构整合了原有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重组。从工程师岗位实际要求出发,听取了龙头企业中具有不同视野和丰富实践经验高级工程师的建议,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更加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由于理论教学课时的缩短,就要求把关联性很强的专业课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以工程应用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突出工程的综合性,体现传统工程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非技术要求的融合,完成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工程基础教育[2],构建材料成型的知识体系。如“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整合前主要介绍材料的微观结构、晶体缺陷、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变和再结晶、材料的物理特性等内容,重组后淡化了材料微观结构理论,融合了金属学、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等在材料领域的新发展,强调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表1所示是理论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相似性原理”①,把握好课程的前后关联,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引导性课程,制定基于“相似性原理”的课程教学大纲,创建初始相似块,使教师掌握挖掘知识与学生相似性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卓越的创造性思维。
表1 理论教学模块与课程
企业学习主要完成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工程职业教育,并辅之以必要的理论专题。如图1所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图中,“电镀工艺专题实习”和“封装与测试工艺专题实习”2个专周,是以合作企业在电镀和封装的技术优势为基础,结合本专业“现代表面工程与技术”课程来开发的实践性环节,教材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编写。毕业设计也是以企业的实际问题为题目,以项目设计为导向,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来完成。
图1 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结构图
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保证。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建设一支能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项目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双师”是指“大学教师+工程师”,“双能”是指“教学能力+工程能力”。虽然教师在读书期间也接受过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并通过后续的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但这还不能满足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需要。为此,我们制定了专业教师、实验人员的进修、科研和发展规划,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通过“传帮带”,使新进教师能尽快胜任教学工作;设立说课程、说实验及课堂讲课比赛,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不断强化理工科教师的工程经历和企业背景,增强师资队伍的实践意识和工程能力;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促进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设一支学科知识渊博、工程经历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专业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3]。通行的做法是走专兼职结合的道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由本校“模具设计与制造国家级教学团队”的18位专任教师和“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宝利根精密模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高级技术骨干中遴选出的13位兼职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研讨教学改革。该专业《模具制造技术》和《模具软件应用基础》课程,是由宏明双新、宝利根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体现了最新的模具设计理念和现代制造前沿技术,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后盾。“卓越计划”是要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决定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深度[4],只有企业全过程参与,才能培养出满足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在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四川省模具工业协会的指导下,我院与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开发以及学生就业等多方面深入合作,整合资源,创新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切实构建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这就为“卓越计划”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如表2所示为近2年与宏明双新共建的4个校内实验室。
表2 近两年新建校内实验室
开放办学,资源共享。2013年我院参加了“CAE模具高校产学联盟(CMSA)”,并先后与昆山市、开江县等地方政府共建模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宁波震裕、宁波建欣、宝利根、四川锐腾等企业签订科研、人才培养、学生实习和教师进修等校企合作协议。为更好地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平台,我院在百年校庆之际,与四川省模具工业协会联合举办了“2013西部模具产业高峰论坛”,邀请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和企业家,对模具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讨,为校企、企企深度合作提供了交流平台。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对现行教育模式的变革,需要国家多个部门的政策支持,要加强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之间的沟通与协调[5],共同采取措施,破解难题。有些问题是学校层面可以解决的,而有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为此我们建议:
1)政府制订并落实对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作为企业资质评定、年检和考核的指标之一,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2)政府尽快出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和学校在实践教育中心的权利和义务。3)政府制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任教的政策,鼓励企业资深工程师和高级主管到校任课。
注释:
①相似论是说明自然界及工程中各相似现象相似原理的学说,其核心思想是“一切创造是基于某种相似性的创造”。观点来源于朱晋蜀2013年10月在成都工业学院百年校庆“相似论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研讨会上的报告《用相似论培养创新性人才》。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Z].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3]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4]李琳,陈京京,王杰.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66-70.
[5]李培根.工程师教育培养该何以卓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3-14.
Key Factor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HUANG Xiaoyan*,MU Do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Chengdu 611730,China)
Taking“the Program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of Material Shaping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four key factors to implement the program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The key factors included specialization personnel cultivating system,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staff with“Double Certificates and Double Capacity”and offcampus practice bases based on deep cooperation.Moreover,some advices were given to provid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The Program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outstanding engineer;personnel cultivating system;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staff;off-campus practice bases
G642
A
2095-5383(2014)03-0105-03
10.13542/j.cnki.51-1747/tn.2014.03.032
2014-04-21
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本科质量工程项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黄晓燕(1971-),女(汉族),四川广汉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材料成形,通信作者邮箱:hxyxwj@126.com。
慕东(1977-),男(汉族),重庆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材料表面工程。